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姓的由来
1、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女娲后代阴康氏,属于以国名为氏。传说,远古时期的女娲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后代曾建立过一个诸侯国,称阴康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蒲峪乡一带。2、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古时,山峦向南的那一边称阳,向北的那一边称阴;河流北岸称阳,南岸称阴。“阴”这个地名由此地貌特征而来。尧帝开辟禅让之制,传位予舜。后人景仰尧帝,尊其子朱丹为帝朱丹。朱丹逝世后葬于苍吾山之阴,其后世子孙遂就以地貌特征称谓为姓氏,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3、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帝尧农官后稷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为齐桓公辅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后裔,管仲名姬夷吾,颍上人(颍水之滨),他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姜小白任为上卿,尊为“仲父”。管仲下传至七世孙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骄二十二年(齐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齐”之后,管修为齐侯所逐,他自齐国逃到了楚国,被楚肃王熊臧封为阴邑大夫(今山东平阴),故又称为阴大夫、阴修。在阴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阴氏正宗。阴氏族人多奉管修(阴修)为得姓始祖。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贻甥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姬贻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一位谋略家和论说家,他先被封在阴邑(今河南汤阴),以地为姓,称阴贻甥,后来又因功被改封在吕邑,因此又称吕贻甥,史书上简称其为吕甥。在阴贻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前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亦有以其后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吕氏,还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甥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阴氏、吕氏、甥氏同宗同源。5、源于其他少数民族今彝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土家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阴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姓
大家谁知道阴铿的生平和有那些作品?
1.阴铿,生卒年不详,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梁时任湘东王法曹行参军,入陈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五言诗长于模山范水。风格清新隽丽,与何逊并称"阴何",对唐杜甫等人有较多影响。原有集三卷,今残存一卷,最早为明刻《六朝诗集》本。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诗三十四首。
作品:
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满,
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
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
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
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
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
一苇讵能航。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依然临送渚,
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
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
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
晚钓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
江汉与城闉。
2."何"指何逊
何逊(472?-519?),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二十岁举州秀才,诗文为当时名流范云、沈约称赏。天监中,为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为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卒于庐陵王萧续记室.何逊诗风近谢朓,清新精巧。对唐杜甫等人影响甚大。有《何记室集》,今存诗一百一十馀首。
作品:
临行与故游夜别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簿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未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历史上阴姓名人有哪些
阴丽华,汉光武帝皇后。孝和阴皇后,汉和帝皇后,阴丽华的曾孙侄女。阴子方,为西汉宣帝时期人物。事亲至孝,积善有德。阴子春,南朝军事人物。阴化,三国时期蜀汉官吏。阴澹,敦煌人,西晋地方官员。阴铿,字子坚,南陈文学家。阴寿,隋朝军事人物,果敢有武略,以监军身份率部征尉迟迥。军队纲纪严明,很少打败仗,后封赵国公。阴世师,阴寿之子,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阴世师和代王杨侑留守西京大兴城。阴弘智,阴世师之子,唐太宗李世民嫔妃阴妃胞弟。阴妃,阴世师之女,李世民的妾室。阴时夫,宋代文学家。阴应节,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甲第二百八十三名进士。阴昌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三甲第一百名进士。阴法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阴兴,东汉开国功臣,官至卫尉。以下是较多的介绍 有重复的名字阴庆,阴兴之子,汉明帝永平年间,封为鲖阳侯,封地在今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据《水经注·汝水》)。阴寿:隋朝人,果敢有武略,以监军率部征尉迟回,三军纲纪严明,为不败之师,被封为赵国公。阴铿: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人。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原有文集3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1卷,有《六朝诗集》本,又名《阴常侍诗集》1卷。有《二酉堂 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阴子方: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西汉宣帝时,阴子方事亲至孝,积善有德。某年腊日早晨,他正在灶台旁升火举炊,灶神露相了,于是忙下跪感恩,并将一只家养的黄羊宰杀供奉。这以后,阴子方接连发财,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受到这个“黄羊祭灶”传闻的启发,很多人亦都在腊日宰牲祭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腊日“以豚酒祭灶神”的记述,注引阴子方祭灶致富的传说说明这一习俗的由来。由此可见,汉晋南北朝时的腊日祭灶是从先秦两汉时的夏季祀灶蜕变而来;至晚在宋代形成的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又是从腊日祭灶流变而来。阴丽华:阴丽华美丽贤惠,当时未即位的光武帝有一言:作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果然如愿。他当上皇帝后,想封阴丽华为皇后,但她却拒绝了,并且坚持要他立郭妃为皇后(郭妃的父兄为光武帝夺得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于是,郭妃成了皇后。但后来终被废掉,阴丽华才当了皇后。阴识,字次伯,阴子方曾孙,皇后阴丽华的兄长;南阳新野人。著名东汉朝重臣。阴识虽贵为外戚,但他为人忠厚,汉更始年间因功封阴德侯。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时期,阴识官至侍中。 每当汉光武帝出巡,阴识皆留守京师代政。他入朝能直言对错,但平时与其他大臣、宾客们谈话则绝不提及国事。 后来汉光武帝要给阴识加封,他坚辞道:“臣托属掖庭(皇宫中的帝舍,宫嫔所住的地方),不可再加爵邑!”此举为两汉时期外戚中唯一的政治楷模。后来在汉明帝刘庄继位执政时期,阴识官至执金吾,掌管东汉王朝的最高司法。阴幼遇:字时夫,一作时遇,奉新县罗市镇阴村人,约生于宋咸淳四年或五年(1267年或1268年),其父阴应梦是游十年的进士,做过朝廷官员,后因南宋朝政日益腐败,*臣贾似道专权,便辞官带着家眷回到家乡,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聚德楼,从此以读书自娱。阴幼遇从小聪颖好学,才智过人,8岁便考中了九经童科。也就在阴幼遇考中九经童科的二、三年后,南宋为元所灭。或许是为了表明他们忠于宋室,从此,阴幼遇一家人中再也没有谁出去应考或做官了。阴幼遇平时没有事,喜欢待在聚德楼的书房里翻阅藏书,一天,他在翻阅前人留下的有关音韵方面的著述时,觉得这些著述都不太全面,便萌发了编一部比较齐全的“音韵”类书的念头。阴幼遇在父亲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干了整整3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的编纂工作。全书共二十卷,上涉群经,下包诸子。书编成后,阴幼遇的三哥阴幼达认为书中搜集的典故,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一看就懂的,于是便又给书随字注释,以备观鉴。这样,这部类书就更齐全和完整了,题名为《韵府群玉》。阴秉衡:明朝大学问家,他读书多,博闻强记,有见解,但不愿做官,隐居不仕,一生著述,孜孜不倦。著有《慎经录》、《婚姻节要》等都很受人好评。人们将他和孟子相比,称他“阴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