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是哪个族的美食
寿司
各式各样的寿司
卷寿司寿司(日语平假名:すし(sushi,也作“鮨”或“鲊”)是传统日本食品,相传是源自古时中国渔民的创作。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既可以作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花色种类繁多。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或者腌过的。视乎配料的不同,不同寿司的价格、档次差距甚大。
寿司在日本以外地区也十分流行,世界各地回转寿司式的寿司店也多不胜数。不过外国人有时会误把“寿司”与“刺身”(sashimi,生鱼片)混为一谈。
目录 [隐藏]
1 种类
2 常见配料
3 常见佐料
4 历史由来
4.1 鮨、鲊源自中国
4.2 日本的寿司
5 外部链接
[编辑] 种类
寿司必须的材料是米饭。正宗日式寿司用的是肥小而稍带甜味的日本珍珠米。米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寿司醋、糖、盐等调味,待降温后才用来制作寿司。
里卷卷寿司(maki-zushi):在小竹帘上面铺一层海苔(紫菜),再铺一层米饭,中间放上配料,卷起来成一长卷,然后切成小段。
太卷(futo-maki),是直径比较长的一种卷寿司,同常有数种配料。
细卷(hoso-maki),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幼细的,通常只含一种配料。
手卷(te-maki),把寿司卷成圆锥体状(类似冰淇淋甜筒),比较难用筷子挟,所以通常用手吃。
里卷(ura-maki),反过来用海苔裹着最中心的配料,再裹米饭。最外面洒一层或有芝麻、鱼籽、蟹籽等。
军舰卷(gunkan-maki),米饭用海苔裹成椭圆形状,配料放上面。
押寿司押寿司(oshi-zushi),又称做木条寿司或一夜寿司,主要流行于日本关西,是用长型小木箱(押箱)辅助制作寿司。制作者先把配料铺在押箱的最底层,再放上米饭,然后用力把箱的盖子压下去。作成的寿司会变成四方形,最后切成一口块。
各式握寿司握寿司(nigiri-zushi),(日本江户时代兴起)制作者用手把米饭握成一口块,涂上一层山葵(日本芥末),最后铺上配料。视配料种类之不同,有时会用一块海苔把两者缚在一起。在日本,若不加说明的话“寿司”一词多是指握寿司。
稻荷寿司(inari-zushi),用配料装着米饭。常见配料是油炸豆腐皮、煎鸡蛋、高丽菜(椰菜)等。
散寿司(chirashi-zushi)与之前所描述的寿司稍有不同。
江户前散寿司(Edomae chirashi-zushi),常见于关东地区,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五目散寿司(Gomoku chirashi-zushi),常见于关西地区,配料拌进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编辑] 常见配料
生鱼片:鲑鱼(三文鱼)、鲔鱼(金枪鱼、吞拿鱼)、鰤鱼(黄尾鱼)、鲷鱼、鲣鱼、鲭鱼
各类海鲜:乌贼(墨鱼)、八爪鱼、虾、鳗鱼、鱼籽、海胆、北寄贝等介贝类海产
果菜:腌萝卜、腌梅子、纳豆、鳄梨(牛油果)、黄瓜(青瓜)、炸豆腐
红肉:牛肉、马肉、火腿
其他:煎鸡蛋(奄列)、生鹌鹑蛋
[编辑] 常见佐料
寿司酱油(shōyu)
山葵(wasabi)
紫姜(gari)
紫苏叶(shiso)
味醂(mirin,煮食用米酒)
[编辑] 历史由来
[编辑] 鮨、鲊源自中国
寿司虽然是日本食品,但源本来自中国。寿司亦作“鮨”,这个字首先出现于公元前3至4世纪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的鱼肉叫鮨(qí,ㄑ-ˊ)。
寿司的另一写法“鲊”出现在五百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的另一本辞典。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一百年后,汉字传到日本,鮨、鲊两字已混为一谈。中国也停止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鲊更从中国菜中消失了。
[编辑] 日本的寿司
在日本,“鮨”一字最早出现于718年的《养老律令》(Yōrōritsuryō)中,当中提及国民要缴付“雑鮨五斗”,不过这个“鮨”指的是甚么已无从稽考。
旺角亭的品牌简介
旺角亭,传统美食品牌,由文建辉、文伟两兄弟于2011年合力创办。第一家旺角亭诞生于云浮市区繁华地段,绝佳口味的产品受到周边群众的喜爱。与创翊品牌咨询展开合作后,旺角亭重新规划品牌战略路线,从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品牌文化、VI系统等全方位进行品牌建设。品牌升级后的旺角亭,凭借其主打产品紫菜卷刮起一股传统新美食风潮,受到消费者大力追捧,更创下单店日销售量近千卷的惊人业绩,开创了现代中华传统美食新品类。2014年起,旺角亭进入加盟连锁模式,绝佳市场前景及消费者号召力吸引了众多投资商,加盟店已达近4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