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破产原因

时间:2024-09-30 09:03:15编辑:揭秘君

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危机原因1、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2、蹒跚战略转型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扩展资料柯达启示1、靠不住的“品牌”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TOP赞助商”。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2、百年老店更需“创新”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均难以赢得未来,而傲慢和忽视消费体验更将令其难以持久。

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危机原因1、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2、蹒跚战略转型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_扩展资料柯达启示1、靠不住的“品牌”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TOP赞助商”。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2、百年老店更需“创新”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均难以赢得未来,而傲慢和忽视消费体验更将令其难以持久。


上一篇:梦里花落知多少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