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经济学是什么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扩展资料: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中印为什么对峙?
中印因为洞朗问题对峙。长达两个月的中印对峙,以印度撤军宣告结束。在对峙过程中,双方民众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印度民众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抵制中国的活动,如临大敌;一方面,中国民众对这场对峙淡然处之,心态平和轻松,甚至一些主战言论在叙述上也显得轻描淡写。这是因为双方对于威胁的感知程度不同。1、从历史上来讲,1962年战争的惨败,给印度留下了极为难堪的历史回忆,并无意识地形成了某种对中国的恐惧。虽然上世纪80年代英迪拉·甘地想借蓄谋的对华战争重新建立某种民族自信,但1987年3月一次小型冲突中的再次惨败(解放军以2个排的兵力击溃印军1个连),让英迪拉放弃了她的冒险计划。据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的说法,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虽然此后印度依然在边境地带和中国龃龉不断,但心理上对中国的恐惧记忆并没有消失。反观中国,由于历史上缺少双边关系中的失败经验,社会大众顺理成章地代入了某种胜利者的姿态,对中国顺利解决争端抱有信心。2、从地缘上讲,洞朗地区距西里古里走廊仅90公里,而西里古里走廊是连接东印度七邦的重要通道。一旦这个宽度只有20公里的狭长地段被掐断,那么东印度将会成为印度的飞地。考虑到印度糟糕的社会整合程度,这无疑意味着印度的分裂。当年印度策动东巴基斯坦(孟加拉)独立,印度断然不希望这样的场景反身到自己身上,因此对于洞朗地区也格外的上心。但对中国大多数民众而言,洞朗只是遥远边境的一块蛮荒之地,纵然爱国主义驱动着寸土必争的情感,但洞朗并不是足够影响生活的深刻存在。3、是“中国因素”对印度造成压力的现实考量。中国因素泛指中国崛起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印度的想象中,强大的中国会压缩印度的战略空间,随着两国国力的拉大,印度应对中国的战略选择将会越来越少。基于这样的认知,印度有必要在完全处于下风之前,进行一些必要的冒险活动,以积累自己的战略利益。而对中国民众而言,纵使印度是南亚次大陆一个体量庞大的邻居,但悬殊的国力差距,让国人更多以一种俯瞰的角度来审视印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和平解决洞朗问题,于中国而言本身就是一场外交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民的平和心态是大国崛起中值得称赞的一个积极现象。
中印对峙中国开打了吗
问:据了解,8月28日下午,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的印度边防人员及装备已经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印军越界事件已得到解决。请介绍有关情况。答: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中方通过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国际社会说明事实真相,阐明中方严正立场和明确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将越界边防部队撤回边界印方一侧。同时,中国军队采取有力应对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8月28日下午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中方将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希望印方切实遵守历史界约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劲敌印度究竟是怎样个国家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印度人口时钟”统计,截止2017年7月15日,印度人口为13.45亿。可以预计印度的人口将是印度社会经济等重要指标中最先赶超中国的。
中国与印度同为多民族国家,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仅占全国人口的46.3%(注:以下关于印度人口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为2009年数据),而中国的汉族高达91.51%。印度除印度斯坦族外,尚有10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以及无数个小的民族。
这10个比较大的民族,占印度人口比重虽远不如主体的印度斯坦族,但在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这些民族的绝对人口数放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小觑。
排名前四位的所谓印度“少数民族”,其人口接近1亿,单拎出来都可算是世界人口大国。第1的泰卢固族又称安得拉族,人口1.03亿;第2的孟加拉族,人口9,225万;第3的马地拉族,人口9,105万;第4的泰米尔族,人口8,865万。
另外6个“少数民族人口也在2,500万到6,000万之间。古吉拉特族:5,510万;坎拿达族:4,630万人;奥里萨族:4,550万;马拉雅拉姆族:4,300万;阿萨姆族:2,995万;旁遮普族:2,755万人。
与这些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相对应的是,上述十大少数民族每一个都拥有一个以本民族为主体的省级政治实体——邦。泰卢固族——安得拉邦(印度第5大邦);孟加拉族——西孟加拉邦(第4大邦);马地拉族——马哈拉施特拉邦(第2大邦);泰米尔族——泰米尔纳德邦(第6大邦);古吉拉特族——古吉拉特邦(第10大邦);坎拿达族——卡拉塔克邦(第9大邦);马拉雅拉姆族——喀拉拉邦(第12大邦);旁遮普族——旁遮普邦(第15大邦);奥里萨族——奥里萨邦(第11大邦);阿萨姆族——阿萨姆邦(第14大邦)。
反观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仅在北方邦(第1大邦)、比哈尔邦(第3大邦)、中央邦(第7大邦)、拉贾斯坦邦(第8大邦)、贾坎德邦(第13大邦)、哈里亚纳邦(第16大邦)、恰蒂斯加尔邦(第17大邦)等9个邦和德里首都区为主体民族。
也就是说,在印度29个邦中,十大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邦正好全部位于前15位,占据10个名额,前十名更是占了6个,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仅占5个。
十大少数民族虽然总体人口比不上主体民族,但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不输于主体民族。尤其是在印度的联邦制民主政治下,十大少数民族邦都将本民族语言定为邦的官方语言,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甚至宣布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本邦语言。
可以想见,作为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心中应该是郁闷的。
不平衡的经济
更郁闷的是,在经济上印度斯坦族落后更多。
翻看印度地区,很难容易就会发现,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在恒河流域的平原上,十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半岛及海边。这样的民族分布正是印度历史的反映,雅利安人的入侵,将原本生活在恒河流域的印度本土民族如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的祖先达罗比荼人,驱赶到南部半岛上。雅利安人取代印度本土民族,在恒河流域演化为印度斯坦族,成为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
按照传统的观点,恒河流域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正是经济发展的绝佳之地。因而,恒河流域成为印度的中心,所谓的印度历史,实际也就是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历史。 然而,现代文明来源于海洋。伴随西方殖民者而来的现代潮流,首先被南部、靠近海洋的少数民族地区接受,从而在经济上将恒河流域远远抛在身后。用中国类比,海边的各少民族邦就是东部沿岸,恒河流域的印度斯坦民族各邦成为了”内地“。 经济地理上,通常将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东北五大区域,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特仑甘纳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七个邦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印度全国的50%以上,可以说是印度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根据印度媒体《今日印度》(India Today)的报告,2016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45万亿美元,其中有11个邦超过一千亿美元。在这11个邦中,仅北方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等3个属印度斯坦族为主体的邦,分列4、7、10。少数民族所属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古吉拉特邦、西孟加拉邦、特仑甘纳邦、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分列1、2、3、5、6、8、9、11位,奥里萨邦、旁遮普邦、阿萨姆邦位居15、16、18位。11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邦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印度全国的60%以上。(注:特仑甘纳邦为2014年从安得拉邦析置) 此外,印度排名前十的大城市中,除首都德里及拉贾斯坦邦的斋浦尔外,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等全部位于十大少数民族邦。
印度引以为傲的IT产业重镇、”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是卡纳塔克邦首府,全国第3大城市、第5大都会区。班加罗尔还是印度的科学研究枢纽,其中的印度科学学院是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和研究所,印度的航天研究中心也位于班加罗尔。
第一大城市孟买,是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世界排名第6的都会区。这里不仅是印度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还是娱乐中心。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证券交易所——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造币厂等都位于孟买,代表印地语电影最高水准的宝莱坞也位于孟买。印度最大的企业集团塔塔集团也发源于孟买,2010至2011年度其收入达到833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14%。孟买一座城市就贡献了印度10%的产业工人、40%的所得税、60%的关税、20%的中央特许权税、40%的对外贸易。 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是印度第8大城市、第3大都会区。从1772年到1911年,曾担任英属印度首都长达140年。是印度东部、东北部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加尔各答证券交易所是印度第2大交易所。 第四大城市海得拉巴,曾是安得拉邦首府,特仑甘纳邦分出后为该邦首府,是印度的冬都。第五大城市金奈又称马德拉斯,是泰米尔纳德邦首府,拥有印度第二大IT产业,第一大汽车产业。集中了印度大约49%的汽车配件工业和34%的车辆工业,包揽了印度60%的汽车出口,号称”印度底特律“。
一股清流 根据印度国家规划委员会2011年出版的《2011年国家人类发展报告》,除阿萨姆邦、奥里萨邦外,其余9个少数民族邦的人类发展指数都在印度平均水平以上,其中喀拉拉邦与德里国家首都辖区是唯二的两个高人类发展指数地区,旁遮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古吉拉特邦属于中等水平。
印度2011年各邦人类发展指数(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印度中部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的各邦一片血红,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北方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贾坎德邦、比哈尔邦、恰蒂斯加尔邦等6个印度斯坦族为主体的大邦全部低于印度平均水平。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中国内地的人类发展指数平均为0.754,印度仅喀拉拉邦的0.79超过;中国最低的西藏为0.6,远高于印度平均水平,仅次于排名第5的旁遮普邦。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排名第一的喀拉拉邦可以说是印度的一股”清流“。单就人类发展水平论,2011年的喀拉拉邦就与可与2014年的中国江苏、浙江相媲美。该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9人,为印度平均水平的3倍,但其人口增长率全印度最低。女男性别比1.084,为印度唯一女性比男性多的邦。2011年,人口识字率高达93.91%,预期寿命74岁,60岁以上人口占11.2%,全印度第一。截至2011年的10年里,该邦人口仅增长了4.9%,同样为印度第一。
针尖上的莫迪
综上所述,现代的印度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场景: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占据肥沃的恒河流域,人口、政治上上占据优势,但经济上落后;十大少数民族虽地处南部高原、沿海,人口远不如主体民族,但却经济发达,并且都有以本民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
主体民族经济比少数民族落后,这一状况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极少出现。通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起种种社会矛盾乃至国家的分裂,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因而,如中国就推行西部大开发等,通过转移支付推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国以主体民族支援少数民族发展,名正言顺,印度却需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支援主体民族发展,可谓有些逆水行舟。 来自经济发达的古吉拉特邦的现任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Modi),其上任以来的所做所为,如推行税改统一税制等,受影响最大的正是经济发达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邦。可以说,莫迪的所谓改革是在针尖上跳舞,极易激发这些少数民族邦本就存在的分裂民意,引起社会动荡,如近日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就出现了骚乱。 实际上,印度国内的问题并不比中国少,并且远比中国复杂。莫迪也如中国领导人一样,知道发展是解决印度问题的关键,但当改革在国内难以推进时,也就只能借助外力了。莫迪所谓的“内病外治”的背后,实际是无奈,也是一场赌博。(荏苒 撰写)
WeiHu1918
中国死敌印度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 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合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