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丢勒的代表作之一?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代表作品是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木刻组画《启示录》
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出生在德国纽伦堡,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外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这位天才少年已经准备好了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只是,他那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欣喜观看,也不同于荷兰文艺复兴对于外部世界的执拗关注,德国的文艺复兴将略带苦涩地凝视人自身。而这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独行者和先锋派。
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其半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当米开朗基罗以大卫雕像(1501-1504)展现人的完美和新生时,丢勒以同样高超的技法创作了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将这位殉教者与神迹相遇的景象表现的如人间乐园。不过,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则是稍早一点创作的《启示录》木刻组画,其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更明显带有哥特式教诲性小型画像的特征。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其画的动植物素描之精确完全可以同达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时他又对《启示录》中记载的各种怪兽的存在深信不疑。
他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迹之广,眼界之阔在当时几乎无人可与比肩,可又始终保留着一些农民式的愚昧和狭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识会使人成为高贵的存在,却又对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种深刻的意识。
他出身于一个中世纪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艺术家地位最为低下的国度,却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独立和骄傲的艺术家。作为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从而成为伦勃朗的先声。他多少已经意识到艺术会使其不朽,却终其一生为死亡正在迫近的念头所追索而无法摆脱肉体将要消失所带来的恐惧。就艺术风格而言,尽管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但其置身于其中的德国传统却使其艺术多少保留了一点中世纪哥特式遗风,同时又令人惊讶地率先展现出某些巴洛克特征。
《 》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丢勒的代表作之一?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代表作品是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木刻组画《启示录》
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出生在德国纽伦堡,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外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这位天才少年已经准备好了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只是,他那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欣喜观看,也不同于荷兰文艺复兴对于外部世界的执拗关注,德国的文艺复兴将略带苦涩地凝视人自身。而这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独行者和先锋派。
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其半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当米开朗基罗以大卫雕像(1501-1504)展现人的完美和新生时,丢勒以同样高超的技法创作了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将这位殉教者与神迹相遇的景象表现的如人间乐园。不过,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则是稍早一点创作的《启示录》木刻组画,其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更明显带有哥特式教诲性小型画像的特征。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其画的动植物素描之精确完全可以同达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时他又对《启示录》中记载的各种怪兽的存在深信不疑。
他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迹之广,眼界之阔在当时几乎无人可与比肩,可又始终保留着一些农民式的愚昧和狭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识会使人成为高贵的存在,却又对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种深刻的意识。
他出身于一个中世纪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艺术家地位最为低下的国度,却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独立和骄傲的艺术家。作为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从而成为伦勃朗的先声。他多少已经意识到艺术会使其不朽,却终其一生为死亡正在迫近的念头所追索而无法摆脱肉体将要消失所带来的恐惧。就艺术风格而言,尽管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但其置身于其中的德国传统却使其艺术多少保留了一点中世纪哥特式遗风,同时又令人惊讶地率先展现出某些巴洛克特征。
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的军功贵族
1851-1860年间任匈牙利总督。这是个非常不讨好的职位,他无法安抚爱好自由的匈牙利人民。1863年在指挥驻意大利维琴察的第8军团时被封为元帅。1864年他的大舅子,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奔丧期间他38岁的妻子希尔德也患病去世。在1866年普奥战争时,预计在北线不能很快击破对方主力,就把善于防御的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和善于攻击的阿尔布雷希特调换了个位置,在6月17日南线著名的库斯托扎战役中,他趁意大利主力刚走出山地,布阵不开的时机,果断实施各个击破,以8万奥军大破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指挥的12万意大利军队,由此才真正走出父亲的阴影,他迅速回军北线,但没能赶上7月3日的克尼格雷茨之战。之后担任奥地利陆军总司令,继续主持进行陆军改革。1869年起担任陆军总监,着重主张发展工业及铁路;建立短期兵役制,以训练更多的后备兵员,扩充战争潜力;使部队装备并进一步改进新武器;建立健全参谋部制度。1870年6月20日普法战争爆发,为了防止他举兵复仇,普鲁士授予他普鲁士元帅称号和圣乔治大勋章。1872年他又被授予俄罗斯帝国元帅军衔。1876年7月3日他获得德语地区军人的最高荣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步兵团,他成了第86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步兵团荣誉上校团长。他的军事作风受到普鲁士德国的普遍赞赏,由此在1888年1月19日又被授予德意志帝国元帅军衔。与军事上的进步相比,他的政治上极为保守,与自由主义浓厚的王储鲁道夫大公的冲突最终导致鲁道夫大公在1889年开枪自杀。1895年他去世,国葬。1899年树立雕像。由于没有子女,死后家产由侄儿和养子弗里德里希大公(一战时的奥地利最高统帅)继承。
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的名将之子
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 ,第三代特申大公爵(Archduke Albrecht Friedrich Rudolf Dominik of Austria,Duke of Teschen,1817年8月3日生于维也纳--1895年2月18日卒于特伦托的阿尔科)奥地利帝国陆军元帅。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著名统帅卡尔大公的长子。从小接受完整的军事教育,1837年以上校军衔加入奥地利陆军。指挥一个步兵团。1839年他随父亲访问了俄罗斯帝国,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授予圣安德鲁勋章和立陶宛骑兵司令之职务,由此转入骑兵,1840年晋升为少将。1843年升为中将,指挥驻下奥地利和萨尔斯堡的军队。1844年他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四公主希尔德为妻。1847年父亲死后继承了夏宫威尔堡宫和维也纳的冬宫宫阿布雷契(今天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还有超过50万英亩的地产(2000平方公里),成为帝国内最大的贵族。阿尔布雷希特在奥地利发生的所谓“三月革命”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1848年三月,维也纳的学生向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请愿,要求新闻自由。学生的请愿逐渐扩大到有工人和市民参加的示威游行。1848年3月13日游行队伍发生骚乱,城防总指挥阿布雷特下令向游行示威的人群开枪,造成有5人死亡。这次革命结果导致斐迪南一世退位,18岁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登上皇帝的宝座。他由于对这次惨案负责,被赶出首都,发配到前线。在拉德茨基元帅指挥下,其部参加了1848-1849年的意大利战役。在诺瓦拉战役中作为师长战功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