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哪个时期开始正式发展起来的?
其实皮影戏最开始是起源于两千多年的西汉。汉武帝的爱妃病逝之后,他彻夜的想念,神情恍惚,不思朝政,后来有一个大臣看到一个孩子拿着一个布偶在地上玩,然后有影子投在地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所以他灵机一动,就用布条剪成那个妃子的形象,把那个布偶的手脚用竹竿支撑着,晚上放在有灯光的地方,布影翩翩起舞。汉武帝在帐子当中观看,非常的喜欢,这就是皮影戏的起源。在宋朝的时候,皮影戏就十分的流行,那个时候还有人专门为了看皮影戏,而为皮影戏搭建戏台,到了明代的中期,皮影戏就从兰州,河北等地开始传入到了京西,一直到了清朝时代,皮影戏达到了一个他的巅峰时期。刚开始从河北涿州传到北京的皮影戏,就被叫做西派皮影,后来由滦州传入的就叫做东派皮衣,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西派皮影深受京剧的影响,还一起吸收了东派皮影的精华,所以逐渐的形成了今天的一个北京皮影戏。皮影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一个地位,他也是我们国家的民间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之一。他不单单是一种曲艺,更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手工艺品,因为在制作皮影的时候,需要选材,雕刻,上色等等好几道工序。而皮影主要的材料就是一些驴皮和马皮这类的兽皮制作而成的,所以北京人也喜欢把皮影戏称作为“驴皮影”。随着如今时代的变迁,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慢慢的在流失,皮影戏也是一样,喜欢看他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担心他会不会以后就没有人看了,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毕竟皮影戏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了,喜欢他的人还是很多的。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在哪?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详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民间艺术皮影戏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文化艺术样式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喜好的文化艺术样式兴盛起来,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都城汴梁城里多设小影戏棚子,观众不避风雨寒暑,日日皆是。北宋仁宗时市人表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色彩鲜艳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融合剪纸和年画的特点以秦晋皮影为代表的陕西影戏就出现支系庞杂的面貌,仅唱腔就有十余种之多。在制作皮影的选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西部山西晋中地区、晋西南地区,青海,甘肃等地的皮影选用牛皮制作,形象夸张又不失精细秀丽。而以河北唐山为代表北方皮影,影人形体较大,一般选用透明度高、结实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融合了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占据一隅之地皮影戏由俗讲演变为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在杭州还出现了“绘革社”、“簇影人”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戏占据了画面一隅。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中国哪个省?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陕西。陕西是皮影艺术的发源地,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陕西皮影主要分为以华县皮影为代表的东路皮影和以凤翔皮影为代表的西路皮影。与东路的华县皮影相比,凤翔皮影人物逼真传神,造型大方舒展,配以乡土气息十足的秦腔,皮影戏很受西府群众欢迎。皮影戏的特点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主要是以白纸来进行作幕,这样可以能够方便一个人进行操作,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同时还会用到油灯一盏,从而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