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景区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陵,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帝陵之一,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秦始皇陵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地宫,而地宫深度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谜团的话题。根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可能超过了20米,甚至据说还设有寿命长达数千年的机关陷阱和宝藏。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不完整和地宫本身的封闭性,地宫深度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秦始皇陵之谜地宫深度解析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秀丽,带着神秘色彩秦始皇陵的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 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 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 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
二:秦始皇陵地宫之谜
没有开放,因为秦始皇陵就未挖掘考古。兵马俑只是陪葬坑。
三:解密秦始皇陵地宫之谜
此前的“七星连珠”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带好了穿越的必备物品,就等着“启程”了。人们在这个话题之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想穿越回哪一个朝代。
七星连珠
而其中有一条十分有意思,那就是穿越回秦朝,告诉秦始皇“长生不老药”在西方,让他继续征战,势必把英语扼杀在摇篮里,让中国话普及全球。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被“英语逼疯的可怜人”。
抛开玩笑话不说,秦始皇在我国确实有着非凡的地位,而他本人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灿烂的遗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代技术都无法挖掘的秦始皇陵地宫,那么,在这其中,究竟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呢?
人们按想象修建的秦始皇陵地宫
秦始皇级秦始皇陵地宫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其地位自然是旁人无可比拟的。虽然许多人认为他说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发言实在是太“嚣张”了,但是当我们仔细回顾嬴政一生的成就,就会发现他完全担得起。
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书同文,车同轨的措施,将中国彻底从此前各地存在严重隔阂的状态拉了出来,彻底融为了一体。
他的这些举措奠定了中国此后2000多年的政治格局。纵使秦始皇确实在晚年为了求仙寻药,做了不少苛责百姓的荒唐事,也不能将其的贡献抹杀。
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时就已经开始筹备修建自己的陵墓了,选择了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作为自己的归宿。
由于许多古人都坚信灵魂不死,不舍千秋霸业的秦始皇更是对“长生不老”绝对执着,所以在修建陵墓的时候,丝毫没有想要从简的意思。不仅规模巨大,其中的布置应该也是相当精美。
规模巨大
许多人可能会说,秦始皇陵墓不都已经发掘了吗?毕竟兵马俑都出土了这么多,还建立了专门的展览景点。
但兵马俑陪葬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墓的一个边角而已,真正埋藏着秦始皇遗体以及传说中万千珍宝的地宫,直到现在都没有进行挖掘。
兵马俑
考古学家针对它的第一次全面勘查是在1962年,当时人们根据已有的资料,绘制了地下陵墓的平面布局图。
整体呈现矩形,范围达到了56.25平方千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深度大约在地下35米左右。这个规模,可以抵得上七十多个故宫。
可以抵得上七十多个故宫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没有开始挖掘,但是有关它的传言一直层出不穷,显得十分玄妙。更是有许多未解之谜,被判定只有未来完成发掘才能找到答案。那么,秦始皇陵地宫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秦始皇陵地宫的未解之谜首先就是地宫的大小。
虽然此前考古学家使用遥感技术,已经基本确定了范围,但是不排除仍有偏差。并且这之中最让人疑惑的就是深度,因为不论是司马迁所说的“穿三泉”还是一些其他的描述,都说明当时人们在修建该地宫的时候,挖的确实非常深。
遥感技术
其次就是地宫当中“上具天文”的描述,按字面意思来说,秦始皇死后依旧想在自己的陵墓当中观星赏月,所以让工匠把这些自然之景也还原在了陵墓当中。
不过这种还原当然不可能是百分百了,应该只是建立了相关的模型,营造出表象。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从商朝到秦朝,只要是大型的墓葬坑,大部分都会使用“亚”字形制,此类“取形于高地平日昝的形式”,应该与当时盛传的“盖天说”有关联。
亚字形墓
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地宫的顶部应该雕刻了许多天文图,这些天文图与西汉末年出土的天文图有类似之处,其中有日月、流云、北斗等等。在这种气氛下,秦始皇的灵魂想在地宫中“赏星”也不是难事。
石刻天文图
第三就是人们一直在讨论的“水银”之谜了,可以说秦始皇虽然身居内陆,但是有一颗向往大海的心。
毕竟在他心里,海上可是藏着能够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所以死后不仅要实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也不能落下。
水银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想到了使用水银为自己造一片海的方法,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水银为海”。
考古学家此前对于这种说法一直保持怀疑的态度,毕竟当年提炼水银的技术十分原始,而且原材料应该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想造出规模如此宏大的水银海洋是不可能的。
但是,秦始皇可能真的任性地证明了自己,只要想有,肯定会有的事实。
水银海
目前考古学家已经通过反复的勘测,发现封土样品当中的汞异常,地宫当中的汞异常在不同的位置还有明显的差异。
东边和南边的汞异常的强,对此不少学者猜测应该是按照我国的地理格局修建的,毕竟我国的西部和北部确实没有海洋。
秦始皇十分向往海洋
第四个未解之谜是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珍宝的,说到这儿大家应该想到了近几年推出的盗墓影视剧,主角们总是能在陵墓当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宝藏。
秦始皇陵墓不论从规格还是其他方面来说,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珍宝肯定少不了。至于到底有多少,就无从得知了,恐怕只有等到发掘完毕才能慢慢清点了。
墓葬中出土的珍宝
最后就是关于秦始皇的遗体与棺椁的,他既然都已经费尽功夫将陵墓造得这么完美了,那么在自己的棺椁和遗体方面肯定会更加的用心。
所以秦始皇虽然是在出巡的过程中死亡的,但是他的尸体应该会使用诸多秘法进行保存,比如他最钟爱的“水银”,就有着防腐的功效。
至于棺椁,更是有颇多的传言。许多人都认为秦始皇既然都已经制造出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豪华内设,那么就不可能将自己固定在某一个位置。因此他的棺椁可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水银海当中“漂流”,就像是帝王在巡视自己的地下王国。
帝王的棺椁很讲究
许多人可能疑惑,为什么都没有进行发掘,考古学家却能够知道这么多有关于地宫内部结构的信息,并且据此给出了相关的推断。
事实上,我们现在不挖掘,确实是因为现代技术依旧不够成熟,无法确保挖掘之后,其中的那些珍贵文物都能保持原样。
但是不挖掘不代表无法勘察,因为现代技术还是可以从外部进行探查的。比如使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等,这些高新技术都能帮助我们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
通过各种技术“透视”秦始皇陵地宫
高新技术助力考古探测咱们先来说说利用遥感技术恢复的秦始皇陵地宫全貌,在2018年时,北京的空间机电研究所参加了考古调查,使用无人机航拍再加上空间建模对地宫进行了复原尝试。整个过程持续了很多天,获取了约60平方千米的空间数据信息,而后开始三维建模。
骊山三维建模
其次是使用宇宙射线缪子吸收成像技术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模拟成像,该技术是一种无损成像技术,比较适用于大型成像目标,秦始皇陵地宫恰好就符合这一点。
研究人员利用宇宙射线中的缪子(μ子) 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探测穿透待测物体的宇宙射线μ子的通量、角分布等信息实现对待测物体的成像,这一技被称为μ子成像技术,是一种辐射成像技术。
宇宙射线
总之在科技的发展下,我们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方法会越来越多,得到的信息也会更多。
不过相信大家还是更期待技术能够发展到成功挖掘,那样的话我们就能一睹这个满是未解之谜的秦始皇陵到底是什么样的了。
秦始皇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