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呢?
我那么信任你,你却把我伤了,可后来我发现,煮鱼的不是水,而是火,吹落树叶的不是风,而是秋天,伤害我的,不是你。这是感情中理解、信任的一个过程。情感专家说了,彼此不放心、彼此猜疑是恋爱中比较常见的,适度可以,但如果过度就一定会使得这份感情变得不稳定起来。适当的约束是恋爱中必要的,信任这个词就不应该是被提及的词汇,因为如果两个人相爱,那么一定是给予了彼此足够的信任,如果在相处过程中,老是提及信任或者不信任这样的词,那么是一定会破坏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好的恋爱中从来不出现这样被随时提及的词汇,因为他们彼此做到了对对方的忠诚,信任这个词变得自然不再重要,他们会共同努力策划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所谓的“信任和不信任”身上。理解与信任在好的爱情中,信任是已经被深刻刻进进骨子里的坚持,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唯一,所以不会被提及,两个人会默默的守护着它,同时又不屑于用它来检验真正的爱情。特别是在年长的人身上,这点体现得非常明显。信任这个词在爱情中并不是想象中重要,它不是用来说,而是用来做的。行动往往和内心是一致的,有爱的行为反馈出的一定是有爱的心意。这里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小情侣做一个提示,如果相爱就把信任放进彼此的生命里,享受爱情但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如果彼此遇到了这个问题,在信任与不信任的漩涡中徘徊,走不出来,那么及时回头,分手也许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
造成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
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其次,现代社会中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第三,形成中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每个人的市场经济行为便都不是与他人无关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行为。不言而喻,孤立的个人行为以自已为手段,而社会行为则以社会和他人为手段。市场经济还应当是一种法制经济,但由于我们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制度的缺位,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等价交换”成为市场经济唯一的支配原则。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诱发,单位制假售假,一些经营单位变着花样坑害消费者;熟人间坑蒙拐骗,像被郑也夫称之为“老鼠会”、在中国大陆一度风行的传销靠的就是坑、蒙亲人、朋友和熟人发家的,为了逐利,完全不讲道德,不讲社会功德,不承担社会责任。一个“骗”字,使多少人提心吊胆;一个“假”字,使整个社会为之顾虑重重。久而久之,人们对市场,进而对社会开始缺乏信任感。在越来越浓的怀疑情绪中,人与人的信任感也日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