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设计史?
1.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不仅要完善工程对象中确定性变量的数学描述和数学建模,而且更要研究非确定性变量,包括随机变量、随机过程、模糊变量(人的智能、经验、创造力、语言及政治、经济、人文等社会科学因素)等的数学描述和数学建模。
2.设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健全、研究、发展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及自动编程、自学习、自适应等高级商品化软件的研制,如研究设计知识、数据、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智能CAD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模型和应用软件等。
3.动态多变量优化和工程不确定模型优化(模糊优化)、不可微模型优化及多目标优化等优化方法与程序的研究,并进一步发展到广义工程大系统的优化设计的研究。
4.网络化并行设计及协同设计技术、方法及软件的研究。
5.虚拟设计和仿真虚拟试验及快速成形技术的深入研究,是一种以计算机仿真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技术、并行工程、人机工程、材料、成形工艺、光电传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研究。
6.大力普及、推广与发展CAD技术的应用研究,其重点是研制开发功能强的商品化软件。
7.面向集成制造和分布式经营管理的设计方法、人员组织及规划的研究。据参考文献[11]介绍,企业的成功中只有20%来自技术方面,不低于80%依赖于如何 组织和设计生产过程。这也是美国、日本大公司成功的一条经营之道。如,近年来出现的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灵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准时生产(Just-in-Time)、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等生产管理中的设计技术,应依据国情和市场的动态变化研究将这些技术贯彻到生产过程中。
8.微型机电系统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如智能计算、纳米技术、微型机器人系统及微型机械系统的设计计算。
9.面向生态环境的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绿色产品的设计、清洁化生产过程的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等。
10.注重基础性设计理论及共性设计技术的深层次研究。基础性设计技术,如动态设计、疲劳设计、防断裂设计、减摩和耐磨设计、防腐蚀性设计及运动学、动力学、传动技术、弹塑性理论等,是许多现代设计技术的知识源泉和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美国的基础研究是当今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基础技术 研究成果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元知识和领域知识,这是美国推出一代又一代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支柱。美国把制造业和产品向国外推销时,供给的是企业的产品制造部分,而其研究开发的知识源则牢牢控制在国内。例如,人们熟知的美国格利森公司对准双曲线齿轮的设计制造技术是一个看不见的“黑箱”(根据工况,算出机 床调整参数,从而加工出齿轮),尽管人们渐渐掌握了格利森加工机床的内部构造,但格利森公司对“黑箱”采取了非公开政策,因而至今他们对准双曲线齿轮的设 计制造技术仍然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设计中的共性技术与方法,如数学描述、建模、仿真和优化及试验方法等,也是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它涉及到CAD、可靠 性设计、安全性设计、模糊设计、绿色设计、反求工程、图像处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组织、传递及使用共享。
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内容简介
所谓现代设计理论,其实包括范围很广阔,主要包括了现代建筑史论、工业产品设计史论、平面设计史论、时装设计史论、广告设计史论等等。而在每一个范畴中,又有派生的理论分支,比如在建筑理论中,又有室内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等的理论分科,体系宠大。设计理论界因此也基本是按照这些部门类分开进行研究的,史论的阐述也基本是分开来进行的。
王受之的人物简介
王受之先生,设计理论家。曾于80年代初,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在美国最高设计学府--位于洛杉矶大都会区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任教授,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兼任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院长。他还在美国奥迪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加州美术学院、南加州建筑学院和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教授设计类课程。设计理论家。曾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王受之的生平经历
1946年出生于广州,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88年开始在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Pasadena)担任设计理论教学,93年升任为全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多次担任国际规格艺术大展的评委工作,任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著作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设计专业教科书中主要参考书,相关著作被汇编成《设计史论丛书》。90年代介入地产领域,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中国地产及建筑的发展带来新活的国际理念,并为中国近10家地产公司提供顾问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