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子兵围朝歌城
春秋五霸的晋国无疑是五霸中最霸道的一个,齐国自齐桓公称霸后再也不复荣光;楚国对晋国是十战九败;秦穆公被晋国挡得无法东出,只能称霸西戎;宋襄公妇人之仁更不必说,吴越两国也只是称霸东南。
只有晋国这个中原的巨无霸势力,称霸了好几代。
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冬,晋国正卿赵鞅带兵围住了朝歌城(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带)。
仿佛老天爷也预感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这一年,淇水绝于旧卫之地,不再流经卫国旧地(今浚县西北和汤阴县东南)。
晋定公十八年,淇绝于旧卫。
——竹书纪年
赵鞅也就是赵简子,是戏剧《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的孙子,是从三国分晋到赵国的过渡历史中一个最重要的一个人物。
另外,古代寓言《东郭先生和狼》中的猎人就是赵简子,简子是他的谥号。
赵简子为什么围住朝歌城?
如果你认为这是晋国的部队围住了卫国的都城朝歌,那就大错特错了。
卫懿公失国后,卫国蜷缩在古黄河东南隅(今濮阳市西南、今滑县和长垣市一带),都城楚丘(在今滑县八里营镇殿上村)与朝歌古城隔着古黄河遥遥相望。
朝歌古城已经不是卫国的地盘了,而是同邯郸一样是晋国的一个边境城市,朝歌、中牟古城、邺城与邯郸在古黄河北岸沿太行山从南到北一字排开,都是晋国的地盘。
但朝歌与邺属于大卿范氏,邯郸属于越氏。
所以,赵简子兵围朝歌不折不扣是一场晋国内乱,而这一场内乱则是由“卫国的五百户事件”引起的。
一、晋国六卿
我们先从晋国的三军六卿制说起。
春秋五霸的第二个霸主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历经磨难回到晋国后,有感于公族之乱,遂开始重用卿族势力。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共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
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六卿由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大臣担任,允许世袭。
六卿开始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经过多年斗争,到晋国后期就只剩下了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魏氏和赵氏六家。
六卿稳定了晋国政局,但卿族之间的互相争斗,也为晋国后期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而且随着六卿的势力越来越大,晋国王室开始变得越来越衰微。
晋国内斗的现状被中原诸国看在眼里,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就要跌落尘埃。
这时候,晋国的死对头——齐国开始蠢蠢欲动了。
二、卫国的五百户事件
我们再来说说曾经的大国卫国。
周惠王九年(前668年),卫懿公成为卫国君主。
卫懿公喜爱养鹤,并因此疏于政务,强征赋税。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翟人伐卫,杀死卫懿公,灭掉了卫国。
齐桓公为了增加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于是率兵赶走翟人,在古黄河南岸重建卫国。
从此,卫国沦为小国,不再成为影响春秋局势的重要诸侯。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文公讨伐卫国,卫成公不敌,向晋国臣服,自此卫国成为晋国的附庸国。
夹在晋、齐和楚之间,卫国的滋味很不好受。
到了卫灵公的时候,卫国已经是弹丸小国了。
这时候的卫国国君——卫灵公还算是一个开明的国君,他不愿意长久处于这样屈辱的地位,晋定公九年(公元前503年),他决定与齐国结盟,断绝了与晋国的关系。
当时的晋国在赵鞅的管辖之下非常强悍,因此赵鞅绝不能容忍卫国的背叛行为,他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楚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
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鰌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
《易》曰:‘涣其群,元吉。
’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吕氏春秋》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鞅开始伐卫。
在出发之前,赵鞅派遣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反馈。
不料,一个月过去了,史默并没有按时回国,这让赵鞅心神不宁,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过了半年以后,史默才终于回来。
史默说:卫灵公任命贤臣蘧伯为相国,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同时,孔子也来到了卫国,其弟子子贡正在为卫灵公出谋划策。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以后,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并不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再说。
这就是成语“按兵不动”的由来。
这一年孔子52岁,子贡才21岁 ,但已经是英姿勃勃出入于师傅左右了。
卫灵公知道自己也打不过赵鞅,就缩在楚丘城里不出来。
于是赵鞅也没辙,就退兵了。
晋国退兵后,卫灵公服了个软,跟晋国讲和,还给晋国进贡了500户人口。
赵鞅暂时先把这500户卫国人口安排在了邯郸邑,并由自己的族人邯郸大夫赵午代为管理。
这就是“卫国五百户事件”的来历。
三、 晋国内乱
赵氏宗主赵鞅的封地在晋阳,后来他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邯郸大夫赵午不同意了。
于是,赵鞅私自捕杀赵午,这引起了邯郸赵氏的叛乱。
晋定公派人攻打邯郸平叛,晋国内乱爆发。
晋定公之十四年(公元前498年),范、中行作乱。
明年(公元前497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
”午许诺。
归而其父兄不听,倍言。
赵鞅捕午,囚之晋阳。
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
赵稷、涉宾以邯郸反。
晋君使籍秦围邯郸。
荀寅、范吉射与午善,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
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以梁婴父代之;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
荀栎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乱者死。
今三臣始乱而独逐鞅,用刑不均,请皆逐之。
”
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不克。
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
丁未,二子奔朝歌。
韩、魏以赵氏为请。
——《史记?赵世家》
赵午宗族虽属赵氏,但与范、中行宗族是姻亲,邯郸赵氏叛乱后,范氏宗主范吉射、中行氏宗主荀寅也发动叛乱,攻打赵鞅兵临晋阳。
此时,另外三卿的态度也各不相同,韩氏与赵氏世代交好,眼看赵氏落难自然想要搭救;魏氏宗主魏侈因与范、中行有仇,欲除掉范吉射和荀寅另立宗主。
适逢乱起,绝对不会错过良机;而智氏荀跞则更狠,他向晋君建言:“晋法,作乱者死,现在三家大臣作乱,只驱逐赵鞅,这不公平,这三家必须一并驱逐。
”
于是荀跞、韩不佞、魏侈奉命攻打范、中行氏,但没取胜。
范、中行氏反而开始攻打晋君,晋君遂会同三家兵力击败了范氏、中行氏。
范氏与中行氏两家逃亡到了朝歌。
韩、魏两家为赵鞅求情,晋君赦免赵鞅。
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冬,赵鞅挥师向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盘踞的朝歌进军,包围了朝歌城。
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中行文子奔邯郸。
——《史记?赵世家》
四、 铁丘之战
晋国内乱引起了齐国国君齐景公的兴趣。
齐景公联合周边的小国郑国、宋国、卫国和鲁国,结成了反晋联盟。
《春秋左传》:(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公会齐侯、卫侯于牵者也。
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在今浚县王庄乡军寨附近),即此城矣。
——水经注?淇水
见赵鞅在朝歌包围了范氏和中行氏,齐景公赶紧筹备了大量的粮草,由郑国的子姚、子般押送,支援范氏和中行氏。
眼看朝歌就要被攻下,如果范氏和中行氏得到这批粮草,那么两年多时间的围困就会前功尽弃,晋国要想结束内战,又会变得遥遥无期。
出于这个战略意图,赵鞅立即调集军队前往拦截。
晋、郑两国军队在卫国的戚邑(今河南濮阳市新市区)相遇。
生死存于一线,战胜郑国军队,就意味着大获全胜,否则,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赵鞅在军前发布誓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意思就是:“如果能够克敌制胜,上大夫可以得到一县,下大夫可以得到一郡,士可以获得十万亩田地,庶人工商可以得到官职,奴隶可以获得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战胜敌军,上大夫接受一个县的奖赏,下大夫接受一个郡的奖赏(郡在秦代之前比县小,秦代之后比县大),士可以得到十万亩良田,平民工商都可以做官,奴隶可以获得自由。
”
这样的誓词在当时来说前所未有,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平民和工商匠作可以成为士大夫,而受到奴役的奴隶可以成为自由民,这在当时的奴隶社会,无疑是至高无上的悬赏!这番誓词极大地激励了军中将士,晋军士气高昂。
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双方最终在铁丘(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北)展开决战,赵鞅再一次激励将士们说:“我们晋国魏氏的祖先毕万,刚开始也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士兵,但他在作战中非常勇猛,曾经七战七胜,最终使他的子孙在今天成了晋国的卿士。
你们努力吧,我们不一定就死在敌人的手里。
”
赵鞅身先士卒,带领将士冲锋。
郑军的武器击中了赵鞅,赵鞅一时倒在车上,为他担任车右的卫国太子蒯聩(其时卫国内乱,卫国太子蒯聩流亡到了晋国)用戈扶助他再次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
晋军将士见主帅亲冒矢石,不顾个人生死奋勇向前,立即大受鼓舞,勇气倍增,在兵力上占优势的郑军竟然被冲得七零八落,丢下粮草落荒而逃。
晋军最终取得了这场阻击战的胜利。
这一年,晋国智氏大夫荀跞也驾鹤而去,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赵鞅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
同年,吴王夫差在与越王勾践的争霸赛中取得胜利,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历史开始从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
公元前491年11月,赵鞅攻下邯郸,邯郸重新归于赵氏。
公元前490年,赵鞅向荀寅与士吉射的巢穴柏人城(柏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发起总攻。
范氏和中行氏见势不妙,逃到了齐国想要东山再起。
但很不幸的是,这时的齐景公已经是自顾不暇了。
同年,齐景公于去世,晋国内乱也宣告结束。
这次晋国内乱,不仅历时长,而且范围广,参战势力多,除晋国内部势力外齐国、卫国、郑国、鲁国、宋国、东周、中山国、赤狄残余都干涉其中,是晋国历史上,也是春秋历史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内战。
赵鞅在这场内战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才华和实力震惊了所有人,他也获利最多,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赵名晋卿,实专晋权”。
明年(晋定公十九年,即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卒。
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卫不内,居戚。
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
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
赵竟有邯郸、柏人。
范、中行余邑入于晋。
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史记?赵世家》
五、 三家分晋与赵国迁都中牟、邯郸
公元前453年,六卿仅剩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形成韩、赵、魏三国。
这三个家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和人口,并且取得了周王室分封诸侯的诰命,自此成为了新的诸侯国。
“三家分晋”后,历史正式从“春秋”时代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平定晋国内乱的过程中,赵鞅时曾驻军中牟邑(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村一带)。
《左传?哀公五年(前490年)》记载: 夏,赵鞅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说苑》、《新序》也记有赵鞅“屠中牟”的记载。
中牟邑优越的地理位置可能给赵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赵简子死,末葬,中牟入齐。
已葬五日,襄子(赵鞅的儿子)起兵攻之……中牟人闻其义,乃请降。
平定晋国内乱的过程中,赵鞅和赵氏族人的眼界进一步开阔,山西高地中的那一片汾河盆地已经填不满他们的心胸,经营太行山以东的旧殷商之京畿、旧周卫之河内要地,逐鹿中原扩大赵氏疆域,成为了赵氏族人更为远大的梦想。
中牟邑位于太行山东麓的荡水(汤河)盆地,被太行山所环绕,南有淇水流过,符合古代都邑的地理形制。
公元前423年,赵鞅的孙子赵献侯把都城由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迁至中牟。
公元前386年,新一代赵国国君赵敬侯又把都城从中牟邑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自此,一个据古黄河北岸、扼山西高地东进咽喉,可以南北开拓、东西并进的强大的赵国雏形,逐渐浮出历史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