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

时间:2024-11-22 08:29:07编辑:揭秘君

容易癌变的消化系统疾患有几种?

容易发生癌变的消化系统疾患主要有以下几种:(1)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一般认为,胃黏膜的损害与抗损害因素失去平衡是导致溃疡发生的条件。胃溃疡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局部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5~55岁最多。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几乎相等,男性稍多见,而十二指肠溃疡男性居多。胃溃疡多为单发,常位于胃小弯侧,溃疡轮廓鲜明,边界清楚,约80%直径在2.0厘米以内,活动期时表面覆盖黄白苔,愈合后遗留下纤维瘢痕。胃溃疡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长期不愈可以恶变,其潜在危险性远远超过溃疡本身的严重程度。慢性胃溃疡如何演变成胃癌?这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确切机理尚不清楚。胃镜及病理检查发现,溃疡癌变发生于溃疡的边缘,且多以早期癌的形式分布于溃疡的一侧或两侧,而在溃疡底部有一个既无平滑肌,又无癌浸润的瘢痕区,其癌变的癌细胞并不起源于溃疡的再生上皮。一般认为,溃疡的周围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在反复破坏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始发生癌变。胃溃疡的治疗应达到四个目的:一是缓解症状;二是促进溃疡愈合;三是预防复发;四是防止并发症。20世纪70年代主张手术治疗,而手术并发症的严重后果及溃疡再次复发的事实说明,手术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尤其是80年代强效抑胃酸分泌药物应用以后,缓解抑制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已能达到很理想的程度。自从1983年开始,逐渐认识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胃溃疡的发生和复发密切相关,清除幽门螺杆菌不但能加速溃疡愈合,也能明显降低复发率,使胃溃疡的治疗前进了一大步。然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所引起的耐药菌株增多的社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管怎样,溃疡复发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多数学者主张,在治愈溃疡后还需维持治疗来降低复发率,然而维持治疗的高昂费用及药物的副作用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也有研究表明,维持治疗只减少症状的发生,其并发症并不减少。有人认为,应用中医药治疗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并发症,且副作用较少,但尚需更多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提供证据。(2)胃息肉胃息肉是发生于胃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年龄较大,在55~75岁间居多,男性比女性高出1倍。胃息肉大小从1毫米至1厘米不等,多为单个,少数为多个,有蒂或无蒂。常位于胃窦部和胃体部,均以大弯与前壁多发。中医对胃息肉的研究开展得不多,一般认为肝气不疏,气滞血瘀,痰湿蕴结可导致胃息肉的发生。一般认为,胃息肉表面可恶性变,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有资料报道,经X线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中,20%伴有恶性变;在胃息肉切除标本中,见14%的多发性息肉有恶变,9%的单发息肉有恶变。胃息肉恶化的演变过程目前尚不甚明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息肉癌变与不典型增生有关,即产生不典型增生后即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肿瘤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亦提示,不典型增生为癌和增生的中间状态。故息肉癌变起自增大息肉的不典型增生灶,而不是直接发生在非不典型增生灶的增生性上皮上。(3)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该病检出率约占受检人数的13.8%,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目前认为,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单纯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轻度、中度萎缩性胃炎癌变率较小,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或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本病经10~20年随访,其癌变率达10%左右,故对此病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前期病变有关,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已逐渐深入。西药对该病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近几年由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注目的成就,展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广阔前景。综合国内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经过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患者的肠上皮化生或萎缩性病变大都可出现逆行性变化。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上指出:非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并根据异型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者与胃黏膜炎症再生性变化易区别,常可逆转为正常;中度者虽可能属良性,但也可能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应定期随访,复查胃镜和活检;重度的拟似癌变,应近期密切观察,如不能排除癌变可能则建议手术。(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原因不明的弥漫性大肠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以黏膜为主,常有糜烂和浅溃疡形成。主要发生在直肠、结肠,多累及远端结肠。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其他全身症状。该病病情轻重悬殊,个体差异很大,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性别差异不明显,多数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病程很长。国内资料分析显示,具有发病年龄大、病变程度较轻、累及结肠范围小、癌变率低等特征。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型患者,以直肠、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为主要病变者预后较好。暴发型有严重的中毒性结肠扩张及急性肠穿孔、大出血、息肉、癌变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轻型溃疡性结肠炎在成年患者中发生癌变者不足5%。但是,长期有症状的患者,尤其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病者的癌变率很高。溃疡性结肠炎容易癌变者,有其一定的特点:①发病年龄轻,20岁以前发病者多。②病史持续时间长,超过10年。③病变累及范围广,呈全结肠者。对有这些特点者应该做全结肠检查及活检。如检查结果为不典型增生,可每隔1年做直肠活检一次,每隔2年重复作结肠活检。如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重复活检;如不典型增生未改善,反而有进展,推荐做全结肠切除手术,以防止癌的发生。(5)肠息肉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隆起赘生物的总称,仅表示肉眼外观,并不说明病理性质。肠道内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结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息肉中还有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之分。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则关系较小。前者以其病理性质来命名。结肠镜的问世,对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意义很大。首先结肠镜大大提高了息肉阳性诊断率,根据镜下形态、活检可做分类诊断;而且配用高频电可做摘除治疗。大肠息肉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大便中可有黏液排出,少数病例可有息肉脱垂。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据研究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及结构等因素有关。(6)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程在半年以上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特别是组织病理特征,一般分为慢性持续性肝炎或称“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甲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肝炎一般不演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情发展属良性,多数患者迁延多年后病情好转、稳定,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痊愈;极少数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较复杂,预后亦较严重,除个别病情可改善,甚至痊愈外,多数渐进至肝硬变。(7)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结果扰乱了肝内的正常结构,使肝脏变形,质地变硬,故名“肝硬化”。常见病因有患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虫病、酒精中毒、胆汁瘀积、接触工业毒物或药物、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等。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代偿期肝硬化可以长期维持健康状态,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较差。肝癌并发率为4.5%至9.0%。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各种肝硬化均可继发肝癌,而以大结节型的坏死后性肝硬化和门静脉性肝硬化更易发生,肝硬化患者均有肝细胞的代偿性增生,肝细胞恶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通过肝组织破坏—增生—间变而致癌变的过程。

消化系统常见癌症有哪些

导语READ消化系统方面的病变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有的人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饮食不当或者是出现了便秘的症状,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调理,可能会引起癌症的发生。那么,消化系统常见癌症有哪些?这些癌症的早期症状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胃癌简介:胃癌是现代人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分布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得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以中年和老年多见,41-60岁之间占三分之二。诱因:饮食生活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遗传和基因。症状:上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上腹部肿块、消_乏力等。治疗:胃癌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宜采用包括手术、化疗、中医药、生物免疫调节剂及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胃癌的原则: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补为主。预防:1、加强营养,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睡眠与良好心境,以增加机体免疫能力。2、注意饮食卫生,忌食辛辣等刺激性大的食物,戒除饮酒与吸烟。3、有胃部疾病和恶性贫血时,应及时就医。4、居住在本病高发区者,有条件时应定期行体格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和早期接受治疗。肝癌简介:肝癌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早期诊断及治疗决定了后期疗效。多发于青年和中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待症状明显时可能已至晚期。诱因:有害毒物损伤肝脏、感染肝炎病毒、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常食霉变食物导致黄曲霉素B1摄入等有关。症状:右胁痛,上腹痞胀,食欲不振,乏力,进行性消瘦,后期可现黄疸、腹水、发热。腹渐大如鼓,青筋显露,面色暗黄。甚至可出现呕血、昏厥等险恶症状。治疗: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预防: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积极防治肝炎和肝硬化。2、加强营养,戒除饮酒,充分休息,适度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3、可定期体检,使用肝炎疫苗,注意预防并发肺炎和肠道感染等疾病。食管癌简介:食道癌又叫食管癌,因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且50-69岁最多见,也被称为“老年癌”。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很低,约30%,因此食管癌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诱因:致癌物质;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如长期吸烟,饮烈性酒,吃热烫食物,食物过硬等;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导致的癌前病变;营养和微量元素缺乏。症状:轻者主要表现为胸骨不适有烧灼感或疼痛,进食有滞留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重者可见吞咽困难,咽下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晚期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呕血或大便带血,进行性消瘦等。治疗:食管癌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宜采用包括手术、化疗、中医药、生物免疫调节及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预防:1、吃新鲜蔬菜水果,改变不良的传统饮食习惯。2、积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等与食管癌相关的疾病。3、常服用维C维A以减少胃内亚硝酸盐的形成。4、老年人需定期体检。肠癌简介:肠癌是发生在大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有结肠癌、直肠癌之分,有差不多80%的大肠癌,在发现的时候都是晚期,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能活多久:一般来说,如果是早期的肿瘤,五年存活率在90%以上。直肠癌处于中期,通过手术切除、术后结合放疗和化疗,五年生存率能在50%以上,直肠癌到了晚期,具体的生存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确切数据。预防: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上致命癌症的危险几率达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因此多吃西兰花、芥菜、白菜及其他的蔬菜、水果、谷类及豆类可预防结肠癌。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诱因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心理精神因素等。直肠慢性炎症治病率高;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与致癌物质影响,使得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遗传。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后期右半结肠癌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贫血和腹部肿块。左半结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或黏液血便、腹痛和腹部肿块。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粪便带血或黏液血便、脓血便,有排便后不净感,粪便变细。慢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尿频、尿痛;腹腔积液、肝大、黄疸等表现。治疗结肠癌尽量争取行结肠癌的根治性手术,再综合治疗。直肠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佐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可提高治疗的效果。胰腺癌简介:胰腺癌是原发于胰腺的恶性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被医学界称之为“癌症之王”。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70%~80%,其次是胰体癌,再次是胰尾癌。诱因:吸烟;肥胖;饮酒导致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容易癌变成胰腺癌;食肉食多者易发生胰腺癌;糖尿病者发生胰腺癌的几率是无糖尿病者的1倍,且有增加的趋势。症状:上腹不适、饱胀和疼痛,常在饭后1~2小时后加重,数小时后减轻或缓解。胰腺癌还可有消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呕血、黑便、发热等症状。治疗:胰腺癌早期可行根治术,术后可辅以化疗和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宜采用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中医药、生物免疫调节在内的综合治疗。预防:饮食宜清淡避免暴饮暴食、不吃烧焦和烤糊的食品、戒除抽烟喝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维持健康体重、警惕上腹痛胀。胆囊癌简介:胆囊癌较少见,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但是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胆囊癌多见于女性,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病率比长江以南地区高,农村比城市高。诱因:胆囊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胆囊结石,他原因如胆囊的腺肌症,胆囊癌本身的慢性病变。长期的胆囊结石、胆囊的慢性炎症,是全世界胆囊癌最重要的原因。症状: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中期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发热、右上腹肿块。晚期胆囊癌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痛、黄疸、体重下降、幽门梗阻等。治疗:根治性手术是胆囊癌治疗的首选确定性方法,是唯一能治愈胆囊癌的方法。对于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多采取姑息性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1、少食辛辣肥腻,不要饮烈性酒。2、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妇女,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追踪检查治疗。推荐阅读01肿瘤科常见病有哪些?人体各大系统癌症的早期症状与治疗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人们谈癌色变。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02呼吸系统常见癌症有哪些呼吸系统癌症预防与食疗指南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吸到一口纯天然无污染的空气已绝非易事,人们对呼吸健康的担忧...03泌尿系统常见癌症有哪些泌尿系统癌症症状与防治癌症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类,因此“癌症”一词让无数人闻之色变...04血液系统常见癌症有哪些?血液系统癌症症状与防治血液是所有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的载体,所有从外界吸收的物质都要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输到全身,因...05生殖系统常见癌症有哪些生殖系统癌症症状与防治癌症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一些常见的癌症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殖系统和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方法是什么?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除消化系统本身症状及体征外,也常伴有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症状,有的消化系统症状还不如其他系统的症状突出。因此,认真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常规化验及其他有关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一、病史 病史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中十分重要。有些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突出而体征不明显,其诊断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病史的分析。对待病史首先应着重分析患者的现在症状。 二、体征 全面系统而重点深入的查体极为重要,首先应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无黄疸及蜘蛛痣,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胸腹壁有无静脉曲张及血流方向,心、肺有无异常。腹部检查更应深入细致,腹部有无膨隆、蠕动波、移动性浊音、压痛、反跳痛、腹肌强直、震水音、肠鸣音;如发现肿块则应了解其部位、深浅、大小、形状、硬度、表面情况,有无移动性、压痛、搏动等。肝脾检查很重要,应注意大小、硬度、边缘、表面及有无触痛。注意勿将乙状结肠内粪块、充盈的膀胱、前凸的脊柱、腹主动脉、肾脏、妊娠子宫误认为肿块。此外,在皮下脂肪缺乏的消瘦者,腹壁上可显现静脉,不应误作门脉高压;腹壁薄弱松弛者可见到肠蠕动波,不应视为肠道梗阻。对消化系肠道疾病、老年患者肛指检查应列为常规,不可忽略。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化验检查 粪隐血试验及尿三胆试验均为简单而有价值的检验方法。胃液分析及十二指肠引流对于胃及胆道疾病可提供诊断的依据。肝功能检查项目多,意义各异,应适当选择。细胞学检查对食道、胃及结肠癌的诊断颇有帮助。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AFP、CEA及CA19-9都有一定价值。自身抗体检查如抗线粒体抗体等对消化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超声波检查 可显示肝、脾、胆囊的大小和轮廓,有助于肝癌和肝脓肿的鉴别,还能显示胆囊结石、脾门静脉内径,胆管扩张,以及肝、胰囊肿和腹内其他包块,检查方法安全易行,对诊断颇有帮助。 (三)内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病变,由于亮度大,视野清晰,盲区少,操作灵便,用途日益扩大。纤维胃镜对胃癌早期诊断帮助甚大,由于胃镜检查的应用,30%以上的胃癌可能在早期(指癌组织尚未侵犯肌层者)得到确诊。ERCP对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纤维结肠镜可插入回肠,而纤维腹腔镜可帮助诊断肝胰和腹内包块,确定腹水原因。 (四)X线检查 消化道钡餐和钡灌肠检查有助于了解整个胃肠道动力状态,对肿瘤、溃疡、憩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近来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已提高了阳性率。胆管胆囊造影有助于了解胆囊浓缩功能,判断有无结石;经皮肝胆管造影可区别梗阻性黄疸的原因。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肝脏及其他肿瘤,消化道出血等都有诊断价值。CT和MRI已用于腹内肿瘤的诊断,病人乐于接受。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测压及造影,血流量和耗氧量测定有助于柏一查综合症及肝癌的诊断。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 项目日益增多,肝扫描沿用已久,r-照相机、ECT对肝癌等占位性病变可提供诊断依据。近来有人研制用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标记核素作影像诊断,可帮助诊断肝、胰腺的肿瘤。此外应用放射免疫测定(RIA)还可检测肿瘤标志物或消化道激素,对于消化系统的一些肿瘤和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六)食管压力与活力(motility)及胆道压力测定 测定食管下端腔内压力,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很有价值。了解食管各段的活力,对诊断和鉴别食管运动性疾病如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等很有帮助。通过内镜插管胆道测压,对胆道不全梗阻,硬化性胆管炎、胆道闭锁、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的诊断均有帮助。 (七)细针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慢性肝病的确定诊断是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目前多采用细针抽吸法,极少引起出血的危险。小肠活组织检查,经口腔将小肠活检器送至空肠或回肠(可经内镜引导通过幽门),采取粘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腹泻和小肠吸收不良很有诊断价值。检查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此外,内镜直视下活组织检查、在B型超声引导下进行实质性肿块的细针经皮穿刺活体组织细胞学检查及外科手术活组织检查等,均可作出病理诊断。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简介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一书是系列“健康生活丛书”中的一本,由湖南省有关政府部门和湘雅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有丰富经验的临床第一线专家教授编写而成,是健康教育和科技、文化和卫生“三下乡”的科普读物。该书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为内容进行编写。全书共26章,包括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和肝癌)的防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慢性结肠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炎、胆囊炎和胆石症等)的防治。另外,根据临床患者所关心而又较难理解的一些疾病(胃肠道息肉、消化道憩室病、胃黏膜脱垂症、食管裂孔疝、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编写了部分内容,并且把很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等)也编入了本书中。每章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按概要(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的思路进行编写。考虑到本书作为科普文献,编写时尽量略去了一般读者不需要了解的基础内容,如病理学改变和复杂的发病机制或病理生理学内容,而把重点放在读者看得懂、用得着的内容上。本书以问答形式进行编写,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通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欢迎广大读者选读。

上一篇:拉粒螺杆厂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