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

时间:2024-10-07 06:05:31编辑:揭秘君

清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渥巴锡的人物评价

  渥巴锡是清朝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首领,生于公元1743年,去世于公元1775年是,是阿玉奇汗曾孙。在他统领土尔扈特部之时,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之事。这件事情不仅对土尔扈特部本身非常重要,同时对中国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件事情,便是历史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   公元1761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敦罗布喇什逝世,渥巴锡承袭汗位,成为土尔扈特部的汗王。当时土尔扈特不归属俄国,受俄国管辖,所以渥巴锡虽然承袭了汗位,但是一直到公元1762年才被俄国正式承认,才算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土尔扈特部当时在俄国境内,受俄国统治者的管辖。作为附属,土尔扈特部在俄国的日子并不好够,当时俄国 *** “屡征土尔扈特兵与邻国战”,使全部落“苦于征役”,“人人忧惧”。虽然公元1767年,渥巴锡正式开始酝酿东返的计划,但是我认为早在公元1767年之前,渥巴锡绝对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打算了。沉重的赋税徭役,早就已经压垮了曾经的草原民族,他们渴望自己的同胞,渴望回到自己的故土,过上自己的安生日子。   从公元1767年开始,土尔扈特部便在渥巴锡的领导之下,为武装起义,东返祖邦做准备。在经过了长达四年的准备之后,一切终于在公元1770年准备就绪。渥巴锡在从高加索前线回来之后,与自己的亲信王公越过伏尔加河左岸,在维特梁卡召开绝密会议。在会议中,当即确立了“离开俄国,返归祖国”,并且在公元1771年开始行动的决定。   公元1771年年初,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向祖邦中国进发。经过了八个多月艰苦的斗争和长途的跋涉,终于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随后在同年9月,在木兰围场渥巴锡觐见了乾隆皇帝,确认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虽然已经回归了自己的祖邦,但是却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他的解决。首先他虽然是蒙古遗族,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俄国境内,所以此次回归当务之急便是取得乾隆的信任。其次,因为长时间的斗争和长途跋涉,不要说妇女老幼,便是精壮的男子,也已经筋疲力尽,马屁瘦弱。可以说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土尔扈特部的损失不可谓不惨重。历史记载:“其投来者内,皆为老弱孤独,妇女幼儿甚众,摇晃行走而来。至其游牧处观之,则饥馑疲惫者甚多。……看来已是甚为窘迫”,“策伯克多尔济所率近百人,马驼混骑,驼上亦有双人骑者,马驼膘疲,多露疲惫不堪之。”最后便是内部斗争的问题,策伯克多尔济的争权和舍楞的离心,是问题的关键。   好在能够有东归祖邦之心,并且一力促成此事的渥巴锡不是普通之辈。他们除了向乾隆进献“七宝刀”、“银鞘刀”外,还有弓箭、腰刀、手枪,钟表等物多件,表明他们投归清朝的诚意。随后又多次与清 *** 上书请求,终于将自己的牧场移到了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的珠裕都斯草原,使得土尔扈特部有了繁衍生息的根据地。   也许是长期的劳累,也许是将自己忧心之事已经解决,在东归祖国移居裕勒都斯草原的一年后,渥巴锡便因病去世。   渥巴锡是一位处事果断,意志力惊人的首领。在当时要带领整个部族的人,脱离沙俄统治,并且长途跋涉东归,绝对算的上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乾隆著诗赞:   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   终焉怀故土, 遂尔弃殊伦。   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   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讲讲渥巴锡的历史

土尔扈特人是在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在渥巴锡汗的带领下东归的。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这一条对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承受不了。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

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

俄国当时就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的军队跟土耳其打,那么这个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也很大。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强大以后,要求他们俯首称臣。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

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

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 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

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 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

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 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渥巴锡率部东归中国后,土尔扈特部的命运是怎样的?

1771年正月,位于沙俄伏尔加河南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汗的带领下,开始了东归故土的伟大“长征”,等到他们回到中国伊犁时,出发时的十七万人,只剩下了七八万人,一路整整损失了十来万人。乾隆帝亲切会见了渥巴锡,后来派员四处考察水草丰美之地,最终使他们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分拆安置。当年冬天适逢暖冬,伏尔加河久不结冰,本来已经说好随从渥巴锡一同回归的伏尔加河左岸的土尔扈特部和其他两个蒙古部族,没有得到右岸部落启程的消息,等到得知以后就晚了,沙俄已经派兵阻断了他们回归之路。留下来的土尔扈特部和其他两个蒙古部族(被统称为卡尔梅克人)被沙俄取消了原有“汗”位,但是他们也趁机进行了小规模的东归运动,在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时还联合起义者的队伍,共同反抗沙俄,起义失败后自然也受到了打击,沙俄收紧了对卡尔梅克地区的控制。这一境遇直到十月革命后,卡尔梅克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阵营后才得以改观,为了报答卡尔梅克骑兵团在苏维埃革命中的贡献,苏联批准成立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人的民族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好景不长,卡尔梅克人的天性就不太服管,后来苏联的民族政策也有倒退,也激起了卡尔梅克人的反抗,这种反抗在德国入侵苏联后变的公开化,很多卡尔梅克人就此加入了德国的阵营,向苏联境内的很多少数民族一样,开始倒戈回击苏联。二战结束后,尽管在卫国战争时期也有同样为数不少的卡尔梅克人参与了卫国战争,并为之流尽了鲜血,但苏联还是搞了一刀切,撤销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并把卡尔梅克人强制迁移到西伯利亚等地,毫无疑问,整个过程也是十分悲惨。1958年,在卡尔梅克人不停的抗争下,苏联为卡尔梅克人平反,卡尔梅克人得以重返伏尔加河流域的家园,卡尔梅克共和国得以重新恢复,直到今天。当年参加德国阵营的卡尔梅克战士们很多不敢回到苏联,后来,瑞典和美国分别安置了几千人,他们的后裔目前在瑞典和美国加州都生活的还不错,绝大部分都把藏传佛教的信仰保留了下来,没有受到所在国的干涉。还有零散的人员流向了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当然,在中国,也有几十万人的土尔扈特部后裔生活在内蒙、新疆等地,在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他们也享受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上一篇:杰克逊韩国演唱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