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经典唱段有哪些?
于魁智的经典唱段有《大虎上山》、《红灯记两段》、《空城计》、《清官册》、《二进宫唱段》。于魁智10岁时开始学唱戏,1972年4月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选入开始学习京剧,接受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育。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于魁智回学院入“京剧研究生班”继续深造。他的《打金砖》、《响马传》、《野猪林》、《满江红》深受观众喜爱。人物经历1978年7月,16岁的于魁智毅然放弃沈阳京剧院的工资待遇,在火车上站立了十多个小时,到北京投考中国戏曲学院,由于举目无亲,盘缠有限,只能夜宿火车站。最终于魁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同年9月于魁智以优异成绩成为中国戏曲学院当年为表演系面向全国仅招收的两名老生学员之一。1982年,于魁智以各门功课全优成绩毕业,并同时被中国京剧院一团选入。他先后得到过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济、孙岳、冯志孝、刘长瑜、杨春霞等前辈艺术家的提携合作,更得到李鸣盛、茹元俊、曹韵清、祝元昆等名师传授杨派、李派(李少春)剧目《奇冤报》、《响马传》、《野猪林》等。
于魁智经典唱段有哪些?
于魁智的经典唱段有《大虎上山》、《红灯记两段》、《空城计》、《清官册》、《二进宫唱段》。他的《打金砖》、《响马传》、《野猪林》、《满江红》深受观众喜爱。人物履历1972年考入沈阳京剧院学员班,1978年毕业,同年9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198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工作至今。2001年至2010年,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2010年3月至2018年11月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2018年2月起任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正局级)。
《四郎探母》经典唱段唱词是什么?
《四郎探母·深夜探母》经典唱段唱词:(保唱西皮摇板)帐中领了父帅令,巡营了哨小心。(唱娃娃调导板)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原板)—叫于声众三军细听分明:萧天佐摆下了无名大阵,他要夺我主爷锦绣龙庭。向前者一个个俱有封赠,退后者按军令插箭游营。耳边厢又听得蛮铃震,三军撒下绊马绳。(辉唱快板)适才关前盘查紧,乔装改扮黑夜行。远望宋营灯火映,刀枪剑朗似麻林。大胆且把宋营进,闯进辕门见娘亲。(昭唱西皮导板)一封战表到汴京,(西皮原板)宋王爷御驾亲自征。萧天佐摆下了无名大阵,满朝文武解不明。本帅帐中修书信,天波府搬来了老娘亲。我命宗保去巡营,中途路上遇仙人。拾来天书三卷整,才知番邦阵有名。将身且坐宝帐上,众将到齐破天门。(太君唱西皮导板)宋王爷御驾镇北塞,(唱流水板)两国不和动兵灾。我的儿宋营挂了帅,老身押粮到此来。八姐九妹前把路带,(转唱摇板)悬灯结彩所为何来?(唱西皮导板)一见娇儿泪满腮!(唱西皮流水板)点点珠泪洒下来。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坏;儿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阳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惟有儿五弟把性情改,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最可叹儿七弟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攒身死无葬埋。娘只说我的儿难得见!延辉我的儿啊!《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后来果然策应宋军破辽。该剧的作者却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因而长期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贬之者认为:这出戏同情和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应当否定,甚至禁演;而褒之者认为:杨四郎的“叛徒”罪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属于“冤假错案”,应予平反。尽管对该剧的思想倾向有不同的评价,但褒贬双方对《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都一致公认。
《四郎探母》唱词是什么?
《四郎探母·深夜探母》唱词:(保唱西皮摇板)帐中领了父帅令,巡营了哨小心。(唱娃娃调导板)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原板)—叫于声众三军细听分明:萧天佐摆下了无名大阵,他要夺我主爷锦绣龙庭。向前者一个个俱有封赠,退后者按军令插箭游营。耳边厢又听得蛮铃震,三军撒下绊马绳。(辉唱快板)适才关前盘查紧,乔装改扮黑夜行。远望宋营灯火映,刀枪剑朗似麻林。大胆且把宋营进,闯进辕门见娘亲。(昭唱西皮导板)一封战表到汴京,(西皮原板)宋王爷御驾亲自征。萧天佐摆下了无名大阵,满朝文武解不明。本帅帐中修书信,天波府搬来了老娘亲。我命宗保去巡营,中途路上遇仙人。拾来天书三卷整,才知番邦阵有名。将身且坐宝帐上,众将到齐破天门。(太君唱西皮导板)宋王爷御驾镇北塞,(唱流水板)两国不和动兵灾。我的儿宋营挂了帅,老身押粮到此来。八姐九妹前把路带,(转唱摇板)悬灯结彩所为何来?(唱西皮导板)一见娇儿泪满腮!(唱西皮流水板)点点珠泪洒下来。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坏;儿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阳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惟有儿五弟把性情改,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最可叹儿七弟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攒身死无葬埋。娘只说我的儿难得见!延辉我的儿啊!(辉唱西皮摇板)老娘亲请上受儿(回龙)拜,(转唱二六板)干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孩儿被擒在番邦外,隐姓埋名躲祸灾。萧后待儿恩似海,铁镜公主配和谐。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转快板)不开。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见母一面愁眉解,愿老娘福寿康宁永无灾。《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后来果然策应宋军破辽。该剧的作者却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因而长期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贬之者认为:这出戏同情和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应当否定,甚至禁演;而褒之者认为:杨四郎的“叛徒”罪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属于“冤假错案”,应予平反。尽管对该剧的思想倾向有不同的评价,但褒贬双方对《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都一致公认。该剧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在两军对阵、剑拔弩张的背景下,身陷异邦的杨四郎夤夜冒着杀身之祸偷跑出关探望母亲。漫长的十五年骨肉离别,短暂的一夜团聚,杨四郎在声声更鼓的催促下,依次与家中亲人相见,说不尽的离愁别恨、思念之情,却又才相聚,又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