王希孟:18岁的天才画家,却在20岁离世,因一幅画火了一千年。
中国古画流传千古,惊艳世人,多少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就是为了看一眼那流传几千年的艺术瑰宝。
说起中国的传世古画,不少人会提及《清明上河图》,这幅长达5米的画卷中,描述了宋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其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热闹的车水马龙,亭台楼阁,为我们展现了当代的繁华盛景,名民俗风情。
这副画卷成于北宋时期,而同样在宋朝,另外一副画卷却用不同的风格以更加磅礴的气势和《清明上河图》齐名于中国十大古画之中,不仅展现了当代书画技艺的精湛魅力,作画之人更是让人啧啧称赞,充满着传奇色彩。
这个人是谁,就是北宋的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和他的巨幅长作《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千年不朽也许为了不负“江山”二字,《千里江山图》画幅辽阔,成年人欣赏该画作,从画端到画末就要走24步之远,《清明上河图》大小不过是它的一半不到,气势上便有先声夺人之势。
展开画卷,一种厚重奢华的质感扑面而来。
为达到“江山永固”的立意,该画不惜重金,精选了当代奢华的桑蚕丝,5层重叠作为画布。桑蚕丝作为古代奢华的布料,一般人都穿着不起,而《千里江山图》却拿它来当画布。
而颜料更是大手笔使用了赭石、孔雀石、石青、砗磲等矿物质作为原材料,使用这些原料除了颜色可以在画卷中起到特殊的点缀作用,也有让画卷历经千年不褪色的功能性特点。
像我们如今的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壁画,可以完整保存至今展现在世人眼前,使用的就是同样原料。
而这也是这副画作至今可以保存完好,流传近千年画面仍然光鲜亮丽,熠熠生辉的秘密之一。仅仅画作原料就已是画作中的奢华顶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副画作。
当我们站在这副巨大画卷眼前,第一眼惊艳到的就是山水景色中的华丽色彩,它不同于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就算是对字画一窍不通的凡夫俗子,一眼就会被画中那一抹山峦叠翠的宝石颜色所吸引。
2021年,为了对这副举世长青的伟大画卷致敬,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应运而生,而其中大量使用的色彩便是对画作标志性的纪念。
《清明上河图》的作画内容丰富,手法写实,更加贴近生活气息,展现的是当代一派繁华的太平盛世,很多人会惊叹画作中每个细微处的生动描绘,就算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放大,其精细程度也至今让人惊叹。
而《千里江山图》包含的意蕴却比《清明上河图》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刻画山水之大,在细微之处,亭台楼阁,村民渔翁也深藏其中,细微之处也是笔下生花,栩栩如生。
整体格局错落有致,犹如苏州园林的艺术建造一般一寸一景,张弛有度,千里山景由高到低让人身临其境,莫怪有人评价,这副画作堪比当代山水航拍直播之景。
而隐藏在其间的作画手法也融会贯通了书画界中的各项技艺,其中,皴染是山水画中的一大创作手法,但是使用的方法,力度深浅稍微有所差池,画风就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该画作吸收了皴染的使用技艺,力道恰到好处,仅仅这一手法使用足见画家功力之深。
一画成名,年方十八关于画作的作家在史书上找不到相关记载,更多信息来自于画卷上的拓跋。
作家原名希孟,所以作者是否姓王这个还有待考证。小的时候承蒙,在宋徽宗成立的画学院接受艺术教育,后来也在宫廷从事相关工作,尽管自己对书画有着无限的热爱,但是进献的画作屡屡不得重视。
生在这个书画艺术气息浓厚,该行业又得宋徽宗重视的北宋时期,这个少年是幸运的。当时,对书画艺术极尽痴迷的宋徽宗看到这个少年,发现他身上的才华以及遇到的短板。
于是决定亲自指导教育,在宋徽宗的指点下,王希孟画工突飞猛进,当《千里江山图》出现在众人眼前时立刻艳惊四座。
但是,幸运之神的眷顾下他的命运却显得非常不幸。天妒英才,这个天才画家少年仅仅在成画后的两年就与世长辞,让人不禁惋惜。有人感慨,如果这位天才少年能多活几年,或许会改变当代的书画艺术历史。
耀眼明珠,传奇永续也许对于这个少年的早逝有太多遗憾,后世对这个少年的死因也有了很多的猜测,甚至产生了很多说法,而这些故事也和《千里江山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这副画作增添了很多传奇的色彩。
当时的宋徽宗沉迷书画艺术,却怠于对国家的治理和对百姓的关注,于是有传说这个天才少年在完成千里江山图后试图力挽狂澜,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为了唤起宋徽宗对治国的觉醒,于是他借鉴了《千里江山图》很快完成了第二幅巨作——《千里饿殍图》。
画中描述了当下黎民饥寒交迫,横尸遍野的凄惨场景,真实又恐怖的画风引得宋徽宗勃然大怒,当场把他这副画作扔进火堆销毁,并且立刻将他处死。
还有一个说法更具备传奇神话色彩,话说天才少年王希孟在死前对自己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念念不忘,在他的要求下,他重新来到了自己的画作眼前。
当他看着自己完成的那副巨作,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峦叠嶂,层峰翠叠……而紧接着,王希孟无声无息地在画作的房间里消失了,从此杳无音讯,如同人间蒸发。
于是有人说,王希孟走进了自己的画里,走进了那个山河壮阔的世外桃源……
现代人的18岁,不过刚刚步入成年,对世事不谙,对人生不解。而王希孟,却在这个年纪完成了古今无人能及的巨幅画作,却在短短的两年内陨落凡尘。
这不得不让人惊叹,或许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创作这副惊世画作而来。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王希孟做到了,或许他人生中的光辉灿烂时期不过短短两年,留下的作品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将他的生命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