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贝尔

时间:2023-07-02 13:19:59编辑:揭秘君

编译 / 詹湛

说到17世纪的波希米亚作曲家,海因里希·伊格纳茨·弗朗茨·冯·比贝尔(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1644~1704)恐怕是一个最最不能忽略的名字。其实,他不仅如我们所知,谱写了让世人叹服的小提琴炫技作品,也谱写了大量属于宗教与世俗音乐范畴的器乐、声乐作品。在本文中,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比贝尔的小提琴奏鸣曲(特别是其中那些使用变格定弦、即Scordatura技术的奏鸣曲),以及同样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重要份量的复调宗教音乐。

古老的萨尔茨堡一景

低起步的渐入佳境

关于比贝尔早年的资料我们所知的并不多。据仅有的史料记载,他很可能在波希米亚的某一所耶稣会预科学校读过中学,在1660年后不久他就与另外一位名为维耶凡诺夫斯基(Pavel Josef Vejvanovsky)的同学相当熟稔了,后来两人成为了同事。维耶凡诺夫斯基后来继续随耶稣会在捷克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州的一座城市奥帕瓦读书。音乐教育方面,比贝尔也许在管风琴家克努非(Wiegand Kn?ffee)那里上过一些课。比贝尔的出生地是捷克的拉斯科姆(Strá? pod Ralskem,德语中称为瓦滕伯格),当时属于马克西米安·里希敦施泰因伯爵(Maximilian Liechtenstein-Castelcorno)的地盘,该伯爵是奥姆茨地区(现属捷克)主教的兄弟。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比贝尔并没有如实履行职责——洽谈乐器购买的事情不了了之,他竟然无视之前的职位,直接去为萨尔茨堡的大主教库因伯格(Maximilian Gandolph von Khuenburg)效力了。这步棋让马克西米安伯爵大为恼怒,但是出于和大主教库因伯格的友谊关系,伯爵抑制住了对这位“前雇员”实施报复的想法,且心甘情愿地一直等到了1676年,才正式把比贝尔从官方名册中解除职位。另一方面原因或许是,比贝尔在此期间时不时地将自己的乐谱寄往克罗梅日什的伯爵那里,以换得老东家的谅解。

事实证明,颇具眼光的比贝尔选择了一条不错的事业道路,他在萨尔茨堡的事业发展得有模有样。萨尔茨堡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大主教教区,直到1803年,神圣罗马帝国通过法律,实施政教分离,萨尔茨堡大主教才失去了统治地位 。特别是比贝尔在世时期的17世纪末,萨尔茨堡这座城市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萨尔斯堡大学因之建立,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当浓郁,1670年末,比贝尔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了“宫廷贴身跟班”(valets de chambre)的名册,日常的工作包括在宫廷内部搬运物件、添加火炉的燃料,这些事情的工资相对很低,大约每月只能领取十个弗洛林。但关键在于,大主教很欣赏比贝尔所创作的弦乐作品,于是他的地位开始从低级别的体力侍卫逐步攀升。1676至1684年间,他谱写了四部器乐作品献给大主教,并都获得正式付印出版。1672年5月30日,比贝尔在萨尔茨堡南郊的一栋著名别墅海尔布伦宫(Hellbrunn),迎娶了玛利亚·魏斯(Maria Weiss),她是萨尔茨堡一位商人的女儿。

=====================$$$=========$$$=========$$$=====================

1677年,比贝尔前往奥地利的拉克森堡(Laxenburg),在皇帝列奥帕德一世面前演奏了数首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获得好评。皇帝赏赐给了他一条金项链,并且在1679年初任命他为宫廷乐团的副指挥。当1681年比贝尔第二次在国王面前演奏时,他不失时机地发出了一份请愿书,希望被提擢到贵族阶层,但是该请愿被搁置了下来。次年,也就是1682年,他因作曲水平的高超,在盛大的庆典活动中脱颖而出,备受嘉奖。1684年,在前一任乐队指挥霍夫尔(Andreas Hofer)去世后,比贝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宫廷乐队的首席指挥,兼任合唱学院的院长一职。在第二次向国王请愿之后,比贝尔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期盼已久的骑士头衔,姓氏上加入了贵族封号,也就是“Biber von Bibern”。不久之后,新任的大主教图恩(Count Johann Ernst von Thun)任命比贝尔为皇家总管大臣,这也成为了作曲家一生中荣誉的至高点。

同一年里,比贝尔可谓衣锦还乡了。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拉斯科姆,部分原因是他的妻子一直是外甥的教母,所以需要回去看看。到了1690年,比贝尔的工资涨到了每月60古尔登(为金币,古尔登货币分为金银两种,金币更早一些),相当于最初进入萨尔茨堡宫廷时十个弗洛林的好几倍,并且免付膳宿费,享用宫廷提供的红酒、面包和柴火。根据多伦多大学音乐学教授谢夫(Eric Thomas Chafe)的考证,比贝尔的手下当时有着75到80位优秀的歌手和器乐演奏家,如此庞大的阵容在1690至1700年间已经算是非常难得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比贝尔与前面提到的维耶凡诺夫斯基、里特勒尔、普利纳和本系列第一篇中的施梅尔策过从甚密,不过,也有看法表示,比贝尔正式师从施梅尔策学习作曲的事实并没有确凿的依据。另有一点奇怪的是,现在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比贝尔与时任萨尔茨堡大教堂管风琴师的穆法特(Georg Muffat,曾是吕利的学生)有过交集,起码,两人间应该不存在特别紧密的友谊关系。

人才辈出的比贝尔家族

比贝尔曾育有11个儿女,但其中只有四个存活了下来。两个儿子名叫安东·海因里希(1679-1742)和卡尔·海因里希(1681-1749),两个女儿名叫玛丽亚·卡西利亚(Maria Cacilia,1674-?)和安娜·玛德莲娜(Anna Magdalena,1677-1742),这四个孩子都有不错的音乐天赋,而且从小就随着父亲学习音乐。两个男孩后来长大后都成为了小提琴家,在萨尔茨堡宫廷任职。其中卡尔·海因里希也许是成就更高的一个,稍后我们将提起。女儿之一安娜·玛德莲娜,于1696年加入了距离萨尔茨堡不远的侬柏格本笃女教会(也译做诺恩贝尔格修女院,本笃会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又译为本尼狄克派,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 她是一位优秀的女中音歌唱家,兼任小提琴手,凭借出色的能力晋升为了修道院中培训新人的女负责人,并在1727年被任命为修道院合唱团与乐队的指挥。比贝尔在1697年,也就是女儿正式晋格为修女的那一年,为其7月15日的授权仪式(investiture)创作了《圣亨利卡弥撒曲》,并担任了首演指挥。那一年,“安娜·玛德莲娜”的原名被她新的教名“玛丽亚·罗莎·亨利卡”所取代。作为一位优秀的声乐女教师,玛丽亚·罗莎·亨利卡·比贝尔充分利用了父亲所撰写的声乐指南手册:《歌唱的基础》(Singfundament)。她的姐姐玛丽亚·卡西利亚后来也成为了一位修女,不过是在意大利梅拉诺(Merano)的圣克拉拉修道院。

萨尔茨堡大教堂内部

在比贝尔的子女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尔·海因里希,他1681年出生,此时父亲比贝尔的职位已经不低了,所以卡尔·海因里希的职业已经被外在环境很早地“预定”了下来。在11岁之前,卡尔·海因里希已经在至少两部学院戏剧中演奏过了,它们的配乐都是由父亲完成的。1704年,老比贝尔去世后,卡尔·海因里希前往罗马,继续研习小提琴演奏与作曲,几年之后又去了维也纳。我们对卡尔·海因里希的职业生涯也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1704年接到过一次宫廷乐队任命,但也许是学业未竟的缘故,他正式成为宫廷乐队副指挥要等到10年之后,即1714年。1743年,在艺术造诣上已经成熟的卡尔·海因里希接替了上一任乐队指挥比西特勒。

作为一位子承父业的作曲家,卡尔·海因里希主要还是为教会谱写宗教音乐。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人们便知道他是以坚毅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谱写复调音乐的,哪怕在萨尔茨堡获得的影响微乎其微,都不改初衷。与他的前任比西特勒相比,他的作品分量稍许轻了些,更远远不及他的父亲。现在大约有120部卡尔·海因里希的作品保存在萨尔茨堡大教堂的档案馆中,其中包括20部弥撒曲、18部连祷歌(Litany)和晚祷(Vesper),以及31首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与室内奏鸣曲相对)。而根据教堂所保留的一份1780年代末的作品清单,其实他还谱写过另外14首奉献经(Offertory),3首与《荣耀经》和《天主如是说》相似声部配置的作品,3首《感恩赞》,8首《天上圣母》(Regina coeli)和3首《求主怜悯》,不过这些已遍寻无着。

穷工极巧的17世纪小提琴文献奠基者

一般人也许会认为,比贝尔既然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炫技演奏家,一定会去欧洲各地做各式各样的旅游巡演。但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似乎找不到太多相关资料。1740年,音乐学家马特森出版了一本关于当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的传记合集《荣誉之门的基石》,其中比贝尔的儿子卡尔·海因里希为父亲写了短小的传记,他提到,在萨尔茨堡大主教长期管辖的版图中,特别是在法国和意大利两地,比贝尔作为作曲家的名声远远高过了作为音乐会演奏家的形象。另外还有证据表明,比贝尔在慕尼黑知名度很高,因为他曾两次在巴伐利亚宫廷中被授予勋章。在比贝尔的晚年时期,他的精力似乎集中在了创作宗教音乐、歌剧和学院范围内的戏剧(school drama)配乐上,可惜的是,他的这些戏剧作品只有一部完整保存至今,其余的只剩下了剧本,而乐谱无处可寻。1698年,比贝尔谱写了他最后一部学院戏剧,1699年,最后一部歌剧也尘埃落定。

18世纪末,著名的英国音乐学家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是这么评价比贝尔的:“纵览上个世纪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比贝尔无疑是最好的一位。他的独奏不仅技巧最为艰深,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也最为卓越,胜过同时期我听过的任何一种音乐。”其实,当伯尼听到比贝尔的音乐时,已经是在它们谱写出来一百年之后了,所以其中的兴趣或多或少有着历史回溯的成分在。早在18世纪初,德国的诸多小提琴演奏家都已不再模仿比贝尔,而是转向了谱写格式更严谨、调性更清晰的科雷利,成为了这位意大利人的追随者。而伯尼之所以大加赞誉比贝尔,估计主要还是基于对他1681年所出版的八首《小提琴与通奏低音奏鸣曲》(虽然其名称为《独奏小提琴奏鸣曲》,“Sonatae violino solo”)的考量。

上一篇:凯泽斯劳腾

下一篇:豪勋爵岛竹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