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全舆总图

时间:2024-11-16 11:10:49编辑:揭秘君

天下全舆总图的介绍

天下全舆总图是一张购自上海古玩市场的地图,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BBC等数十家权威英文媒体先后发布了这张地图消息。该地图已于2006年1月16日在北京展出,网上也公布了照片。该图不仅绘制了亚洲、欧洲、非洲、澳洲,甚至还有南极洲和美洲。此图绘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一张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品,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天下全舆总图的专家质疑

一、郑和测量过珠峰?《天下全舆总图》在乌思藏(今西藏)地区绘有崇山峻岭并注有“天下第一高峰”字样。崇山无疑是喜玛拉雅山,峻岭非珠穆朗玛峰莫属。据林超教授考证,珠穆朗玛峰之满文名始见于1719年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但当时还不知道它是世界第一峰。珠峰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峰,是英属印度测绘局乔治·埃佛勒斯担任局长期间(1830- 1843年),用现代仪器精确测量了珠峰高度。在1763年的《天下全舆总图》居然标上了 “天下第一高峰”,岂非咄咄怪事?二、“天下”等于“世界”?《天下全舆总图》这个名字有些怪。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中有《天下总舆图》、1755年的《皇清各直省分图》内含《天下总舆图》、1767年有《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有《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1817年有《大清一统天下全图》。有清一代,“天下”更多是“皇舆”之意,而不是“世界”。明末以来的汉语世界地图都不见有“天下”之称。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称《山海舆地图》、《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等,庞迪我有《海外舆地全说》,艾儒略作《万国全图》南怀仁、蒋友仁各有《坤舆全图》。如果在耶稣会会士于16世纪东来之前,中国早就了解了世界地理,为何在利玛窦传入西方世界全图时,在中国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轰动,竞相翻刻?三、“识贡图”与“职贡图”。关于《天下诸番识贡图》,毛佩琦教授断定:“这张地图是伪造的。”其证据是,图中说明“天下诸番识贡图”中的“识”字,按古代书写规范一般应当是“职”字。“‘识’和‘职’的繁体字在外形上非常相似,古人在写的时候肯定不会犯错,但现代人伪造的时候一马虎就露出破绽来。”笔者是上海人。在上海话里,“识”和“职”几乎同音。鉴于此图在上海购得,有无现代伪造者受方言影响的因素?四、图说与地图。毛教授还指出:“所谓‘职贡图’是外国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中国美术史上,现知较著名的《职贡图》有两种。传为梁萧绎所作的《职贡图》为其一(见图1)。原图不存。今所见卷为北宋熙宁年间摹本。图卷描绘南朝梁代外国使者25人朝贡的形象,并配有说明文字。现已残损,仅存12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皇清职贡图》为其二(见图2)。绘刻中国各少数民族及西洋诸国来使图像。原序谓:“非我监臣所手量,我将帅所目击,我驿使所口陈者不以登椠削焉。统计以部曲区名者,凡三百数,以男女别幅者凡六百数。”《清史稿》载曰:“初,琉球、安南、暹罗诸使来,议政大臣咸会集,赐坐及茶。乾隆初元,谕停止。时属国陪臣增扩,敕所司给皇清职贡图,以诏方来。”凡举现所知的《职贡图》,均系图文并茂的图说,非地图也。而《天下全舆总图》左下角一题记曰:“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 臣莫易仝绘”。倘若系仿绘,为何未出现《职贡图》的人物图文并茂的基本特征?五、那些进贡的国家哪去了。《明实录》及《明史》对各贡国的名称,进贡年代及贡品有详细记录。上述两种信史中,无任何“新世界”国家的名字。奇怪的是,《天下全舆总图》有一些概况图例,却无具体国名。《职贡图》首先是记载贡国名,然后是概况。在《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并未出现所有的《明实录》及《明史》所记载的贡国——不把皇帝的贡国统统放上去,那是要掉头的罪啊!六、“余”和“馀”。最大的破绽是,在图上多次出现“数字+余”这种表示成数后不定余数的结构。繁体字当中,此处当用“馀”。在简体汉语中则通用“余”。莫易仝何以通篇用简体字时代的用法?仅凭这些错别字,我们完全可以质疑《天下全舆总图》是否系真品。但民间学者考证,根据《简化字溯源》“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其中简体“余”字始见先秦时期;收藏在台湾故宫的乾隆“古稀天子之宝”玉玺上的《古稀说》铭文,第一个字就是简体“余”字;出土的宋、元、明墓志铭,上面也有简体“余”字,所以《天下全舆总图》上出现一些简体“余”字不能作为此地图为假的依据。七、“大清海”从何而来。《天下全舆总图》左上角有一题记说明:“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刘钢释曰:“这意味着图上的注释有些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已有的,有些是仿绘者后加的,而原有的注释都用红笔加以圈注。”换言之,凡有红圈者皆系原图所有。刘刚,古董鉴定家和他那些外国专家居然没有看见三处“大清海”都是有红圈的!永乐十六年的图可能有256年后取代它的“大清”的名称吗?刘钢解释说:“出于避讳原因,仿绘者将《天下诸番识贡图》中‘大明海’改为“大清海’。在清代版本的明代书籍和地图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月令广义》成书于1602年,该书附有《山海舆地全图》,其清刻本所附图中‘大明国’被改为‘大清国’”。也就是说,按理判断,“大清海”原来是“大明海”。——但刘钢不知道,“大明海”是万历年间利玛窦开始使用的!——如果《天下诸番识贡图》有 “大明海”这一称谓,它绝对不可能作于永乐十六年。如果它果系作于永乐十六年,是不可能有“大明海”的。那么,有红圈的三处“大清海”从何而来?八、一百年后传入的地名。诸如 “今名北亚墨利加”、 “今名南亚墨利加”、“今名利未亚”、“今名亚西亚”、“今名欧罗巴”、“地中海”都是16世纪耶稣会传入的世界地理的汉译名称。这是常识。笔者曾于 2005年12月21日与刘钢通话。其间曾涉及“地中海”问题。他说中国人当时到了地中海。我问他,中国人是如何进入地中海的。回答是通过红海。我再问他苏伊士运河是哪年开通的,他一时语塞。我告诉他是19世纪。于是他马上改口说是从另外一条河,我追问那条河名,他再次无言以答。九、郑和深入各大洲的内地。且不说当时中国人是否有球形的概念。郑和船队每次出航一般是两年,在两年内,光凭借帆船有可能环球航行,足迹至南北二极吗?只要考虑考虑帆船的最大航速、季风期、休整的时间等因素,自然会得出应有的结论。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凭一两次航行,就画出如此准确的地图来吗?退一万步说,中国船队充其量只能到达沿海地区,有可能深入各大洲的内地吗?可《天下全舆总图》有丰富的内陆信息,这如何解释?同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侯杨方也认为该地图是假的。“碳定年法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它只能证明纸、墨是当时的。纸和墨都很容易保存,现在能看到的古代墨有很多,就连南北朝时的都有,所以只要找到当时的纸和当时的墨,就能伪造当时的东西,这是伪造字画常用的、非常普通的手法,根本不能说明这张图就是当时的人画的。

地图历史: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世界地图的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世界地图的?明朝末年。明朝以前,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天下。中国历代朝廷都有部门专门负责描绘和整理地图,这个传统到了明末清初被打破。一开始,中国人对于西方地图比较排斥。以儒家学术作为经典的地学理论,很难接受西方人的测绘,和通过经度和纬度来客观地描绘世界的投影方式。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方便,便要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就在画世界地图的时候,把中国的位置人为地向东移动了,这使得看起来中国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这个地图并不是客观的。


世界地图最早是什么时候绘制的?

世界地图最早是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0月下旬绘制的,咸丰辛亥(1851年)重刻,地图边缘有“万国大地全图”的篆书名称。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这幅地图所绘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颜色区分。山脉以写景法描绘,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则以深绿色绘出水波,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在地图圈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等小图,包罗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地图中的插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各大洋中,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海域中,还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15头,南极大陆上还绘有陆上动物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8头。这幅地图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一篇:scotland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