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上面这件青铜器是“司”是“后”的争议已持续多年。有学者认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以释作“后”为妥。但也有学者认为,“司”“后”互为反写,但并非同义,且“后”到东周才出现。“司”通“祀”表祭祀,“司母戊”意即祭祀母亲戊,“司母戊 ”之名不容置疑 。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上介绍,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将其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教材随后亦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我们注意到,2020年出版的《辞海》第7版也从“司母戊鼎”改成了“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教材《美术鉴赏》:
《辞海》第7 版:
-----------------------------------------
《辞海》第6版:
【司母戊鼎】商代晚期青铜器。长方形,四足,通高133厘米,重875千克,为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 版:
【司母戊鼎(Simuwu Ding)】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王陵区商代大墓。为现知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礼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长方形腹,双立耳,四圆柱形足,折沿,方唇。器腹四边角、每面正中和足上端均有扉棱。鼎上的纹饰主要由兽面、夔龙和牛、虎等形象组成。……
《汉语大词典》:
【司母戊方鼎】商代晚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方形,四足,立耳,饰饕餮纹。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的。方鼎结构复杂,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商晚期青铜器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第24版: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那年,安阳举行了盛大庆典。司母戊鼎前人山人海。激动的人们奔走相告。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7日第8版:对安阳的寻访,本是为拜访那尊举世闻名、天下无双的青铜国宝 司母戊鼎以及写就中华文化辉煌的殷墟甲骨。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4日第20版:山山有宝藏,代代出大匠,烈火熔化金银铜铁锡;铸 司母戊鼎,炼绕指精钢,世传吴王金戈越王剑。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4日第14版:甲骨片、 后母戊鼎、贾伯壶、拓片……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 13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意味着古老中国文字艺术展将开启它奇幻的世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