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时间:2024-10-16 05:31:34编辑:揭秘君

如何学习语文和数学?

语文中比较重视预习,让你学习时是带着问题的
还有在课后做好落实,比如老师让你背的一定要背
数学没有别的捷径只有做题只有这样你看过的题型多了,那么你考试的时候就都不怕了.如果你的计算比较差就更加的应该多做题来联系自己的计算能力.数学要做好基本的事情再去看难题,这样很多分情况的题就不会有问题,每一步要走得踏踏实实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知识点

表内乘法 重点、难点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何学习语文 数学

最重要的是兴趣,首先要寻找其中的乐趣,如果只想着学习这些很枯燥就很难进步了。当你学会发现时就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其实语文的学习无处不在,重在平时积累,多读书,多思考,不要局限于课本上那些死死的东西,多从课外寻找乐趣。 关于数学即使别人把方法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如你认真的沉下心做上一道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在理清知识点框架的情况下多做练习题。坚持不懈一定可以跟别人缩小差距的!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

  议一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cm?

  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食指的宽大约是是1cm。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cm。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两根手指比画一下,1cm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cm的长度)

  探究二:量一量蜡笔的长度。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下面回到刚才测量蜡笔的长度。先把蜡笔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看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从而测量出蜡笔的长度。

  三、认识米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大约有5支铅笔长;1米到我的胸口;课桌大约长1米„„)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黑板的长约4米,宽约1米。

  3、试一试。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

  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用尺子量一量。

  教师:请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在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2)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3)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 )米。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宽约3cm。

  2、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3、教学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

  (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你的身高比1米还多多少厘米?量出一庹大约长1米几厘米?

  4、教学课堂活动。

  量一量一本书有多长,估一估几本书的长时1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或米作单位的?

  六、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 认识刻度尺   2.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 认识几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上一篇:diy相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