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的解剖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是较大的运动根,自脑桥小脑角区,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一是较小的混合根,称中间神经,自运动根的外侧出脑,两根进入内耳门合成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先水平走行,后垂直下行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在面神经管内有膨大的膝神经节。面神经穿经面神经管及最后穿出腮腺时都发出许多分支。面神经管内的分支:① 鼓索:传导味觉冲动及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② 岩大神经,也称岩浅大神经,含副交感分泌纤维,支配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分泌;③ 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颅外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① 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②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③ 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⑤ 颈支:支配颈阔肌。 面神经的全长可分为9段:1.运动神经核上段 运动神经核上段(supranuclear segment)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2.运动神经核段 运动神经核段(nuclear segment)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3.小脑脑桥角段 小脑脑桥角段(cerebellopontine segment)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神经抵达内耳门。此段虽不长,但可被迫扩展到5cm而不发生面瘫。4.内耳道段 内耳道段(internal auditory canal segment)面神经由内耳门进入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底。5.迷路段 迷路段(labyrinthine segment)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入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genicu1ate ganglion)。此段最短,长2.25mm~3mm。6.鼓室段 鼓室段(tympanic segment)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达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此处骨管最薄,易遭病变侵蚀或手术损伤。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7. 锥段 锥段(pyramid segment)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传统上常将锥段划入鼓段。8. 乳突段 乳突段(mastoid segment)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2cm。 颞骨内面神经全长约为30mm;其中自膝神经节到锥隆起长约11mm,自锥隆起到茎乳孔长约16mm。9.颞骨外段 颞骨外段(extratemporal segment)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耳后神经、二腹肌支、茎突舌骨肌支等小分支。面神经的终末支在茎突的外侧向外、前走行进入腮腺。主干在腮腺内分为上支与下支,二者弧形绕过腮腺岬部后又分为5支;各分支间的纤维相互吻合,最后分布于面部表情肌群。
面神经的结构面神经的结构是什么
面神经的结构是:面(独体结构)神(左右结构)经(左右结构)。面神经的结构是:面(独体结构)神(左右结构)经(左右结构)。注音是:ㄇ一ㄢ_ㄕㄣ_ㄐ一ㄥ。拼音是:miànshénjīng。面神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面神经miànshénjīng。(1)第七对脑神经,分布在面部的两侧,主管面部肌肉、泪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味觉等。二、引证解释⒈第七对脑神经,分布在面部的两侧,主管面部肌肉的动作、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三、网络解释面神经面神经:面神经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运动纤维起自位于桥脑尾端腹外侧的面神经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等。味觉纤维起自膝状神经节,支配舌前2/3的味觉。少数感觉纤维传递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肤、泪腺、唾液腺和口腔的一部分粘膜的一般感觉。副交感纤维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关于面神经的成语面面相窥面面相看面面俱到面面相觑面面俱圆面红面绿面面圆到正正经经面红面_关于面神经的词语神头鬼面神经过敏神经错乱关于面神经的造句1、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面神经损伤。2、目的寻找和探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更为有效的透刺方法。3、目的:观察物理疗法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4、对良性肿瘤采用保留面神经腮腺肿块全切。5、凡是在外伤后发生面神经麻痹者应高度警惕有否颜面型破伤风的可能,以免贻误病情。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面神经的详细信息
面部神经痛是什么引起的?
症状起因1、发作性(1)神经源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迷走神经痛。(2)血管源性:丛集性头痛,睫状神经痛,翼管神经痛,颈动脉外周综合征,Reader三叉旁综合征,颈动脉瘤。2、急性或亚急性(1)疼痛性眼肌麻痹①神经源性: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②血管性:巨细胞性动脉炎、托洛萨-亨特综合征、脑膜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海绵窦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③肿瘤:鼻咽癌、前额底肿瘤、眶内肿瘤和假瘤(包括绿色瘤、淋巴瘤)、垂体瘤卒中。④感染和肉芽肿:眶内感染(结核、曲霉菌、梅毒、其他细菌)、Wegener肉芽肿、其他肉样瘤病、系统性红斑狼疮。(2)颈动脉炎、动静脉畸形、栓塞、高血压、TIA。(3)颈动脉痛。(4)原因不明。3、慢性(1)外伤后。(2)疱疹感染后神经痛、带状疱疹性耳炎、眶上神经痛性带状疱疹性眼炎。(3)中毒性:铅、酒精等中毒。(4)颞颌关节病和Costen综合征。4、反射性(1)口腔、眼、鼻窦、耳、咽部、腮腺等疾病。包括感染性和系统性疾病(如流感、伤寒、疟疾、梅毒等)。(2)颅内疾病、脑水肿、外伤、感染、新生物(如垂体瘤、脑膜癌病)。(3)冰淇淋头痛。(4)胸廓出口综合症。(5)心肌梗死。5、肌源性包括肌炎、纤维性肌痛、新生物等。6、精神性包括非典型面痛、舌烧灼综合征和口腔烧灼综合征、转换性反应、抑郁等位症。7、中枢神经系统面麻性疼痛、丘脑梗死、脑干肿瘤、脑干脱髓鞘性病、小脑后下动脉梗塞。常见疾病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迷走神经痛、丛集性头痛、颈动脉瘤、鼻咽癌、系统性红斑狼疮、颈动脉炎、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水肿、心肌梗死、肌炎、纤维性肌痛、非典型面痛、丘脑梗死、脑干肿瘤等。
面部神经痛
面部神经痛:多见于青年人,疼痛超出三叉神经范围,可延及耳后,头顶,枕颈,甚至肩部等.疼痛持续性,可达数小时,与动作无关,不怕触摸,可为双侧性疼痛,夜间可较重.指导意见:祛风止痛.可采用加味吴茱萸汤(党参,川芎各25g,吴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干姜,薄荷,防风各12g,丹参,香附各20g,赤芍15g,钩藤30g,细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全蝎3g. 对于肝火上炎型,采用滋阴潜阳,降火熄风.可采用全蝎5g,蜈蚣2条,僵蚕,地龙,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术各15g,制川乌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细辛4g,钩藤20g,石决明30g(先煎).也可采用白僵蚕,蔓荆子,炒没药,龙胆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黄各15g,石决明(先煎)30g,全蝎6g,甘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