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崖的黄沙岗
挺起颗钻天杨
隔着篱笆有一座
海青房
没有的总想有啊
得到的还盼望
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凉
哦透心凉
女人不是水呀
男人不是缸
命运不是那辘轳
把那井绳
缠在自己身上
黑黝黝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
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
人心可难测量啊啥事都能碰上
挑水的媳妇谁愿挑着黄水汤
哦黄水汤
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
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
牛铃摇春光
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
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
牛铃摇春光
第2篇:辘轳散文我们村有块叫“十亩园”的菜园,村里至少有一半人家在这里有份菜地。园中心有一口水井,井上安了一架辘轳。还有这么个谜语呢。说:“一物长得怪,肠子长在肚皮外,使劲摇不动,不使劲它自己甩。”差不多小孩们都会说会猜,就是辘轳。记得这架辘轳,其横轴是枣木的,镶嵌在一块石头桩上,辘轳筒被绳磨得像油漆过一样的红;辘轳上那条粗麻绳底端拴有一个涂过桐油的柳编水斗。各家种菜的人,除了下雨天,几乎天天轮流着:两手摇着辘轳弯把儿,把麻绳一遭遭地缠到辘轳筒上,将水打上来,浇灌到园地里去,然后放开,让空水斗自动垂到井下,再打,再缠,再放,连续不断地*作来浇园。
这架辘轳,听说只有石桩是原来的,其他那些都不知换过多少次了,就连脚底下的两块大石板,也磨得滑溜溜的了,可见其年岁已久。村里的人都说,要不是这架辘轳,这块菜园就种不成,是说园地面积大,用辘轳比用水桶提水效率高,提水多,来得快,还省力。这是真的,一水斗能盛两三桶水,虽然提升时显得慢些,可放斗时自然地下垂,像机器转动那么快,只一刹那工夫,再说用手摇把儿比用绳提水轻松得多。
辘轳是半机械化农具,只是提上来用手拉水斗费一点力气,所以很受人们欢迎,这恐怕就是普及面广的缘故了。我那时年龄小,也学着用辘轳打过水,只能打半斗水,大人们看到就帮我打。辘轳还有许多好处,如:只要有人在打辘轳,不论谁去井上往家挑水,都是用其水斗给灌上,省下自己提,这已成规矩,尤其年老的和妇女们求之不得;每年清理挖淘井时,人上人下及提升淤泥,不用再专门扎架子了。所以每天晚上或下雨时,大伙都抢着用草苫去遮盖辘轳,夏天更是主动拿物料争着去搭个凉棚,石桩上放的湮油壶,里面的油也总是灌得满满的。
我离家外出工作后,每次回家,都要到这个井上去察看并亲手抚摸一下辘轳,好像对其有了感情,而每次都发现有新的变化:如条编水斗换成了铁皮的,麻绳换成了尼龙绳,转轴湮的油也由豆油改换成了润滑油。推广水车的那阵子,这里还坚持用辘轳,甚至后来发展到用水泵,这里也没改换,看似保守,实则是村里有统一的规划。果然没过多少年,“十亩园”成了排排整齐的户户住房,每家的菜园,都重新改划和分配到村南靠近水渠的地里去了。要浇园,从水渠里引进来就行了,这水是从跋山水库那边放来的,叫做“自流灌溉”。当然不用提水工具,也不再用井,那么辘轳何用?但不知村里留没留下来辘轳这个标本,要不,后人怎知何谓辘轳?
第3篇:用辘轳造句【注音】:lulu
【意思】:(lù·lú)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机械上的绞盘有的也叫辘轳。
辘轳造句:
1、他的自行车用辘轳挂在床顶的天花板下。
2、三四年后就改安辘轳,用大罐打水上楼。
3、结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还需要购买更多的螺栓,钉子,导线,细绳,线带,胶带,油漆,木条,辘轳,海绵,木板,汤匙,茶杯等。
4、类似升降机最早的出现应追溯到古代的*及欧洲各国,当时都有以辘轳等工具垂直运送人和货物。
5、辘轳吱吱嘎嘎地缓缓地响着,井绳被一圈圈绞起来,随着这响声,吊桶逐渐升到了井口。
6、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
7、空的饮料瓶被我改装成了辘轳和井,尽管做工粗糙,有糊弄之嫌,但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却玩的津津有味。
8、给他俩讲“井”和“辘轳”曾经在人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费了好半天口舌,不过想让他们懂得担水生活的艰*那就更难了。
9、铜绿山古矿井采用分段提升的方法,利用辘轳等简单的机械,将井下50余米深处的矿石提出地面。
10、屋后的走廊里有一口又大又深的井,配有水桶、链条和辘轳。
11、因版墨辘轳压在版上的力过重,在横过的纸面的印纹上造成的一条或多条线条。
12、另外他们又用植物纤维编成一些绳子,在门上拴了一个辘轳,装置起一架类似起重机的工具。
13、用吊车、手线或滑轮组及辘轳,将要装置或使用的设备、工具,及材料,升高、降低或放好位置。
14、他揭开井盖儿,要往井里顺公用水桶的时候,停了一下,把额和胳膊靠在辘轳架上。
15、墨辘痕:因版墨辘轳压在版上的力过重,在横过的纸面的印纹上造成的一条或多条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