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发展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作这样一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苏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要超过很多其他大国关系。中苏关系集两国关系、两党关系和两国以及两党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交往于一体,它同时包含了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关系、新型民族国家和欧洲传统大国间的关系等广泛内容,并且掺杂了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一部中苏关系史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从50年代的“蜜”,到60年代的“争”,再到70年代的“斗”,最后过渡到80年代的“缓”,直至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并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新格局。这段过程中,高开低走再回归正常的中苏关系几乎经历了当今世界各种国家关系形态的全部变体:从一般的国家关系到亲如兄弟的战略同盟,进而摇身一变为势不两立的战略对手,然后又经历了艰难的正常化过程回归到友好国家关系,最终在苏联解体后建立起可作为大国关系典范的新型战略协作关系。中苏之间这种从过于亲密到过于敌视,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国家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上可谓罕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苏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是一个很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样本。
第二,中苏关系的进程对中苏两国的内政和外交曾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中苏关系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自中国建立现代国家至上个世纪70年代前,中国内政外交的许多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苏关系的走向联系在一起。正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到最后取得政权,更和苏联和苏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国结成同盟,中国又奉苏联为样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又成为中国反对的主要对象,两国关系由同盟发展到对立、对抗乃至兵戎相见。正是在苏联强大的压力之下,中国从70年代开始调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并进行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不了解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就无法很好地认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发展史。而对于苏联而言,尽管中苏关系在苏联人心目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中苏关系的阴晴圆缺无疑也同其国内事务的演变具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对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这正是中俄(苏)关系所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而双边关系的研究也因此拥有了更为特殊的意义。
第三,中苏关系的历史轨迹与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冷战时期首先表现为中苏美大三角关系的互动及其所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中,中国外交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同苏联的关系进行,并把中苏关系带进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参与的大博弈。从50年代的联苏抗美,60年代的既反苏又反美,70年代的联美抗苏,直到80年代的不结盟都成为牵动大国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40余年间每一次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莫不如是,每一次中苏关系地位和模式的变化莫不如是。有学者精辟地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从历史承继性来看,冷战结束前,中苏、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和外交实践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核心地位。顺延这一轨迹,在现阶段以至未来发展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依旧是我国外交当中两对重要的双边关系。即使中俄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三国之间事实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牵动作用,尽管当前这种三边互动关系明显不同于冷战时期中苏美三角的互动。
在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经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由于双方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友,这使两国关系置于更现实的基础之上,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两国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中苏关系怎么样
这位网友说的是中俄吧,苏联自1991年12月25日解体后已成为历史了。中俄的关系就目前来看还是比较紧密的,但国与国的交往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现在中俄都需要对方,所以关系还算密切,但这种关系也并不是永远牢固的,中俄历史上就有过1969珍宝岛战役、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等不愉快事件发生。
现在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市场和原材料,俄罗斯本国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且本国并不重视基本生活物质的生产,所以中国廉价的商品很容易打入俄罗斯市场;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军火和技术,虽然俄罗斯军工实力没有以前那么强了,但不可否认,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军事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军火和技术是最好的选择;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上是好伙伴,因为这样可以很好的抵御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正营的压制,使各自在国际舞台上都有更高的话语权。这样看来,在这三点上,俄罗斯也需要中国。
俄罗斯和中国目前关系都比较友好,虽然领土争端也已经解决,但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视对方为假想敌,我国部署的精锐部队都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俄罗斯也时时刻刻担心中国向俄罗斯提出归还以前侵占领土的要求,在远东地区部署精锐部队。当然,随着中国和俄罗斯交往的增多,两国经济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但就两国整体的关系来说,并不会影响中俄两国传统的友谊。从我国的俄语年及俄罗斯的汉语年,可见中俄两国交流的重要性。相信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俄关系会走得更加紧密,更加有利于两国人民。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一共持续了多少年?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一共持续了15年。美国人善于打的战争就是不对衬战争,强大的战力威慑,未战已让被攻击国家精神崩溃,这一点在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非事都有例外,美国人打的越南战争怎么看都是胜券在握,其实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首先越南不是真的孤军奋战,十五年的越南战争表面上看是美军在同越南人作战,其实越南人身后有铁打的靠山就是与美国争霸世界的前苏联。有了强力后援,越南军队武器弹药充足,后勤保障有力。越南军民手中的AK47令美军恐惧,制造精良的美式装备无法适应越南山地环境,居然水土不服状况百出,反而不及苏式武器,AK47强大的火力给美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美国人后来痛定思痛认为,盲目开打的越南战争是继朝鲜战争后又一不可原谅的错误。小国越南本不在一个挡次之中,拿下越南不废吹灰之力,这么想的美国人不是普通人,正因为精英美国人的弱智决定才导致美国人越南战争的铩羽而归。没有考虑苏联的介入,美国人为任性高价买了单,没有认真分析刚经历了抗法战争的越南人早已不是面对强敌不敢出手的弱势民族,轻敌是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又一大败笔。当年的越南是一个真正全民皆兵的国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美军分不清谁是兵谁是民。无论是在营地内还是行军途中,美军既要警惕田间农作的越南人会不会突然拿出AK47扫射,又要时刻注意脚下是否有可以刺穿脚掌的竹尖桩陷阱,巨大的压力使的越战美军回国后许多人得了抑郁症甚至发疯。美国人到最后也弄明白了,越战并不止是表面那么简单,一场局部战争打了十五年,这其中人员战死的一次性补偿可以解决,而那众多伤残士兵却是要美国人民每年花大笔钱去供养。美国人在越南在索马里都是这种局面,不打气不平,打了又悔恨人生。战争让美国崛起,同样是战争让美国人意志消沉,十五年越战美国被磨平了棱角,也消费了何止万亿美金,美国虽然财大气粗,美军打遍天下无敌手,而越南的丛林战却让美军折戟沉沙,使美国伤了元气。
美国当初为什么打越南战争?
美国之所以打越南战争,最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阻挡苏联支持下的北越政权统一越南。二战后,根据1954年日内瓦会议规定,北越要与南越在1956年进行统一全国的选举。由于北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让耕者有其田,于是在北越进行了土地改革,并且把大片的土地分给人民,这样的政策直接导当时南越政府恐慌,认为在北越的这个政策下,就会在在统一越南的全国选举中,得到南越人民的投票支持,自视不可能胜出的南越,以及在它背后美国,在北越的攻势下的南越节节败退,于是美国在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后,正式发动了越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成为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在美与苏的互相配合下击败德国后,苏联红军不但解放了东欧各国,德国也被分成东西德。而英美盟军则控制了西欧各国,于是就这样,以美国控制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方势力,与苏联控制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相互竞争 。由此在美苏两大势力所控制的区域里,双方不可避免的开始产生了对抗,而且愈演愈烈。北大西洋军事协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就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成立。与此同时,华沙军事协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也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双方开始了相互对抗。在亚洲地区,这两方也在不断地进行抗衡制约。由此,位于东南亚的越南南北两方政权开始了相互争斗,双方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19世纪开始,越南就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二战时期,德国击败了法国,然而乘火打劫的日本又占领了越南。日本战败投降后,北越领导人胡志明在北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与卷土重来的法国支持下的南越政权开战。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苏联支持下的,东南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是北越在苏联的支援下击败了法国。而法国从越南撤兵后,美国接替并控制的南越政权,为了阻挡北越社会主义国家统一越南的步伐,以及双方势力的平衡,最终形成了以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抗以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国,在两大势力的支持下在越南展开对抗。然而不争气的南越政权在与北越高昂斗志的进攻下无力抵抗,于是担心社会主义统一越南以后,会继续影响到整个东南亚投向社会主义阵营,于是美国在1961年开始介入 ,1965年正式入侵越南,发动了越南战争。1975年4月30日,美国卷入的越南战争正式结束。1976年1月2日,北越统一越南,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的机构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唯一进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专门学术组织 。 中心致力于建设中国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冷战国际史研究机构,构建冷战国际史档案资料的收藏检索系统,从中国的视角对冷战国际史进行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以推动中国冷战国际史学科的发展,加强中外学者在冷战国际史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学者与世界同行间的理解与沟通 。被国际学术界同行誉为“以大学为依托的全球四大冷战研究中心之一”(与哈佛大学冷战研究项目、乔治·华盛顿大学冷战研究组、伦敦经济学院冷战研究中心齐名) 。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