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千年未解之谜:乐山大佛是如何闭眼的,又为何流泪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高71米,头部宽约10米,脚面宽达9米,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围坐。这座位于青衣江、岷江和大渡河交汇处的佛像,起源于唐德宗贞元19年,当地一些有识之士为了保护船只免受江水冲刷,决定建造这座大佛。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乐山大佛就如同一个睿智而沧桑的老者,默默伫立着守护脚下这片土地。其历史渊源和多次修缮,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和文化变迁,如今已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朝拜。回溯乐山大佛的历史,我们发现它曾经经历过数百次的修改,尤其是面貌,仅在近百年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晚清时期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大佛当时并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杂草丛生,但其鼻子眼睛都还清晰可见。到1914年法国学者谢阁兰的拍摄中,显示乐山大佛已被凌云寺修缮。后来由于战乱,大佛遭受了残忍破坏,到1927年才被再次修复,将其全身翻新,并着重修饰了眼睛。后来在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四年间,被人看到大佛闭眼和流泪的现象,民间谣传4次大佛闭眼和流泪,与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大佛的闭眼预示着将有重要的事情发生。然而,科学解释是这些现象其实是空气污染和酸雨的结果。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业建设,导致大气污染逐年加重,酸雨对乐山大佛造成了严重的腐蚀。但由于政府定期的修缮和维护,才让大佛的眼睛每次都有所不同,这其中的每一次修复,都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乐山大佛历经沧桑,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沉重。在无数次修复中,它原本的面貌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正是这不断变化的面容,让它更具魅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面对乐山大佛的修复问题,我们或许不必纠结于是否保持原貌,而是应该更加关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文物来说,修旧如旧的理念至关重要。从早期的手工修复,到现在的科学化、专业化修复技术,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代修复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原貌,使它们在岁月的侵蚀中依然能够保持风采。当然,文物保护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政府和专业机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的事业中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关心文物的命运,参与文物保护的活动,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努力。
千年不倒的乐山大佛,每逢灾难都会闭眼掉泪,这是怎么回事?
乐山大佛的修建坐落在我国四川乐山市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江的三江交汇之处,坐落着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佛像:乐山大佛,总高度达到了71米。修建乐山大佛的是唐朝高僧海通和尚,海通和尚本是贵州人,在修行期间来到嘉州。在当时,嘉州地区有群山阻隔,导致陆地交通不便,当地村民和商贾只能依赖水利交通。但每到汛期时,当地经常发生船毁人亡事件,尤其是在凌云山下,由于这里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交汇之处,在汛期时三江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导致周围船只失控,撞击山壁而船毁人亡。为了帮助当地的一方百姓,海通和尚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大佛,希望能够用大佛的力量保护过往船只的安全。另一方面,在这里修建大佛,能够让来来往往的船只和商贾们看到,更有利于宣扬佛法。关于建造乐山大佛,有一个故事。故事说海通和尚建造石佛像的事情传出去之后,当地百姓纷纷布施,当地官员听说之后前来对海通和尚索贿,遭到了海通和尚的拒绝,并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然后将自己的一只眼睛挖出来,放在盘子里给前来索贿的官员,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来捣乱。尽管海通和尚发誓要穷尽一生之力修建大佛,但还未等大佛修建成功,海通和尚就溘然长辞。后人又接力完成了他的宏愿,最终在公元803年修建完成,整个工期前后历经了90年。据说,乐山大佛修建完成之后,山脚下的洪灾果然减少了许多。乐山大佛的灵异事件不只是这一次,在建国之后,乐山大佛还发生过多次“睁眼”“闭眼”事件,据网友们介绍,每次我国遇到灾难事件前后,乐山大佛仿佛不忍心看到世间生灵涂炭而闭上双眼。乐山大佛闭眼事件根据记载,乐山大佛闭眼和流泪事件一共发生过四次。第一次是在1962年,据人们所说,大佛闭眼是因为在当年我国遇到了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第二次是在1963年,人们说是因为灾情不见好转,所以大佛仍旧紧闭双眼。第三次是在1976年,而这一年我国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死伤者众。第四次则是发生在2000年,不过这一年我国并没有发生较大的灾难。在过去,人们总是会将乐山大佛的闭眼和睁眼当作神秘事件,但其实乐山大佛的睁眼和闭眼都是自然现象。研究人员认为,乐山大佛之所以闭眼,是因为酸雨侵蚀的结果。在建国之前,我国工业并不发达,自然环境较好,雨水的冲刷不会对大佛本身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在建国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当时废气处理措施不到位,使得当时酸雨出现的概率较高,酸雨对石佛像的侵蚀作用非常明显,国外也有许多石像因为酸雨侵蚀而面目全非。在四川盆地,由于四面环山,湿气难以外泄,以至于这里的酸雨沉降作用更为明显,受酸雨的影响,乐山大佛的眼睛会出现类似于流泪,以及闭眼的现象。至于乐山大佛重新睁开双眼,并不是石佛像有灵,而是我国一直在保护这座石佛像,比如:1962年全国经济并不发达,但我国依旧专门拨款对佛像进行了全面维修,所以乐山大佛才重新睁开了眼睛。后来,经济条件改善之后,我国也会定期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再加上,随着空气的治理,以及限污排放,酸雨现象出现得越来越少,石佛才能在近20多年来再没有出现闭眼事件。总结现如今,乐山大佛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景区,不过提醒一下家里有宝宝的家长,最好不要带孩子前去观看乐山大佛,因为据网友反映,因为佛像过于巨大,以至于看到大佛之后会感到害怕,而这其实就是:巨大物体恐惧症。有些胆小的人,甚至会因此害怕巨大物体。而防范巨大物体恐惧症也比较简单,那就是远观即可,不要走近。
乐山大佛4次闭眼,为什么一个石雕像也会有动作?
乐山大佛位于我国四川省乐山市,它建造于唐玄宗年间,之所以建造这尊大佛,因为当时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汇流处经常发生翻船事件,当地老百姓崇拜佛教文化,觉得只要建立大佛就可以保证一方百姓平安,于是老百姓就建了这么一尊大佛。不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自从大佛建好之后,就再未曾发生过沉船事故了。
乐山大佛不仅具有深刻的佛教意义,而且还蕴含巨大的 旅游 价值,作为当代著名的佛教文化 旅游 景点,它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以及佛教信徒前来参观。所以对于乐山市来说,大佛是标志性 旅游 景点!
关于乐山大佛四次闭眼,还真有其事儿!不过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那就是,乐山大佛在 历史 上曾经闭过四次眼,每一次闭眼都有自然灾害发生。那么,大佛闭眼究竟是封建迷信,还是道听途说呢?
不过根据记载,大佛每次闭眼还真有大事儿发生:
乐山大佛闭眼是真的吗乐山大佛闭眼流泪原因
自古以来,我们对宗教文化都是怀着一种敬意的,宗教文化渊源流长,也是几千年的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而且古往今来,我们国家的佛教景区也是不再少数,其中乐山大佛就是久负盛名了。那么,最近更是流传着乐山大佛闭眼流泪的事情,这是真的吗?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乐山大佛介绍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地处中国四川省的乐山市,岷江、青衣江河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因为地势险恶,早些年间时有发生沉船事故,为镇江水减杀水势,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海通禅师普渡众生,招集人力、物力修凿而成。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有意思的是,自从大佛修建完毕后,该地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沉船事故。乐山人民都认为是大佛护着这一方水土,于是这里还有个不成文规定,盖楼都不能超过佛像(71米),因为“矮佛三分,也就近佛三分”。可见乐山人民对大佛的敬意。乐山大佛闭眼是真的吗?乐山大佛曾经有4次闭眼流泪,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非常灵验的,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来祈福。就是因为这些,加上著名的乐山大佛在我国也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我国的重点保护文物。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景区,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这座大佛雄伟壮观,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这个佛像曾经出现过4次闭眼流泪,这也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佛像这四次闭眼的时间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还有2000年,而且每次闭眼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事件发生,所以很多人觉得这座佛像是非常灵验的,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拜佛祈福,而且也有一些修行者在这里隐居。但是仍然有些人不太相信佛像显灵的说法,觉得这只是一种现象而已。乐山大佛究竟是什么佛因为历代战乱资料被毁,名称一直没有确定,成了一个谜团,直到后来发掘出一块石碑,才真相大白。乐山大佛的正式名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故乐山大佛是弥勒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唐,唐代兴盛的是弥勒佛,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但传统弥勒佛,造型左手覆膝,右手曲肘前举,示无畏印,而为何乐山大佛双手扶膝呢?考古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说,“扶膝”也是佛教中的一种结印,叫做“降魔印”。“降魔印”是象征佛陀成道时降服魔王的手势,是把右手心盖住盘腿的右膝,将手指直垂向下,做触地状,所以又叫“触地印”。所以,双手扶膝的造型,也可以起到众生为了降服洪水的美好愿望。二是说,为了利于排水。乐山大佛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排水的问题,例如佛头背后,胸前服饰等。双手扶膝,正襟危坐双脚自然触地,有利于排水,不至于囤积大量雨水。这与开凿佛像降服洪水的初衷是一致的。乐山大佛闭眼流泪原因专家最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和环境逐渐污染有关,乐山大佛出现闭眼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的酸雨对佛像进行了腐蚀,导致佛像的表皮出现了脱落现象。而特别巧的是,正是大佛眼睛部分的涂料脱落了,所以给人们看来好像是闭上了眼睛。专家的这种解释出来以后,很多人都是非常认同的,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多,所以才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不管大家是不是相信专家给出的解释,但是乐山大佛体现除了宗教含义之外i,还体现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中国的悠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