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好在哪?
好在它显示了城市的秘密,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柔软的,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用想象编制起来的迷宫,充满了令人目眩神迷的梦幻感。所有的城市宛若空中楼阁,轻盈地漂浮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似乎每座城市都在随风轻盈地摇摆着,发出若有若无的咯吱声,城市在阳光下流溢出绚丽的色彩。城市的理性与感性、静态与动态、单色与多色、模糊和清晰、无形与有形、矛盾与多面等等,都幻影般地投射在卡尔维诺所构造的轻曼之城中。《看不见的城市》内容简介:《看不见的城市》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汇报的方式描绘了五十五个想象中的城市。忽必烈在皇宫高高的阳台上,注视着帝国的壮大增长。起初是边界线容纳进了新征服的领地,然后是前行中的军队开进人烟稀少的地区,那里只有茅舍零落的村庄、稻麦不生的沼泽、瘦弱多病的百姓、干涸的河床和芦苇。他的帝国已经向外扩展得太远了,忽必烈心想,到了该让它向内生长的时候了。于是,他梦想成片的石榴树里熟透的果子裂开,穿着牛肉串的烧烤叉子在火上滴着油滴,地壳运动塌陷的地表露出闪光的黄金矿脉。忽必烈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地拥有帝国。他企图在头脑建造一座样板城市,按照她来演变出所有的城市,样板城市包含一切符合常规的东西,再预先料想到常规的种种例外,便能计算出所有最可能的组合形式来。马可·波罗每次旅行回来汇报的城市,都跟忽必烈想象的不一样。忽必烈想象城市就是一局棋,他掌握各种规则的那天,就是他终于掌握整个帝国之日,即使他还没能认识它所包含的所有城市。但棋局千变万化,忽必烈无法从中得到维系城市的无形秩序,掌握不了城市形成、崛起、昌盛的规律。起初,忽必烈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可很快他因为意识到,他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在帝国生长得最旺盛的时候,前方报告敌方残余势力节节溃败,不断有不知姓名的国王递来求和书的时候,忽必烈发现,珍奇无比的帝国,只不过是一个既无止境又无形状的废墟,其腐败的坏疽已经扩散到远非权杖所能救治的程度。他的帝国已经遍布城市,重压着大地和百姓,到处是财富,到处是拥挤繁忙的交通,到处是过多的装饰和庞大的建筑。忽必烈对帝国不断向外生长,最终却收获虚无。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推荐指数:5颗星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忘记现实,跟随作者天马行空的脑回路去勾勒他所描绘的城市,虚无的世界光景,却也照进了心灵,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
这本书是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描绘旅行游记为切入点,每一篇都很短,就像一个小日记,向我们展示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景象。作者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文学家,他所描绘的城市各不相同,独具特色。有人说,卡尔维诺的脑神经非常缜密、沟壑深沉,不同于平凡人。阅读之后,确实敬佩作者的想象力。
文章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我整理给大家赏析。
1、不快乐的城市在每一秒钟都包藏着一个快乐的城市,只是它自己并不知道罢了。
2、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名字。
3、“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4、想要清楚看见地上的人,就应该和地面保持必要的距离
5、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6、不快乐的城市在每一秒钟都包藏着一个快乐的城市,只是它自己并不知道罢了。
……
阅读小结:
有人可能会说,你为什么喜欢推荐书,我想说,我想做一名好书推荐官,一名优质的阅读推广者。我喜欢写文字,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写出震撼心灵的作品;我也喜欢阅读,因为一本好书能够治愈人心,我希望我的文字或者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予你心的洗涤和成长,那就是我的初心,也是推荐阅读的最终目的。
卡尔维诺的作品,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以后陆续还会有更多的赏析。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里面还有很多的句子,能够碰撞我们的神经,我相信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愿阅读伴您入眠。
【书摘】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上)
文/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黄灿然
引自《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著,译林出版社,2015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初次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这些人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范围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 希罗多德 和 修昔底德 的全部作品,请举手。 圣西门 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呢?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在学校里开始读巴尔扎克,而从各个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很久都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做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段,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 米歇尔·布托尔 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 《卢贡·马卡尔家族》 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象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然是庞杂的神话谱系学和天体演化学,后来他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表述我们的定义: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者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基于这个理由,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 。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我们也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的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表述: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奥德修斯的历险在多少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也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它相比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 。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这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价值逆转,它意味着导言、批评资料和书目像烟幕那样,被用来遮蔽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知道得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
(未完待续,见「下」)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意大利】卡尔维诺,经典句子。
1.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2.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3.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4.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5.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6.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7.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他向读者说的一些东西的书。
8.读一部经典作品也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他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他相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1首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
9.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院士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去读他们,我们就越是觉得他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10.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种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11.我们可以说从阅读经典中获取最大艺术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和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
12.对大多数人来说,把经典作品当成房间外远方的回声来聆听也是一种成就,因为他们的房间里被现在弥漫着,仿佛是一部开着最大音量的电视机。
13.当毒药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
14.奥德修斯必须寻找思考技术规程,危险在于这规程可能还未发生就被忘记,奥德修斯在漂泊中最早停歇的一个地方就包含丧失记忆的危险……,他的损失就会更大,他将无法从他的痛苦中获得任何经验,或从他的遭遇中吸取任何教训。
15.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痕迹和未来的计划,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示的,也许人们是他们所示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
16.在集体无意识中穿乞丐衣服的王子证明每一个乞丐实际上都是一个王子,其王位被篡夺,必须夺回其王国。
17.我们也必须指出,奥维德很少利用这些复杂的结构主导他写作技巧的热情,并不是系统性的组织,而是积累。
18.为了对生命做出合适的姑娘,我们必须时时提醒人类自己的脆弱。
19.普林尼的三令五申引起我们的注意与警惕,任何的科学都不能向我们启蒙,关于幸福幸运生命中善恶的混合,存在的价值等命题,每个个体都会死去,并且将他的秘密带到坟墓里。
20.大自然是外在于人性的东西,不过它跟人类心灵的最深处也是不能区分的,其中存在着人类的梦想字符及幻想密码,若是没有他们的话,我们不会有理性,也不会有思想。
21.16世纪骑士精神的复苏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和西班牙。
22.在11 12和13世纪骑士小说是首批其流通武警队有选使者,而且对普通人产生深刻影响的世俗书籍。
23.伽利略最著名的隐喻,这隐喻本身包含新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用数学语言写自然之书的隐喻。
24.事件是一本书永恒的智慧,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想法。
25.伽利略对这个有关事件之书的隐喻的最富独创性的贡献,是强调它的特别字母,强调用来书写它的符号。
26.关于鲁滨孙漂流记。那是10年前一位叫做伍德斯罗杰斯的船长,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发现一名男子,该男子是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吉克,他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4年,这个故事启发了一位写宣传小册子的作家,他正穷困潦倒捐钱用,于是便假借一个无名水手写回忆录,讲述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丹尼尔·笛福,已近60岁。迪福先是经商学籍成为信誉良好的针织品批发商和制造商,然后破产。嫡服既避免了17世纪的浮夸文风,又避免了18世纪典型的滥情。
27.吉尔玛利亚·奥沃特斯:从前有个人想要计算一切,包括乐趣,痛苦,美德,缺陷,真理错误,这个人深信他可以为人类感情与行动的每一面建立代数公式与量化系统。
28.奥尔斯特在《人类生活的乐趣与痛苦之计算》中说:“如果说人们认为我的这些教育流露对人类的面试,那么我自己也属于这个物种,却不觉得被冤枉,如果说我断定这个生命的所有欢乐与痛苦只不过是幻觉,我也可以补充说所有的人类,推理只不过是蠢事,当我说所有的推理时,也不排除我自己的计算”
29.不管灵感的原始来源为何,小说的开端包含了独特的活力,所以它可以轻易独自持续下去,对文艺复兴的编年史置之不理。
30.巴尔扎克:城市作为小说。当把扎克开始写《费拉居斯》时,他感到自己必须着手去做的是一项庞大的事业,把一座城市变成一部小说,把城市的区域和街道当成角色,赋予每个角色完全相异的性格,使人物和情景活灵活现起来,如同职务自发的从这条街或那条街的旁道猛涨起来,或作为环境因素与那些街道构成如此强烈的对比,以致引发一系列大灾难,确保在每一变化的时刻中,真正的主角都是这座活生生的城市,其生物延续性则是巴黎这头怪兽。
31.狄更斯的世界变成了贝克特的世界,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中充满了黑色幽默,我们在其中预先尝到了贝克特的味道。
32.托斯托耶夫斯基很崇拜狄更斯。
33.对狄更斯来说,他的目标与其说是描绘社会的邪恶,不如说是人性的邪恶。
34.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重要的是看不见,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事物,他们也许存在,但并不存在。
35.马克吐温不止亲属意识到他身为通俗娱乐作家的角色,而且引以为傲。马克吐温曾说,“我甚少刻意想教导他们不过去,尽我所能的去娱乐,他们光是娱乐他们便可以满足我最大的野心”
36.金钱在19世纪的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那是巴尔扎克叙世的原动力,狄更斯作品中的感情是晶石,可是在马克吐温的作品里,金钱是禁止游戏,让人在虚空之上感到晕眩。
37.只有当我们看到矿坑深处时,我们才会怀疑真正的罪责是不同的。
38.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詹姆斯其余作品的特征是难以捉摸,欲言又止,沉默寡言,就这个背景,看来这篇故事则显得突出,因为这是他最清晰的作品之一当中的女主角,充满生命力与明确的向往,象征年轻美国的开放与纯真。
39.孩童所拥有的最大资源是他们知道如何从他们的游戏空间中获得他们所需的魔力与情绪。
40.詹姆斯派与普鲁斯特派作家他们不厌其烦地要赴约我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觉。
41.当今世界所固有的野蛮是当代文学的重大主题,现代叙述作品,躺着我们这个世纪末期的所有大屠杀的选,他们的风格往往带有洞穴涂鸦的直接性,他们的道德目标是透过血如主义,冷酷和残忍,来重新发现人性。
42.这位日瓦哥是谁?帕斯捷尔纳克相信他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和精神权威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喜欢他恰恰是因为他作为普通人的那些部分,即他谨慎而温和,总是有点容易激动,总是受外部环境左右和一点一点被爱情征服。
43.海明威的基本职权是意识到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中产阶级世界最准确的形象是日常的现实。
44.品德高尚在什么地方在他们准确的服从于他们自己的本性,那么先认识你自己吧,接受你现在的样子,连同你的缺陷与你自己的尺寸成比例。
45.帕维塞亲属的意识到他所研究的主题已经被20世纪的颓废主义严重损害了,他知道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那便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