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答案2: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笔记体志怪小说,以“谈狐写妖”为主题,蒲松龄是山东人,而稍晚一点,写出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纪昀也是山东人,所以题主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下面,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山东地区的历史。山东在古代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记载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到周武王分封诸侯之时,把山东(齐国)封给了功劳最大的太公望(就是斩将封神的姜子牙),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到春秋时期,齐桓公第一个成了诸侯霸主。
齐国当时的政策是“尊王攘夷”。尊王不必多说,攘夷便意味着战争。即便是那个时代,战争的背后,是大量的财物消耗。所以在面子之后,齐国拥有丰厚的家底。开山炼铜,依海煮盐,自然的馈赠让这里生活相对容易富足,所以,一是人口数量有了保证,二是文化昌盛明成为可能,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历史悠久,先民们很早便在此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知识经验都严重不足,每遇自然天候,不能解释的,便托诸鬼神;而人口密集,传流广远,累年累代的积攒,自然而然地,民间传说的数量,便会大量存在。
二是山东地区的文化。说到文化,山东有着比历史更为骄傲的荣光,孔子称赞上文提到的管仲说: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孔子孟子,也都是山东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乃至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由这里蕴蓄生机,一飞冲天。
这一文化现象所形成的结果有三个:
一是山东地区,相当于文化的“台风眼”,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其影响必然深远异常,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对上代传说,身边轶事,大家兴趣虽然不减,但导向君子化了许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被有意识地多次过滤掉,使得后世文人缉录编纂之时,不至于大规模刈除,客观上也是一种自保手段。
二是儒家思想在传播中,不同的有话语权者的解释甚或曲解,使得这一思想对人性的禁锢日益非人化,可食色性也,压迫下必然有反抗,当有意与主流唱反调的文化自觉者(可参考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与变相发泄欲求的无意识人群合流,取长补短,互为犄角,其势必然浩荡,如非文化“台风眼”,怕也不会形成这样的狂飚之势。
三是孔孟之道昌隆,垂千年教化,知书识礼,明经取仕蔚然成风,受教育的比例相对较高,虽说大部分人失利于考场,但回到民间,有意无意地将传说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较之口头流传,受众面积更广,流传时间也会更长。
迨至蒲松龄纪晓岚,一方面有了前人留下的丰厚财产,另一方面明清文化,有向总结归集发展的趋势,加之市民文化的强势勃发,这两部名著的出现,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当然,本文所说的是一般情形,千年的文化流转,散佚之作,怕是更多,当年孔子整理《诗经》,收录的仅305首,可以想见,更多的作品,实际毁于刀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的分析,更近似于一种“幸存者偏见”,客观地说,蒲松龄的存在且成功是偶然的,他使流传于山东的民间故事扬名天下,而环顾中华,如河南、陕西等地的民间文化,也并不逊色于山东,惜乎不传或流传不广的原因,可能真的在于少了一个蒲松龄。
不知道本文所述,有没有准确完整地回答您的问题。但是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存在、消亡,其原因一定有偶然,也有必然,当蒲松龄在选择材料成书的时候,可以断言地会对一些吸引力不够,艺术性不强的材料予以舍弃,非如此,不能成就这部巨著的令名,对因此而湮没在历史中的那些故事,是不幸的,可对聊斋全书来说,是幸运的,虽然或许因为失误,误弃了若干精品。如果把这个角度扩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又有多少风烟中的旧作,多少沟壑下的华章,再也无缘得见,在我们眼中美仑美奂的作品,替代它们撑起这一片广阔的天空,那么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优质答案1:
谢邀。为什么聊斋里书生总遇到女鬼?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刁,之前尚未思考过,勉为其难回答如下:
一,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有关。蒲松龄生活在清代中叶,(|640一17/5)。风雨如晦的封建专制时代。文字狱盛行,文人不能自由表达思想,于是有了假借鬼神编织故故事,折射现实生活的小说——如聊斋的出现。
二,作者笔下有关读书人与女鬼的情缘纠葛,是作者借"聂小倩"″青凤""小谢"等短篇故事,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性的质疑。赞扬和歌颂青年男女真挚,纯洁的爱情追求,以及为获得婚姻自由的抗争。笔下的女鬼或刚烈,或活泼,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心生爱怜。
三,作者在通篇聊斋中,不仅写青年书生与女鬼的故事,还有涉及政治黑暗,科举不公,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篇幅,都有鬼怪神力的描写。这可能与作者喜好有关。在自擅长的方面,充分发挥想像的才能,顾忌较少。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瑰宝,让我伫记住了一个不朽的名字——蒲松龄。
优质答案2:
《聊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褒义词),它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什么?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各有说法。不过从创作动机的角度来说,个人觉得佛洛依德说得比较到位,文学是力必多的升华,文学是白日梦。
蒲松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光宗耀祖、名垂青史。可惜的是,才华横溢的蒲松龄不是考试的料,除了19岁那年以三场第一名的成绩得中秀才,此后几十年屡试不第。除了短暂当过几天师爷,一直靠教书和家里的田地维生。虽然,比起一般老百姓,蒲松龄算是“中产阶层”,但跟他的理想相比,可谓一生失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年的蒲松龄创作完成了《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抑郁情绪的宣泄,也是他理智与情感天人交战的结果。他知道人生的无奈与残酷,知道现实世界里穷书生很难遇到颜如玉,更知道那个时代几乎不存在天真烂漫、敢爱敢恨的痴情女子。但他又无法压抑内心的白日梦,只能借助妖、精、鬼、怪来为自己“圆梦”。因此,聊斋里多的是美丽善良的狐仙、秀外慧中的女鬼……
说句大白话,聊斋就是清代的YY文,本质上与今天的网络穿越文、架空小说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网络屌丝写手何尝不知道自己笔下故事的荒诞,因此以穿越、架空、仙幻、异灵等形式,来解释自己白日梦的“合理性”。
对于这些白日梦,个人没有嘲笑的意思。博尔赫斯对《聊斋》评价很高;女屌丝J·K·罗琳不也凭借《哈利波特》实现了人生逆袭吗?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