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位多少年

时间:2023-08-03 00:37:50编辑:揭秘君

1424年,65岁的朱棣死在北征路上,虽然大军已经班师,但却停留在榆木川,距离京城还有一段距离。

朱棣的近臣马云赶紧找来杨荣和金幼孜,商量该怎么办,他们最怕的就是消息传到朱高煦耳中后,军中将领遥相呼应,发动兵变夺取皇权。

朱棣有3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体态肥胖、性格庸弱,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很看不惯这个儿子,立他为太子,只是因为受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

老二朱高煦相貌英武、性格豪迈,不仅长得和朱棣很像,而且在战场上颇为勇猛,曾在靖难之役关键阶段登场,给朱棣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朱棣为了鼓舞朱高煦奋勇杀敌,承诺将来让他取太子而代之,情景有点像当年李渊和李世民的许诺。

老三朱高燧依附于朱高煦,同样看朱高炽不爽,两人长期合谋夺取太子之位。不得不说,朱棣这一家子还真和李渊父子4人很像,历史确实充满巧合。

当时,朱高煦的封地是山东乐安,距离京城非常近,考虑到他在军中的地位,只要发动兵变,必然会得到大批将领响应。到那时,即便朱棣临终前,确实秘密召见杨荣,表示把皇位传给朱高炽,这个大胖子也坐不稳。

更让杨荣等人担心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支持太子的文臣,都会遭到灭顶之灾,犹如22年前,方孝孺等拥戴朱允炆的官员一样。

为了夺取皇位,朱高煦早就进行了准备,他将儿子朱瞻圻安插在京城做卧底,负责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

朱棣北征途中病倒的消息传出来后,朱高煦便开始加快夺权的脚步,每天往返于京城和乐安之间的信使络绎不绝。

朱高煦等的就是老头子咽气的那一刻,只要接到消息,他会毫不犹豫地起兵。

朱高煦自比为李世民,再加上亲眼看到朱棣是如何篡权夺位的,他对于自己的计划充满信心,如果情况允许,他不介意再发动一次靖难之役。

但朱高煦低估了太子支持者的才智,杨荣、金幼孜和马云经过商量后,决定秘不发丧。要知道,封建历史上,除非得到君主本人的许可,否则封锁死讯,是一项足以灭族的重罪。

成吉思汗死前,为了不让攻略西夏的战争功亏一篑,下令群臣在他去世后秘不发丧。但这毕竟是个例,大部分皇帝死后秘不发丧,都伴随着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最典型的当然是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强行扶持胡亥上位。

但事已至此,杨荣也无可奈何,要怪只能怪朱棣老头子为什么不多坚持几个月,至少回到京城再咽气。作出秘不发丧的决定后,杨荣等人下令一切照常,每天还往朱棣的营帐里送食物,营造出皇帝还活着的假象。

与此同时,杨荣等人对军队进行严格管理,命令没有得到朱棣的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军营。而当时朱棣已经去世,掌管大印的是杨荣,按理说只要他留在军营里,带着军队有序撤回京城就行。

但杨荣等不了,他生怕消息在半路上泄露出去,便承担起了一项最重要的任务:赶回京城通报消息。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朱高炽其貌不扬,甚至不受朱棣待见,却能得到“三杨”的铁杆支持?

这和朱高炽的教育背景有关,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是真,但却没有放松过对他的教育。

朱高炽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再加上他性格温和,相比于朱高煦等人,理解和感悟肯定更深,为人处世的风格,也就更能得到士大夫集团的认可。

明朝虽然以武功立国,但治国需要文治,这是朱元璋和朱棣都非常清楚的道理。

因此在明朝开国后,文臣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形成了独特的明王朝士大夫集团,并在土木堡之变后达到巅峰,虽然后来演变为激烈的党争,加剧了国家内耗,但朱棣时代的士大夫集团,还是对明王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朱高炽虽然没有得到军方的支持,却和以“三杨”为首的文官集团走得很近,他们控制着朝廷权力中枢,这股势力没有一兵一卒,看上去很弱小,其实拥有非常强大的能力,足以扭转局势。

可以拿李世民夺权成功作为案例,并不是因为他征战天下,建立赫赫军功,麾下拥有众多猛将,才能成功上位。而是李世民的幕僚中,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大批深谋远虑的顶级智士,才能助他夺取皇位。

更何况,朱棣将“三杨”等人安排在朱高炽身边,其实是有意为之。

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朱棣很清楚自己这一辈杀伐战争太多,国家和百姓不堪重负,需要一位守成之君和仁义之君,如果让朱高煦即位,那他肯定会继续和蒙古开战,到那时大明朝将会陷入万劫不复。

朱棣不只是阴谋家和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看清楚未来的发展走向后,虽然嘴上依然对朱高炽有诸多不满,但行动上已经开始为朱高炽的登基做准备。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25日,杨荣将朱棣的死讯带回京城,朱高炽立即召开幕僚会议。经过商议,三杨认为,最稳妥的办法是先下手为强,既然皇帝已经有传位的意思,直接让太子登基称帝,然后控制京城和南京的防务,天下大势基本可定。

这就是所谓的“名正言顺”,朱高炽提前登基,并且有杨荣给出的皇帝遗命作证,就算朱高煦有万般不满,也会被看成是乱臣贼子,道德立场方面,首先就会面临着崩塌的危险。

不得不说,朱高煦挖空心思,准备了大量眼线和特务,还不停地在京城和乐安之间往来奔走,结果竟然全程被蒙在鼓里。直到朱高炽宣布登基,朱高煦才知道朱棣早就驾崩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也只能乖乖认输,玄武门之变差点再次上演。

朱棣去世后的这段时间,大明王朝面临着内乱危机,好在杨荣挺身而出,他可以说是朱高炽顺利登基的第一功臣。

永乐二十二年9月7日,朱高炽在北京登基称帝,定年号为“洪熙”。自此之后,明朝注重征伐的局面得到改观,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老百姓的生活负担相应得到减轻,为后来宣宗皇帝将明朝推向鼎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在位期间,曾经想把国都迁回南京,然而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事业,就匆匆离开人世。如果朱高炽迁都的愿望实现了,明朝很可能不会像后期那样,面临着东北少数部族的威胁,结果陷入内忧外患,大厦崩于顷刻之间。

上一篇:绿肥红瘦是什么季节

下一篇:农夫山泉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