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是谁发明的
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是邹伯奇发明的。邹伯奇(1819~1869广东南海人),清代物理学家,对天文学、数学、光学、地理学等都很有研究。他自己动手制作照相机并拍摄照片,并著有《摄影之器记》和《格术补》,专门探讨摄影技艺及理论问题,他曾独立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比西方仅仅晚了4年。还曾参与测绘画出中国第一张有经纬线的中国地图,另外还测绘了广东地图、南海县地图、广州城地图、南海各司相当于镇地图甚至他所在的浔峰洲地图。照相机照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由镜头、取景器、机身等部件组成。最常见的照相机是拍摄可见光的影像,但并不是所有照相机都需要可见光(如红外线热像仪),有的甚至不需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光源(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如雷达、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照相机是由谁发明的?
最早期的照相机是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的 照相机简称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很多可以记录影像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等。 历史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奥托·肖特与光学家卡尔·蔡司在蔡司公司发明了正光摄影镜头。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同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结构和元件 通常,照相机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质与成像控制结构。 成像元件可以进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小孔、电磁线圈等在特定的设备上都起到了「镜头」的作用。 成像介质则负责捕捉和记录影像。包括底片 、CCD 、CMOS等。 暗室为镜头与成像介质之间提供一个连接并保护成像介质不受干扰。 控制结构可以改变成像或记录影像的方式以影像最终的成像效果。光圈、快门、聚焦控制等。 术语 成像平面(焦平面):一般是指成像材料所在的平面。光经过镜头聚集在成像平面上,从而形成清晰的照片。 焦距:是指镜头距底片的距离。如果焦距合适,景物反射的光通过镜头能够聚集在成像平面上,成为一个点,如果焦距不合适,则成为一个圆,从而导致照片发虚。 曝光:快门打开时,光线透过镜头,经过光圈,进入暗室,最后照在成像材料上,这个过程称为曝光。 曝光量:曝光量是指一次曝光中光线的多少。如果曝光量过低会使得照片颜色发暗,如果曝光量过高会使照片颜色发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照片中的细节丢失。曝光量通常是由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共同决定的。 光圈值:是指暗室窗口的大小,光圈值越低,窗口越大,则透进的光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快门速度:是指快门打开的时间,如果快门速度越慢,打开的时间越长,光透进的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如果被摄物是移动的物体,则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 景深:指照片中景物都能清晰显示的前后距离,在风景照片中要求景深大,较小的焦距能获得较大的景深。 变焦:数码相机之变焦分为光学与数码两种。 : 光学变焦是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 的景物 : 数码变焦是简单地将CCD所截取之影像加以裁剪。 视角: 测光: 测距: 手动曝光: 自动曝光: 光圈优先:指拍摄人手动指定一个光圈值,照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计算对应快门速度的曝光模式,适合需要控制景深的场景 快门优先:指拍摄人手动指定一个快门速度,照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计算对应光圈值的曝光模式,适合拍摄快速移动物体的场景 曝光量补偿 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 分类 照相机根据其成像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胶片相机与数码照相机两种类型。胶片相机主要是指通过镜头成像并应用胶片记录影像的设备。而数码照相机则是应用半导体光电耦合元件和数字存储方法记录影像的摄影设备。 根据取景方式可以分为 双镜头反光相机(双反相机) 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相机) 平视取景相机(VIEWFINDER) 平视测距器相机(RANGFINDER) 根据呈现介质的规格: 大画幅相机 中画幅相机 135 相机 APS相机 微型相机 根据用途可以分为专业相机和消费类相机(傻瓜相机) 照相机品牌 雅佳(Arca Swiss) 佳能(Canon) 康太时(Contax) 富士胶片(Fujifilm) 长城(Greaall) 哈苏(Hasselblad) 骑士(Horseman) 柯达(Kodak) 基辅(Kiev) 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 徕卡(Leica) 林好夫(Linhof) LOMO 玛米亚(Mamiya) 美乐时(Minox) 尼康(Nikon) Noblex 奥林巴斯(Olympus) 宾得(Pentax) 宝丽来(Polaroid ) 百佳(Practika) 理光(Ricoh) 哈苏(Hasselblad) 禄莱福莱(Rolleiflex) 禄莱(Rollei) 海鸥(Seagull) 凤凰(Phoenix) 上海(Shanghai) 适马(Sigma) 仙娜(Sinar) 索尼(SONY) Tessina Toyo 雅西卡(Yashica) 卡尔·蔡司(Carl Zeiss) 吉野·布朗尼卡(Zenza Bronica) 卓尔基(Zorki) 三星(samsung) 乐声(panasonic) 卡西欧(casio)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哪一天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5月30日。有部门规定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明确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组织科技志愿者解答本领域、本地区广大群众关于生活生产的相关问题和实际需求,组织中国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深入中小学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宣讲活动等。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点2022年的5月30日是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将于5月初举办主题活动。活动将通过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强化与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扩大联系服务覆盖面,切实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每年的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于2016年11月25日设立,时间为每年5月30日,中国科技界第一次拥有属于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2016年11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批复》通过,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明确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历年活动:2017年5月27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向获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中国科协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动员各级科协组织,集中走访看望科技工作者,深入到科技工作者集中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科技工作者共同开展活动,送上节日的问候,把党的关怀关爱送到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
邹伯奇详细资料大全
邹伯奇(1819年8月5日-1869年),广东南海县大沥镇泌冲人,幼名汝昌,字一鹗,又字特夫、征君。中国清代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邹伯奇1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光学。到了1844年制成照相机,邹伯奇也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他还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七政仪等,同时又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 邹伯奇绝大部分的遗稿及自制的仪器都留给了后人。邹伯奇一生著作很多,但大多数是未完成稿。他逝世后,学者陈澧从其遗稿中选一部分,以《邹征君存稿》为书名,与《邹征君遗书》同时刊出,传播于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邹伯奇 别名 :“中国照相机之父”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南海县大沥镇泌冲 出生日期 :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1819年8月5日) 逝世日期 :同治八年五月(1869年) 职业 :学者、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发明、制成中国第一台照相机 自创地图绘制法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玻板照相术,地图绘制,其它领域,编印著作,逸事典故,人物评价,人物纪念,伯奇公园,伯奇杯,其它, 人物生平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邹伯奇出生在南海泌冲一个教书人家,父亲和外祖父都是学养深厚的“数学爱好者”,因而给了他当时少有的数理启蒙教育。10岁时被身为南海儒林知名诗人的外祖父接到家中,教他《周易》、《九章算术》等,为邹伯奇日后研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后来,邹伯奇又曾经拜酷爱算术的梁序镛为师,在承教儒家经典的同时,跟随梁序镛学习了大量古代数学知识。 邹伯奇画像 道光十五年(1835年),17岁的邹伯奇因读《梦溪笔谈》中塔倒影与阳遂倒影同理,他开始对透镜成像的研究发生兴趣。发现古代“诸经义疏”中的算学错误后,就开始孜孜不倦研究数学,而人们司空见惯的湖光塔影,又使他一头扎进对光学的研究中。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邹伯奇发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设计了摄影绘地图法。他还写了《度算版释例》,说明“度算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邹伯奇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 咸丰三年(1853年),他设计制造了“对数尺”,该尺有多种功能,除一般的计算之外,还能作气节、天文、体积等计算。 邹伯奇创制的“七政仪” 咸丰七年(1857年),邹伯奇任学海堂学长,与经学大师陈澧过从甚密,陈常请邹伯奇为他解决学术难题。 同治三年(1864年),进行了摄影绘地图法的实地绘制。郭嵩焘特疏将邹伯奇推荐给朝廷,邹伯奇称病推辞。曾国藩在两江视察时,希望让邹伯奇在上海机器局旁设的书院教书,亦未成。 同治四年(1865年),广东巡抚郭嵩焘聘请他主持测绘《广东沿海地图》。邹把自己创立的“以圆绘圆”法改进为椭圆画法。他认为,地球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小,是椭圆形的,在测算时,应“以椭圆曲率算之”。使绘图技术趋于准确。 同治八年(1869年),因病逝世,葬于故乡南海县泌冲。 主要成就 玻板照相术 邹伯奇的摄影器也就是照相机。只要有感光化学物和配置感光板,照相即可成功。根据学者的调研,邹伯奇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邹伯奇的一篇散存文章中,述及了摄影机的湿板照相法和湿板照相的操作过程。邹伯奇还留有一页散稿,记述了有关这些化合物的药料配方。在这个药料配方中,邹伯奇是最早定名了“硝酸”、“盐酸”、“醋酸”三类酸性物质。这批药料从19世纪50年代起都可以在澳门购买,但邹伯奇多以本地产原料配制。 在药料配方中,鸡蛋胶是玻璃摄影术中极为重要的化学物品,其主要成分是蛋清(即蛋白)。戴念祖说,其中,“气水”可能是蒸馏水,加明矾,是以之净化水质。将蛋清、少量食盐加纯净水以筷子打匀(搅打时间不宜过短),刮去浮沫,再打,将丝缕打化,再倒入盆中澄之。俟清之后,倾入瓷盘或玻盘中待用。这蛋清能称为玻板或纸面的令人满意的银盐载体。将玻板或纸的一面细心地放入盛有蛋清的瓷盘中,使其均匀地黏连蛋清之后,再将其置于银盐溶液中,使之均匀地附着著银盐溶液,因而就制成了银质阳面板或纸(或胶片)的正片。早期玻璃板照相术迟迟未成功,就是因为未曾发现蛋清胶及其耐心细致的操作法。但是,每种药料的数量,邹伯奇没有详尽的记录。 邹伯奇照片,大约摄于1863-1866年间 邹伯奇以他自制的照相机和感光化合物拍了许多照片。其中一块自拍像玻璃底版珍藏在广州市博物馆。1973年,戴念祖用这底版冲印了极为清晰的邹伯奇相片。 此前的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邹伯奇的相机发明与此相去不远。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邹伯奇的相机曾经参考了达盖尔的发明,所以很有可能他是独立完成了相机的发明。 地图绘制 邹伯奇另一个突破性的成就,就是将他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图绘制上来。在地图绘制方面,经线纬线的绘制在当时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尽管地球球形说在15世纪末已经得到了西方的广泛认可,但是清代听说到这个信息比西方整整晚了200 多年,当时甚至仍有多数压倒少数的声音反对球形说。而当时已经是科学先行者的邹伯奇却是欣然接受了这个理论,并迅速进行研究。 邹伯奇认为,“用半度切线法,内密外疏,与实数不符”。他研究出用曲线表示经纬线的画法,因为地球是圆形的,“以圆绘圆,其形乃肖也”。邹伯奇摸索出用曲线来表示经纬线的画法,也开始设计和运用摄影来绘制地图,他的摄影绘图为古老的中国实地实测、勘测地表地质打开了一扇尘封之门,他也成为了现代地图绘制的科学先驱。他先后用自己的方法改绘了当时最具权威的全国地图《皇兴全图》(共66幅),成为了当时最为“洛阳纸贵”的地图。另外,他率领弟子绘制的家乡地图《广东省地图》、《南海县地图》、《浔冈州地图》。 邹伯奇又从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测量著作中有关“以平镜测高”的几何原理得到启发,立即将景画器用作绘制地图和平面测量。《摄影之器记》就绘图与测量方法也留下了很具体的说明。同时邹伯奇也清楚知道,画纸必须处于物镜焦平面上,因此,被画之物或地域不宜太分散、远近相差太大,这才能使所“画与当面景色无少异”由邹伯奇指导其弟子们绘的《浔岗洲图》、《桑圆围全图》等,都是以此摄影法测绘的。这摄影绘图为现代空中测地图、勘测地表地质打开了技术之门。 其它领域 邹伯奇研制的望远镜 在物理学方面,著有《磬求重心术》、《求重心说》、《格术补》等,分别论述力学和光学问题;在数学方面,著有《乘方捷术》三卷,第一卷讲乘方和开方,第二卷讲对数,第三卷为乘方、开方、对数之套用;在天文学方面,邹伯奇绘制过《赤道南恒星图》、《赤道北恒星图》,制作过“天球仪”、“太阳系表演仪”。在邹伯奇的时代,中国学术界对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还有争议,邹伯奇制作的仪器,以太阳为中心,显示出进步的天文学思想。他还用天文学理论,考证了中国古籍中关于天文学现象论述的正误,写了《夏少正南门星考》等论文十几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仪器制作方面,他还研制了“浑圆水准仪”、“水银溢流式水准器”、“风雨针”(气压计兼测高仪》等。 在地理学上,他率先采用经纬法画出了全国地图,并将经过北京的一条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 编印著作 邹伯奇一生“好覃思而懒著述”,留下的成书寥寥,大量遗稿只为备忘而记,很不系统。邹伯奇在世时没有经济能力为自己出书,直到他去世后,邹伯奇的部分书稿在广东一些学者的资助下,才得以印刷流传。 邹伯奇1854年制作的的天球仪(广州博物馆) 邹伯奇的遗作主要编印为《邹征君遗书》、《邹征君存稿》,在他身后名声鹊起。其中最重要的《格术补》,由湖南长沙名士、数学家丁取忠主持重印,邀请殷家儁补注,最终由认识邹伯奇的王闿运出资完成湖南白芙堂本刊印事务,是公认的清末中国科技代表作之一。他最有影响的是一片短文《摄影之器记》,是中国通用了的“摄影”一词的开创之作。 逸事典故 泌冲村的邹氏宗姓是在宋代迁居于此,对此,邹伯奇也做了一番考证,考证得出宋朝大臣邹浩是泌冲村邹氏祖先。 邹伯奇在广东儒林中小有名气,被视作为奇人。他有一个至交是晚清广东大儒陈璞,邹伯奇去世后,陈璞将他的遗作进行了整理。 邹伯奇走科举的路子,他的最高头衔不过是个生员(秀才)。据学者陈志国、倪根金的研究,这还是因为当时的广东学政戴煦见邹伯奇精通训诂之学,才将他破格提拔进官学的,之后他再未踏入科场一步。 邹伯奇曾经一身粗布衣,手持一根长杆烟管一身清贫打扮,步行50里路到九江拜见岭南大儒朱次琦。当时朱次琦正在上课,其学生看见邹伯奇落魄穷酸的样子,禁不住哄堂大笑,而朱次琦却恭敬地将邹伯奇迎过来,当上宾款待,学生议论纷纷,待邹伯奇落座安顿好之后,朱次琦才向学生们宣布,来客是有名的科学家邹伯奇。得知邹伯奇是步行50里路前来,朱次琦及其学生更是肃然起敬。 坊间对邹伯奇在清代能独立研制第一台相机大为好奇,邹当时把很多功劳归功于中国古代各种科技书籍,尤其是《梦溪笔谈》,他说:“然非《梦溪笔谈》之有以启其衷,岂能顿悟。”对此,广州博物馆的李老师认为,也不能排除西方技术的传入,当时西学东渐,虽然欧洲人不会传授技术,邹伯奇也不与洋人打交道,但当时已经有很多欧洲科技书籍传入广州。 邹伯奇毕生醉心于科研和教育,他的手稿其实有一部分留在学海堂。由子孙保管的部分资料大多在20世纪50年代捐献给了广州博物馆,收藏在 “五层楼”内,还有少部分手稿在上世纪80年代时借给了内蒙古大学一位教授。“这批手稿多是他生前所写,也有部分是他的子孙抄录,也有一些是从《学海堂集》、《邹征君遗书》、《南海县志》,甚至有关的碑刻碑文中摘录下来,有教案,也有书信,十分珍贵。” 这些手稿内容多是数字排列,有时甚至连续10张、8张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虽然先人偶有标注,但都是用古文讲数学,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 2009年,邹氏后人将邹伯奇的手稿复印件交到了中山大学研究者的手中。看完手稿后,研究者纷纷对邹伯奇在数学方面的造诣大为惊叹。据实验表明,邹伯奇众多算例提出的计算步骤,可以编制成现代电脑程式,而且得出的运算结果与计算机高度一致。因此,邹伯奇的运算思维也被称为“伯奇密码”。 人物评价 梁启超在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谈到清代算学等学术时,数度将邹伯奇列为科技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是:“特夫又自制摄影器。观其图说,以较现代日出日精之新器,诚朴僿可笑,然在五十年前无所承而独创,又岂不可谓豪杰之士耶?” 立于伯奇公园的邹伯奇塑像,题字为邹家华 《南海县志》称,不赴科举、终其一生仍是秀才的邹伯奇“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 《清史稿》则评价称“聪敏绝世,覃思声音文字度数之源。尤精天文历算,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静极生明,多具神解。” 戴念祖:“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尚能做出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是难能可贵的。”“邹伯奇的学术研究,完全凭借自己的实践,比如说当时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四种望远镜,他没有见过实物,自己揣摩、研究,自己制作出来了”。 人物纪念 伯奇公园 伯奇公园位于泌冲村建设大道和伯奇南路交叉口地方,泌冲村和广州只是一水之隔,所以从黄岐镇前往广州的客车很多经过这个路段。伯奇公园占地4227平方米,于1994年秋奠基兴建1996年10月落成。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料蒐集,伯奇纪念室的资料不断完善,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 由于曾经的邹氏宗祠早已经完全被拆了,不复存在了,连一个砖头都不剩。1994年,族人只能在伯奇公园内新建一个宗祠。 1994年,在邹伯奇曾孙邹孟才的带领下,泌冲村在村旁修建了一座伯奇公园,用以纪念先祖功绩。伯奇公园内绿树成荫,中间有一“伯奇铜像“,这四个字的落款为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所题。 邹氏宗祠 1999年,泌冲村希望在公园内建立一邹伯奇铜像,村民认为,邹伯奇在中国科学史上留下重重一笔,梁启超曾赞其为“豪杰之士“,为其题字的也应该很有分量才行。正好,泌冲籍的原南海政府官员去北京开会,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接见,当时这位官员想起铜像一事,向邹家华提起题字一说,并向他做了简介,邹家华副总理认为邹伯奇很伟大,他很高兴,当即同意题字。 伯奇杯 为了纪念邹伯奇的重要贡献。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此大展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重大摄影品牌活动。 其它 大沥持续3年举办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并成功创建了“省摄影之乡”,通过大赛打响了邹伯奇摄影文化品牌。 2013年12月,大沥镇正式推出“中国伯奇”网,让市民进一步了解伯奇文化及其精神。
邹伯奇的介绍
邹伯奇(1819年8月5日1-1869年2),广东南海县大沥镇泌冲人,幼名汝昌,字一鹗,又字特夫、征君3。中国清代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4。邹伯奇1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光学。到了1844年制成照相机,邹伯奇也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5”。他还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七政仪等,同时又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6。邹伯奇绝大部分的遗稿及自制的仪器都留给了后人7。邹伯奇一生著作很多,但大多数是未完成稿。他逝世后,学者陈澧从其遗稿中选一部分,以《邹征君存稿》为书名,与《邹征君遗书》同时刊出,传播于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