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式婚礼的步骤
虽然现在西式婚礼已经走进了中国,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传统的中式婚礼,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传统中式婚礼的步骤,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中式婚礼的步骤 1、花轿起程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 2、新娘入轿新娘应该被兄弟(或表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 3、颤花轿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 4、新娘下花轿媒人(或伴娘)掀开轿帘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搀扶下走出花轿、 5、由司仪致开场白(中式贺词)渲染喜庆气氛感谢来宾(中式贺词) 6、请高堂请出双方父母上台入座、(由DJ放音乐) 7、请新郎!新郎上台站定台中、(由DJ放音乐) 8、迎新娘传席由DJ放中式喜庆音乐、中式酒店婚礼宴厅门口悬挂门帘,媒人或伴娘掀开门帘,新娘入场所谓传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寓意着传宗接代、(如无花轿接送,门口悬挂的门帘也可代替轿帘) 9、跨火盆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搀扶下跨火盆,征兆新人婚后红红火火、 10、射红箭新郎接过伴郎递上的弓箭,拉弓射出3支红箭,第一箭射向天,天赐良缘合家欢第二箭射向地,天长地久人如意第三箭向远方,生活美满爱久长 11、跨马鞍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搀扶下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 12、牵红球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搀扶下走上台伴郎送上红球,新郎新娘各牵红球一端站于台中 13、致证婚词司仪致辞并介绍证婚人,证婚人致证婚词 14、拜堂一对新人各拉红球一端正式拜堂、(“一拜天地向来宾鞠躬,二拜高堂向父母鞠躬,夫妻对拜……”) 15、挑喜帕伴郎送上如意秤杆,然后由新郎用条红布装饰的如意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从此称心如意) 16、敬茶 如意秤杆沏好的茶,新人向双方高堂敬茶(进改口茶) 17、高堂致辞请双方父母代表致词、 18、传递香火点喜烛新郎新娘的母亲共同点亮喜烛(从此子孙满堂),双方高堂入席、 19、吃子孙饽饽长寿面伴郎将一碗子孙饽饽和一碗长寿面端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新娘刚动两下筷子,就有人大喊:“生不生?”新娘笑着回答:“生!” 20、合卺酒(交杯酒)伴郎送上斟满的酒杯,新人喝合卺酒,从此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21、新人进行最后一道仪式———“送神”两人从供桌上取下一套纸钱,放进炭火盆焚烧、之后,婚礼仪式结束、 22、新人拥入洞房、新人退场,换礼服,后入席用餐,整备敬酒、 23、即兴演艺或游戏(可有可无) 24、宴会结束新人送客
传统婚礼流程
由于当下西式婚礼的盛行,很多新人越来越对传统中式婚礼不太了解。想要举办传统中式婚礼的新人们一定要清楚传统婚礼流程和礼仪程序。 结婚礼仪一: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结婚礼仪二: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结婚礼仪三: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结婚礼仪四: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结婚礼仪五: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结婚礼仪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结婚礼仪六: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结婚礼仪七: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结婚礼仪八: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结婚礼仪九: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结婚礼仪十: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在婚礼进行之前有六大准备,分别是聘礼、回礼、安床、嫁妆、上头、梳头、吃汤圆。
婚礼当天也有固定流程。第一是迎亲,南方带着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接亲。第二是找红鞋,新郎进门后要在新娘房间找到给新娘穿的红色婚鞋。
第三是敬茶,两位新人要向双亲跪拜敬茶。第四是撑红伞和撒米,新人出门时要由伴娘撑红伞陪同,并且同时往路旁撒米。
第五是绕吉祥路,新人上迎亲车后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行驶一圈。第六是过门,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男方长辈。
第七是进行婚礼,与西式婚礼类似,在酒店举行仪式。第八是敬客,新人向客人敬酒。
第九是入洞房。第十是三朝回门,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陪同回娘家。
有哪些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结婚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事件,各地的习俗和风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就我所知,中国不同地区有很多有趣的结婚习俗,以下是一些我了解的:
喜糖:在南方,婚礼上要给宾客发喜糖,代表新人对嘉宾的感谢和祝福。喜糖通常是小红盒子,里面装着一定数量的糖果或者糖果和一些小礼品。喜糖的数量一般是双数,因为在汉字中“双”和“对”谐音。
舅舅送新娘:在一些地方,新娘出嫁时,她的舅舅会亲自把她送到新家,象征着叔舅对新婚夫妻的关心和支持。
赛龙舟:在广西,有一种结婚习俗是新人和亲朋好友一起赛龙舟。这种活动象征着新人可以克服任何困难,也代表着他们的家庭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前进。
门童夹道欢迎:在一些地方,新娘在进入新房之前,要经过门童的“考验”,门童会设置一些障碍,比如让新娘走红毯或者玩一些小游戏。如果新娘通过了考验,就可以进入新房,否则就需要再完成一些任务才能进入。
跨高门槛:在福建,新娘在进入新房之前,要跨过一个很高的门槛。这个习俗意味着新娘要勇敢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并且代表着她能够成功地克服困难。
以上仅是部分地区的习俗,每个地区的婚礼习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些传统的习俗虽然看似陈旧和过时,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传承却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