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毕苏斯基
其实对毕苏茨基的评价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是我们对他的了解普遍比较有限,二是缺乏他本人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大波兰民族主义者,虽然他早期曾经参加了俄国的一些秘密组织,但是并没有阻止他的波兰独立梦想,这也是许多波兰人自国家被瓜分以来的梦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在一战尚未结束,自己的波兰军团实际上受到德奥保护才得以存在的情况下,主动在华沙成立了一个政府组织,其后果就是他本人被监禁,然而他也由此获得了许多波兰人的拥戴,他们把他看做是波兰独立的希望,波兰独立运动的领袖,这也他后来得以指挥波兰军对参加对苏俄战争的重要原因。而大波兰主义的负面效应也是很大的,很多波兰上层人物在一战结束都想恢复其国家17世纪的辉煌,重建一个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大波兰”,毕苏茨基同样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且当时普遍认为,得到协约国支持的波兰军队完全可以击败混乱的苏俄军队。
在军事指挥方面,毕苏茨基在他的时代是完全胜任的,并不像一般想的那么无能,虽然在对苏俄战争的时候,波军曾因为过度推进导致了惨重失败,但在华沙城下被称为“决定欧洲20世纪命运”的一战中,他不仅鼓舞着低落的波军士气,而且通过侦察敏锐地发现了苏军侧翼的缺口,而且冒着华沙失守的巨大风险,亲自指挥主力部队实施反击,这一战虽然打败也是疲惫不堪的苏军,但是如果没有毕苏茨基,很难想象战役的结果是什么。而且对于当时波兰的民情来说,对于一个“重新到来的俄国政权”的恐惧是极其强烈的,这场胜利也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甚至可以说是太大的声誉,他能够成功发动政变,与他在教会、农民等集团中获得的支持有很大关系,相应地,他在工人中间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
毕苏茨基死于1935年,这一年可以说正是世界战争技术和战争艺术走向变革的关键年代,德国和苏联的装甲部队建设和理论研究开始,这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不假,但是对于毕苏茨基来说,这确实与他的战争经验格格不入,但不能忽视的,波兰不具备大规模装备一支装甲部队的财力和物力。波兰人固然对他们的骑兵有一种偏爱,但是这也是无法实现机械化的一种替代方案,而且对于道路状况不好的波兰来说,很多人都是相信装甲部队不适合在这里活动的。而他死后,他的继承人不能跟上当时战争艺术的发展形式,虽然他也有一定责任,但并不能因此推断他如果在世,其反应会和继承者们一样,不过由于波兰的财力有限,即使意识到装甲部队的意义,能怎样进行应对也是一个疑问。
很难说他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独裁主义者,一般认为发生在1922年12月的刺杀事件对他的震动很大,选举出的总统被刺杀,而且后来证明刺客最初的目标是毕苏茨基本人,他个人曾经为波兰的独立而奋斗,遭到这种“回报”,很可能让他对可以自由表达政治意见的政治组织方式产生一种无法抹去的恶感。这种感觉又随着接下来几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退而加剧,他是一个极其自信(或者说自负)的人,他一定会认为如果由他统治,是不会出现这种混乱的。
1926年的政变虽然由军队发起,但却得到了大部分波兰人的支持,毕苏茨基也没有实施德国式的独裁统治,他的所谓“受指导的民主政治”实际上被认为是一种半独裁政治,如果说它的最大问题,就是毕苏茨基本人享有控制这种制度的巨大威望和能力,但其他人没有一个能继承这种威望和能力,在他之后,这种制度为了维护其稳定,必然不断加强对国家的控制,这才是导致波兰在各方面逐步僵化的更重要原因。
在外交方面,导致波兰与四个邻国关系不佳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大波兰主义的影响,但是这种思想不仅毕苏茨基有,可以说所有波兰政治人物都有这种思想,如果放大了说,整个一战后的东欧都有这种思想,这也是民族情绪在受到帝国统治压抑许久之后的一种必然的反应,虽然它带来的往往是悲剧。我曾经看的一本书里写,东欧各国的民众“把传说的历史看成现实的政治”,这种思想下,领导人大都是被卷着走的。
毕苏茨基的外交方针并非完美,他实际采取的是一种平衡外交,他借助与匈牙利的联系牵制捷克,借助与法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牵制苏联,借助与英法的关系来牵制德国,但是英法并不会由他而摆布,而波兰与邻国的关系普遍恶劣,虽然责任不完全在他,但是他也没有或者说不能够采取什么手段来改善这种关系。
更重要的是,毕苏茨基对法国的态度是并不那么信任的,他很可能以为波兰有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国强盟国,而不是一个弱小的依靠法国的盟国,这种思想由于他认为的法国失败主义情绪而加剧。纳粹上台后,他曾经建议法国共同发动一次预防性战争,但是这更可能是一种对法国态度的试探,实际上法国的反映是如他所料的拒绝,1934年波兰和德国就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2年波兰和苏联也曾经签订这一条约。但从他本人的角度来说,他也是把这些条约视为暂时保护波兰的一种手段的,并不能认定他拘泥于条约的保护,是一个头脑死板的理想主义者。
在我看来,毕苏茨基是一个精明的领导者,一个坚定勇敢的军队,一个无可置疑的波兰爱国主义者和大波兰主义者,其执政经历是保守派思想为主的,但并不是全面的独裁统治。他并不是那种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思维的人,但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一个僵化的领导人。
同时,他对于波兰过度自信,对于保持波兰的独立地位过度敏感,对于大波兰主义过度热衷,缺乏西方式民主思想、对传统更有偏爱,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负,对自己制订的政策的正确性总是深信不疑。他并不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人物,他只是那个时代众多政治人物中一个遇到并抓住了机会的较杰出者。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毕苏斯基是谁?
毕苏斯基(1867~1935)波兰革命者,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波兰国家首任总统(1918-1922)和军事独裁者(1926-1935)。1867年12月5日出生地在扎拉瓦斯(波兰语:Zu?ów,立陶宛语:Zalavas)的家族庄园,这个地方那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现属于什文乔尼斯自治区(立陶宛语:?ven?ionys)。这个地方在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被普奥俄三大帝国瓜分前,属于联邦两大主体之一的立陶宛。
1899年的毕苏斯基
他的母亲激励他仇视俄罗斯帝国,1885年在哈尔科夫学医,翌年因政治原因停学。1887 年被指控策划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东西伯利亚5年,1892年回国,参加波兰社会党,并成为该党领袖。1894年,创办该党的机关刊物《工人》。1900年被囚禁与华沙,假装疯癫,被送圣彼德堡医学院治疗,第二年逃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去日本求援未果。1906年,波兰社会党发生分裂,成为该党右派波兰社会党革命派领袖。1908年脱离社会党。
他遇见到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乃与1908年创立秘密军事行动同盟。后获得奥匈帝国同意,改组为合法的来复枪兵同盟,成为培训波兰军官的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3个旅的波兰兵团对俄国作战,战功累累。1916年德奥为使波兰提供更多的兵力,宣布波兰独立。毕苏斯基任新成立的波兰国务会议军事部长。1917年因拒绝宣誓效忠德奥,被囚于德国马格德堡监狱。
德奥战败,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建立后,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华沙,被推举为国家元首(1918~1922)和陆军总参谋长。他梦想建立一个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在内的由波兰领导的联邦国家,于是趁苏俄内战之际,出兵乌克兰和立陶宛。1920年他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但很快就被苏联红军逐走。苏联红军乘胜进军,打算直接灭掉波兰,毕苏斯基指挥波兰军队利用苏军弱点以少胜多,在华沙战役中大破苏军,赫赫有名的苏军骄傲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他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名震欧洲的风云牛人。
1922年波兰大选,他把总统让给新当选的总统,自己担任总参谋长。1923年右翼的国家民主党在议会中取得胜利而下野退出政界。1926年5月毕苏斯基在同激进党派的报刊、新闻记者的几次会见中曾指控维托斯政府如何腐败,其中包括受贿以及滥用政府资金。维托斯命令将刊登这些内容的报纸全部没收,因而激怒了激进派。当武装警察袭击毕苏斯基住宅时,忠于毕苏斯基的部队举行暴动并进逼华沙。维托斯于5月14日被迫辞职,1926年6月13日,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独揽波兰大权。他拒绝就任总统,只担任军队总监。新总统与内阁同意他为军队的终身司令官,地位不受政府变动的影响,不受内阁和议会限制,他成为实际的军事独裁者(1926~1935)。他打着“整顿社会政治制度”的旗号,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异己,修改宪法,破坏议会制度。1930年夏,中左派密谋推翻政府,他一举逮捕18个党派的代表,让反对派在刺刀下和他达成和解,旋又释放。
约瑟夫·毕苏斯基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派秘使去巴黎,要求订立军事同盟未果。1934年与希特勒签订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派人去苏联,要求延长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有效期至1945年12月31日。德国多次提议建议德波军事同盟对付苏联,他一概谢绝并拒绝与希特勒会晤。他于1935年逝世前,感到波兰危机,号召备战 。他死后4年波兰被德国占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认为是让波兰在123年(是为瓜分波兰时期)后,于1918年重返自由的功臣。但是,毕苏斯基未能将其家乡——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与新生的波兰合并。他是波兰历史上一位能力超凡、手腕灵活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重创苏军的业绩使一贯备受俄国欺压的波兰恢复了自尊和自信。波兰华沙有一座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波兰的毕苏斯基和苏联的斯大林有来往吗?
约瑟夫·毕苏斯基(1867年12月5日—1935年5月12日)波兰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和军事独裁者(1926年—1935年),生于立陶宛维尔诺地区,早年参加创建波兰社会党。1905年建立恐怖战斗队,是波兰民族主义领导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波兰军团。1918一1922年在政党中持共同政见者支持下,任“国家元首”,他趁苏俄内战发动的肢解俄罗斯的战争虽然失败,但在华沙战役中却大破“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保住了新生的波兰共和国。1926年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苏之间保持平衡外交路线。
如何评价毕苏斯基?
约瑟夫·毕苏斯基是一个没落的波兰立陶宛贵族家庭的儿子,与很多波兰人一样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由于当时沙皇对波兰地区的控制,一度试图将波兰的文化消除掉,所以年轻的时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迫讲俄语,并且还要改信东正教。种种原因之下,他参加了当时反对沙皇统治的地下组织,时刻准备着军事武装起义反沙皇。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组织的力量相对弱小,所以1915年夏天的时候,毕苏斯基决定与德国人合作,当时德国征服了波兰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这种合作并不是平等的,很快他就成为了德国人的傀儡,直到他为了军队的问题与德国人交涉失败后,于1917年被抓进了监狱。不过当时的他虽然丧失了人身自由以及外交上的影响,却成为了波兰民族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因为他先是反抗俄国,之后又成为了反抗德国的爱国者,对于被夹在两强之间的波兰地区人民来讲,这个符号很重要。1918年当毕苏斯基被释放后,返回华沙被摄政委员会任命为政府的临时首脑,也成为了波兰人民眼中的民族英雄。至此一直执政到1935年他去世为止。这里并没有故事的大转折。平心而论,毕苏斯基曾经发动的这些战争一部分自然是出于一个政治家以及革命家的野心,但是也因为他身上的立陶宛血统而切实的想要带领波兰恢复曾经的荣光,即16世纪末在欧洲具有很重要影响力的大波兰立陶宛联邦。但是这件事在当时并非易事,首先在确定索然边界问题上就已经有了很大的争议。其次,他之后又投身于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战斗,20年代这些战争都是很残酷又代价昂贵。最终在二战的时候,波兰仍然免不了被瓜分被利用的命运,而毕苏斯基曾经的构想只能存在于后世人们的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