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战役失败的原因
威海卫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是李鸿章避战求和,但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不重视且放弃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这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也因此走向了向被列强瓜分的悲惨命运。
这场战役是十九世纪末日本为侵略中国发起甲午战争中的一次大战。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顶部,港湾内有日岛、刘公岛等岛屿,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地势险要。
1895年1月,两万日军登陆山东荣成,攻占威海卫炮台,用军舰封锁港口。当时李鸿章主张求和,陆地防御涣散,招致威海卫失守。
中国北洋舰队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舰队,尤其是定远和镇远号铁甲巨舰。主要是清政府在对敌策略的软弱和举棋不定,主战和主和派一直在争论。战和不定,海军的行动受到制约。
其次是战术上的失误,本该采用“人“字形战术,李鸿章为保存实力,采用“一“字战术。使得舰队本身易被冲散,各自为战,不能协调。再者双方兵员素质上的差异。北洋舰队本身存在做腐败,士气不正等现象。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北洋舰队株守军港、威海海陆军未能密切协同作战,是此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威海之战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战败的结局。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894年年底,为了能在将来的谈判中对清政府进行更大的勒索,日本决定发动新一轮的军事进攻。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军国主义成为明治政府时期的基本国策。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到十九世纪末已经步入帝国主义国家之列,综合国力迅速强大的日本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对外掠夺和扩张的野心迅速膨胀。于是地大物博,软弱落后的中国就成为日本所觊觎的对象。1880年到1893年,日本军费支出由19%猛增到30%,日本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为对外侵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力支持。
早在1887年,威海卫海防工程开工之时,日谍就前来窥探搜集情报,同年,日本参谋部就已经制定出《征清方略》,提到“以威海卫为根据地,侵入直隶湾,轰击沿岸炮台及其他要地,以援助陆军部队进攻北京”,由此可见威海卫战役的发生并非偶然。1888年10月,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正式成立,综合实力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名噪一时。12月份,日本参谋部密令海军大尉关文炳到达威海刺探相关情报长达70天,并在搜集相关情报后写了一份《关于威海卫及荣成湾之意见书》,提出“欲占威海卫必先取此湾为基地”明确表示荣成湾是最理想的登陆地点。这受到参谋部的高度重视,多年以来多次派遣间谍考察荣成湾具体情况,《成山卫志》《倭岛村志》都有记载。日本间谍在刺探到大量情报后,绘制了《威海设防图》。北洋海军建成后,再无添置,逐渐衰落下去,这些信息都已经被日本人所获得。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公然抛出“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就职演说,之后又逐渐演变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本为了为了实现其所谓的“八纮一宇”的目标为侵略中国选择了一个理想的跳板——朝鲜。日本对中国的藩属国朝鲜进行内政干预和经济侵略,强迫朝鲜的大米输往日本引发朝鲜国内“东学党”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入朝平息了起义。
随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牙山口外击沉清朝运兵船“高升号”同时联合舰队在旗舰“吉野号”带领下率先攻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挑起丰岛海战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清政府被迫宣战,由于腐败无能准备不足,清军一路败退。黄海大战,清军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损失了“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五艘军舰,北洋大臣李鸿章指令“避战保船”,北洋舰队最后退守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此时,北洋海军的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尚存。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度对外扩张掠夺,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认可与支持。
起因:黄海大战之后,日本取得了黄海的控海权,李鸿章指令“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在旅顺港口做了2个多月修整,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一直退守在旅顺港的行为十分不满,电令丁汝昌:“率定镇等出巡威湾旅一带”并责问丁汝昌:“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旅顺港口狭小,如果北洋水师停留在港内,日军封堵住港口势必对于北洋水师出海作战不利,李鸿章致电丁汝昌,“即使船坞沦陷,船断不可全毁”,于是1894年11月13日丁汝昌带领北洋水师离开了旅顺港,11月14号退守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在驶入威海卫军港时,镇远触礁,严重损伤,连续修理一个月也没有完全修好,失去了出海作战的能力,镇远和定远是一对姊妹舰,作战可以成为掎角之势,相互配合,镇远不能够出海作战,这对北洋舰队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三个阶段发生在何时?威海卫之战是何时发生的?主要战况是怎样的?
中日甲午战争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晒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晒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晒与伊东枯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与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除了甲午战争以外,发生在威海的战役有哪些?
“秋季攻势”扫清外围据点
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主动地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8月15日,胶东军区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出向日伪军展开秋季攻势的动员令,东海军分区根据胶东军区的指示,迅速发起强大的秋季攻势。
根据胶东军区首长的命令,东海区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拔除敌伪深入东海区腹地的水边据点。在秋季攻势中,威海地区的抗日武装英勇善战,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连克文登、荣成两城。威海抗日军民拔掉20多个日伪据点,消灭日伪军500多人,解放了威海卫2/3的地区,扫清了日伪军在威海卫城的外围据点,威海卫境内的日伪军全部撤至城区及近郊。
在秋季攻势的沉重打击下,刘公岛汪伪海军华北要港部和龙须岛上的伪海军相继起义。
刘公岛伪海军起义
刘公岛位于威海东部海面上,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1940年,汪伪海军部在刘公岛设立威海卫要港司令部,负责指挥华北各地伪海军。日军在要港司令部内设立了辅导部,既掌控着司令部的军政大权,也对伪军练兵营进行辅导,辅导部共有30多名日本人,他们是威海卫要港的实际控制者。
1944年底,日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显露出失败的征兆,刘公岛上的日军为防止伪海军中发生意外事件,加强了对伪海军的控制,法西斯式的管理激起了伪海军士兵的反抗情绪。当时,岛上伪海军学校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刘公岛上真是好,四面环水中间是孤岛。学兵好比笼中鸟,想跑也跑不了。海军的伙食真是好,一日三餐吃不饱。馒头就一个,咸菜一小条……
1944年11月5日,驻刘公岛伪海军600余人,在教官郑道济和班长连城、毕昆山的带领下,杀死日军17人、伪军20人,宣布起义,起义队伍乘一艘军舰、三艘汽船,到达文西县双林前村,被编为胶东军区海军支队,郑道济任支队长,欧阳文任政委。这支队伍成为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海军。
解放威海
从1945年6月开始,人民武装开始压缩包围圈,扫清威海卫的外围据点。7月5日,威海独立营一部攻克南大桥敌伪据点,歼灭伪军60余人,缴枪82支。
8月14日晚,东海军分区的先头部队占领威海卫城西的奈古山和城南的塔山、金线顶,驻守的日伪军妄图等待国民党军队来接收,拒不向人民抗日武装投降。攻城指挥部下发通牒,15日上午,敌方派个体医生徐宝和出面“调停”。当天下午,中共威海城工委委员张越又进城与敌谈判,敌人仍拖延时间。
8月16日下午3时,侦察员报告:敌人要从海上逃跑!指挥部立刻派出威海独立营直扑码头,截敌退路,独立团五连抢占日海军司令部和北大营。下午5时,参战部队占领威海卫城区,俘虏伪军和伪政府官员百余人,其他日伪军逃至刘公岛。
8月21日,解放威海的部队被军区嘉奖授予“威海兵团”称号。8月23日,刘公岛的日伪军逃往青岛,威海独立营随即占领刘公岛。至此,威海卫全境光复。
八年抗战中,威海地区共有140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先后有近6000名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在哪一次战役中?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2月17日(农历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中国战败。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经过黄海海战、威海卫海战等战役,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收场。北洋水师的战败的原因原因一、制度劣势。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实行君主立宪,经济改革,学习西方科技,重视教育,走上工业化道路。而大清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皇权代表一切,清廷腐败堕落,不思进取,禁锢百姓的思想与行为,不重视科技。一优一劣,一进一退,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原因二、大清不重视海权。清朝闭关锁国,不重视海权。虽然从西方巨资购买了军舰,但其目的,仅是守卫大陆。这种不思进取的思维,就决定了国家海军战略就是被动挨打。虽然1888年建立了亚洲实力第一的海军,但其目的仅是守卫大陆,之后再不肯在海军方面投入一分钱。而日本早就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天皇节衣缩食、百姓主动捐款,举国之力发展海军,是一支强有力的进攻型海军。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哪一战役中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扩展资料:甲午一战,给本就迭受灾荒的山东更增加了战争开支和战败赔款的负担。战后数年之内,山东各地的赋税倍增。灾民和农民都被迫成为流民,加重了山东不稳定的因素,这成为后来山东匪患严重的一大根源。北洋水师的战败,让清朝海防变得毫无防御能力,列强乘机瓜分中国军港。1898年,中德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行租借了胶州湾,租期99年。英国则在日军撤离威海卫之后,派兵进驻威海,并于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条约》。山东海防至此门户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