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头回的功效与作用(2)
二药均可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三)墓头回的性味归经 【性味】 《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 【归经】 《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墓头回附方 治崩中,赤白带下:用(墓头回)一把,酒水各半盏,童尿半盏,新红花一捻,煎七分,卧时温服。日近者一服,久则三服。(《纲目》引《避水集验方》) 治赤痢:墓头回15g,马齿苋30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治疟疾:异叶败酱15—30g。水煎,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治痛经:墓头回15g,香附15g,延胡索15g,黄酒30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治胃癌:墓头回、红糖各30g,生姜3片,水煎服。(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常见病医疗手册》) 治白血病:墓头回15g,羊蹄根30g。水煎服,日1剂。(《全国抗癌药物手册》) 治尿血:尿路感染,反复不愈,伴尿频、尿急,有时脓尿,可用墓头回、忍冬藤各30克,石苇、土茯苓各15克,水煎服。一般连服1 个月而病愈。 治赤痢瘀滞:墓头回30克,马齿苋、金银花各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治便下脓血:墓头回15克,生地炭、地榆、槐角各9克,焦白术、防风各6克,水煎服,日1剂。 治便血:直肠溃疡,鲜血下注,无痔疮者,可用墓头回30克,地榆炭10克,制川军10克(或大黄粉5克,吞服),水煎服,收效明显,血止便顺。 治大肠癌:墓头同、鱼腥草、山豆根各15克,土伙苓、六月雪各 12克,木槿花、黑木耳、槐花、樗根皮各9克,皂刺6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每次冲服醒消丸1丸。醒消丸制法: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30克,雄黄15克,麋香4.5克,共研细末,用黄米饭约30克,捣和为丸,丸重9克。亦可配合其他综合治疗。适宜于结肠癌与直肠癌。 治湿热白带:墓头回15克,红花1.5克,水煎服。 治妇人月经过多:每月经来如崩,证属血热者。墓头回、仙鹤草各30克,水牛角片1(先煎)、花蕊石、阿胶珠各10克。每月月经前服3-5剂,连服3-6个月,能减少经量。 治崩漏血滞:墓头回45克,茜草9克,水煎服。若带下夹血,墓头回、石见穿各30克,水煎3次分服,连服1周。 治宫颈癌:墓头回、薏仁、丹皮、黄柏、蚤休各9克,龙胆草6克,土茯苓15克,蜀羊泉、半枝莲、白化蛇舌草各30克,水煎3次分服。能使白带夹血、小腹坠痛等症状缓解,癌肿缩小。 治滴虫性阴道炎:墓头回60克,白芷9克,藁本适量。将上药研末过筛,装瓶内高压消毒后外用。用药前用双氧水浸湿的棉球充分擦拭阴道壁及穹窿部,然后喷洒药粉,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药量每次0.5-0.8克为宜。 治子宫颈糜烂、盆腔炎:见带下赤白,腰酸乏力,久治不愈等,墓头回、川萆藓各30-6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川断、杜仲、白槿花各15 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墓头回鲜净全草100-250克,或干品10-2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有效者服3个月(干品较差)。 治风湿骨痛:墓头回9克,水煎服。同时用适量煎热汤熏洗患处。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1689 字) 展开全部内容
中药墓头回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墓头回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1、清热解毒
墓头回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瘀肿作用等。与土茯苓合伍,收涩止带中有清热祛湿,收涩不滞邪,功专泄热祛湿解毒止带。
2、止血止带
墓头回可是一种很不错的妇科用药。对于妇女的崩中和赤白带下有好处,常用于治疗子宫糜烂,早期宫颈癌,白带,崩漏,疟疾。
3、抗肿瘤
墓头回对一些癌细胞进行了抑制,还可以帮助女性朋友减少宫颈癌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