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出自《论语》,完整说法是:《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子曰:学到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实践它,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人不理解你却不和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该句的引申含义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有朋自远方来真正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句。乐者,乐与人同也,是乐不孤也。这一点与“说”不同,悦是自己体验,不是和人在一起的共鸣快乐。乐,也是礼乐之乐,是乐器之乐,音乐乐器就是共鸣。孟子所谓独乐不如与众也。人能不失其诚,则其心必能层层打开;若不然则心必不能打开,不能成悦。心若不开,必黯然自守,不喜与众人相接。朋来之说,更无从谈起!而远来之人,并不是我原来的朋友去了远方,而从远处回来。其实说的是远方之陌生人来此,与我相识相交,亦可为友,而非为敌。所谓远者,不近也。不近则风俗殊而言语异,如此而能为友,岂非不亦乐乎?不亦乐乎者,不离于快乐也。若远来之陌生人,是侵略者,是敌人,岂能有乐。纵观近代史,乃至东西文明史事,读来此句,尤为感叹。而华夏文明之包涵容众之心,敬而相安之道,民胞物与之情,皆由此也。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