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联是什么?
羊角哀舍命酬故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相关说明俞伯牙摔琴,山东梆子传统剧目。1954年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窦朝荣演出,获演员奖,后由孙秋潮整理,195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60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省卷》。事见《警世通言》卷一,《今古奇观》第19回《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写晋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舟行至马鞍山,抚琴自娱。因樵夫钟子期窃听,琴弦中断,俞邀钟登舟,共论琴律,喜得知音,结为兄弟而别。次年伯牙公毕,携琴入山访钟,路遇钟父元甫,始知子期已死。伯牙至其墓前哭祭,感知音难再,碎琴以报,迎钟父回晋奉养。
关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诗句
1.警世通言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诗句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 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2.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 原文: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作品出处:警世通言 作者:冯梦龙 创作年代:明朝 扩展资料: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沈梦龙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3.余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文 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势利交怀势利心, 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锺期逝, 千古令人说破琴。 ------------ 下面是一个网友的新作 文武七弦系锦琴,高山流水遇知音。 黄金彩缎空遗赠,驷马华车枉顾临。 村里集贤无觅处,山中堆冢更伤心。 祭台摔断梧桐木,千古奇情颂到今。 注:村里集贤:钟子期居住在集贤村。 梧桐木:此琴乃用梧桐木所制。 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诗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诗文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抱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诗文断句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抱/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全文原文翻译
原文: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曰作《水仙》之操。译文:春秋时期的俞伯牙,精通琴艺。他曾在成连先生的门下学琴,但是三年有余,琴曲的神妙寂寞之情仍然不能领会。成连说:“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师方子舂,在东海之中,能移人之情,我们一同去拜访吧。”于是二人来至蓬莱仙山,成连先生留下伯牙说:“你在这里练习,我去迎接我的老师。”乘船而去,久未归。伯牙心急,四处张望,就是看不到师傅的影子,听到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伯牙仰天长叹,领会其中的含义,乃援琴而作《水仙操》。扩展资料: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从传世的友谊。一日,伯牙由楚返晋,途中遇雨,泊船于荒崖之下,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琴声引出山林贤士钟子期。子期采樵为生,却深谙乐理。讲论之间,二人意气相投,遂结为兄弟。临别,约定来年中秋前后,仍在此处相会。一年以后,伯牙依约由晋还楚。中秋之夜,仍泊船原地,抚琴静候知音。岂料彻夜未眠,全不见子期踪影。原来子期因樵、读辛劳,心力耗尽,已于数月前亡故。弥留之际,乞葬于伯牙停舟处,以践前约。伯牙得知此情,五内俱焚,昏绝于地。醒来去子期坟前,抚琴致哀,以吊知音。曲终,割断琴弦,举琴向祭台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