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诱僧》剧情讲述了什么?
诱僧(Temptation of a Monk)是1993年由香港导演罗卓瑶拍摄,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编剧,音乐主要由刘以达创作。该片是当年华语十大影片之一;故事以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杀兄弑弟夺取皇位继承权并随后成为皇帝为背景。主人公石彦生原为保护太子的将军,因轻信他人之言,而牵涉进事变中间,并成了别人眼中的叛徒。是接受李世民的封赏享受荣华富贵而永远背负叛徒的恶名,还是永远不侍不明之君而必须亡命天涯?石彦生选择了后者,以维护他那忠诚的信念。唐初,太子李建成亲随石彦生与秦王李世民旗下大将霍达交好,二人于郊祭狩猎时邂逅公主红萼,红萼风情万种,自此在石彦生心中留下印迹。不久玄武门之变事发,石彦生早由霍达处得知消息,却无力改变局势。太子被杀,石彦生为保石家清白,立誓绝不侍大唐,与五名下属剃度为僧,隐居寺庙,伺机起兵反对秦王。不久红萼到访,一行人在山下的繁华世界流连,始知大势已去,天下太平。一行人在归途中被官军截杀,红萼死于刀下,石彦生万念俱灰,寻至一处破庙,得孤老僧人收留,但石彦生终日只被往事纠缠,心苦不得脱。未几,一名酷似红萼的女子在庙中削发为尼,再次将石牵回记忆的羁绊。
《诱僧》讲述的剧情?
故事以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杀兄弑弟夺取皇位继承权并随后成为皇帝为背景。主人公石彦生原为保护太子的将军,因轻信他人之言,而牵涉进事变中间,并成了别人眼中的叛徒。是接受李世民的封赏享受荣华富贵而永远背负叛徒的恶名,还是永远不侍不明之君而必须亡命天涯?石彦生选择了后者,以维护他那忠诚的信念。石彦生和几个手下躲进了一座寺庙,削发为僧出了家,以求躲过眼前的灾难和追杀。但寺庙中众多严格的清规戒律让这几个行伍出生的男人叫苦不迭,而更让他们难受的是,他们所不齿的不明之君李世民不仅依然稳稳当当坐着他的龙椅,而且现在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他俨然成了一位明君。最难受的当然是石彦生了,他曾信誓旦旦的说过李世民当朝不出一年必将国破山河亡,家败亲人散。但如今的现实,不仅是讽刺,更是让他的信念他的精神之柱产生了根本的动摇。用现在的话讲是价值观世界观的彻底失落。这时他又被罚打坐念佛,强烈的不满和委屈让他禁不住跳起来质疑佛的存在和意义。在他们不堪再忍受的时候,十九公主红萼出现了,她曾帮助石彦生出逃,并且对其有意。红萼带来了酒肉,还和他们一起出寺下山来到红尘中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回寺的时候,他们遭到了官兵的伏击,虽然杀出了一条血路并手刃了叛徒,但除了石彦生,十九公主和他的手下都死了。那张满是血污的脸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仰天长啸。这正是所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个世界的现实,已让他找不到原由和答案。这是石彦生的第一次入寺出寺。一开始石彦生入寺就是为了躲避追杀,他依然相信卑鄙之人终将会受到报应,而他有一天也会东山再起。然而他苦苦等待,看到的却是卑鄙之人摇身一变换了副面孔成了万人敬仰歌功颂德的对象。似乎整个世界都辜负了他,又好象世界并没有改变,而他却成了异数。“这个世界已不是我午夜梦回还在想念的世界”,他无奈的感叹。而作为主宰的神佛,似乎也无可奈何,即使是被强制压抑的欲望,在背叛和不断的杀戮面前,不得不爆发和宣泄,而后又陷入失去信念的痛苦和找不到方向的空虚中去。由于叛徒的出卖,原来的寺庙是回不去了。虽然寺庙和神佛并没有给他他想要的结果和答案,也没有真正帮助了他,但此刻的石彦生他需要一个精神庇护之所,以求在遭受的痛苦中得到解脱。这次,他来到了一个和以前那个完全不同的庙。破败不堪的连门和墙都没有了的所谓正殿和几个类似窑洞的小屋,散落在荒郊野岭的山坡上。庙里住着几个头发全白衣服破烂的老和尚,为首的方丈是个一百岁的固执而可爱的老头。石彦生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他们刮头。在这里,他们从来不打坐念经,也不用参禅拜佛。这让一心想借此寻求解脱的石彦生不解和痛苦,甚至他不能用也许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来暂时的麻痹自己。让他迷惑的世界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石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其实与世人一样,他不过也是一具追求功名利禄而自视清高的臭皮囊。而这无疑让他更加痛苦,过去的种种付出和失去、苦难和变革都无法忘却,此刻的心则变得更加狂躁不安。在老方丈有意无意的开导和教化下,再经过了一个貌似红萼的女人-青绶-的诱惑和与曾陷自己于不义的霍达的最后决斗之后,石彦生终于能够和这个世界了无牵挂,完成自己的救赎和净化。
《诱僧》的作者是谁?
是那个《霸王别姬》的作者的,这个是比较有名的,还有《青蛇》也挺有名的。李碧华(1959——),女,原名李白,广东人。出生、成长于香港。任职记者、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代表作品:《川岛芳子》、《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 、《生死桥》、《秦俑》、《饺子》、《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等。专栏及小说在中港台新马等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逾七十本。多国译本已印行。主要文学作品还有:《白开水》、《青红皂白》、《纠缠》等。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她才高意广,行踪神秘,从不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坚持不公开照片、身世、年龄,容貌不详。李碧华擅长写情,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
文学与历史,是有严格区别的吗?
建议你查看一下两个词的定义:
文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文学类别
1、按体裁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时间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3、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台湾文学……
4、按读者分为:
a、 按年龄有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b、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
6、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
7、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历史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2、来源不同: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起源:“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