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生平

时间:2024-09-28 12:33:57编辑:揭秘君

聂耳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聂耳,原名守信,号子义,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云南昆明市一个中医家庭。聂耳4岁时,父亲就去世。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她非常聪明,凭着跟丈夫行医积累的经验,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勉强养家糊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酷爱滇剧和花灯,一支简陋的竹笛也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1917年,聂耳入小学念书,十分刻苦用功。他10岁就学会了拉二胡、小提琴,弹三弦和月琴,开始显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读书期间,聂耳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而且是骨干和组织者。他们不仅在学校演出,还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演出活动。1924年,13岁的聂耳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里无力负担他的学费而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还曾写过一篇《我之人生观》,谈到自己将来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地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这在同龄人中间是个很了不起的抱负。16岁那年,聂耳终于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来报考黄埔军校不成,又被军队遣散,无奈之中才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尚武的精神、爱国的热忱,始终根植于聂耳心中。1928年,聂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利用这年的暑假,和“玉溪青年改进会”的会员专程回到家乡,举办游艺晚会,演出了《高矮人对话》、《卖花姑娘》、《孔雀东南飞》、《雨夜》、《送别》、《佳雀》等一批新剧和器乐协奏等节目。1930年7月,聂耳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搜捕,离开昆明到上海,不久加入“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第二年4月,聂耳考入明月剧社当小提琴师,并开始作曲。由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歌舞团中,因他的听觉特别灵敏,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他听了很高兴,索性改聂守信为“聂耳”。1933年,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到遇难的两年多时间里,聂耳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中国现代乐坛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迹:此间创作了《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开路先锋》、《卖报歌》、《毕业歌》、《新的女性》等鼓舞人心的群众歌曲和《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等优美隽永的抒情歌曲。再加上他写的其他歌曲和他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金蛇狂舞》等6首器乐曲,共有41部作品。在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令人叹服。而影响最大的当属《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聂耳吸收《国际歌》、《马赛曲》的音调特点,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作,还精心安排原来长短参差的散文式歌词,一气呵成,使歌声显得非常豪壮明快和坚决有力。1935年春,中共江苏省委和左翼文化总同盟先后被破坏,田汉、丁玲、阳翰笙等左翼文艺家也相继被捕。4月后,又传来了聂耳被列入“黑名单”的消息。党组织为了保护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土,考虑到他渴望出国深造的愿望,批准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转赴欧洲、苏联学习。于是他借口到日本去找做“牛皮生意”的三哥为名,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上海赴日。在日本的初期,聂耳除了补习日语外,终日忙于参观、考察活动。他曾以自己在日本的观感为国内电影音乐刊物《艺声》写了《日本影坛一角》、《法国影坛》、《苏联影坛》等报导。但是,仅仅在3个月之后,于1935年7月17日下午,他与友人去藤泽市的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被无情的海浪卷走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聂耳的生平事迹

1、参加革命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及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1928年11月底,出于投入实际斗争的革命愿望,他瞒着家庭报名参加滇系军阀范石生所招收的“学生军”,秘密离开昆明,中经越南、香港等地,到达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谓新兵训练。当年底,离开新兵队,任特务连的上士文书。1929年3月,随军官赴广州,4月8日被该部队遣散,流落广州。4月中旬,以聂紫艺的名字,考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音乐班,但入学后发现与其志愿不合,即离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乡。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师范,插入原班继续学习。仍然作为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等活动。与张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组织九九音乐社。当年10月,开始参加该校的戏剧研究会所举办的一系列中文话剧的演出活动。与其在云南的初恋女友袁春晖结识。在昆明发生大爆炸后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注意。在毕业(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险,在其家庭的帮助下于7月10日随云南一商人匆匆逃离昆明,绕道海防、香港、到达上海。1930年7月18日,到达上海,在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开始没有工资,于8月下旬,才给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经朋友介绍参加由上海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发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19日,云丰申庄倒闭。聂耳随即失业,开始四处寻找职业。4月,聂耳报考“明月歌剧社”,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2、创作生涯1932年4月,由田汉介绍加入左翼剧联及其剧评小组。8月,聂耳来到北平,参加当地左翼剧联和音乐家联盟的活动与演出,并于次月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仅参加了文化公共课的笔答初试,未能通过。以后他又报考过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选科,因为“没有拉好”未被录取。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3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聂耳于1934年底,聂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现聂耳旧居为民居。同年底,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为影片《新女性》作曲并配乐。1935年初,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了上海,拟途经日本赴欧洲和苏联考察、学习。扩展资料:聂耳故事:《卖报歌》的背后1922年6月的一天,苏州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一个女婴,她就是后来的“小毛头”。“小毛头”7岁时,父亲病故,不久,她跟随母亲和姐姐逃难来到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日军飞机轰炸闸北,全家又逃到了租界内,住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当时在上海滩的马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卖报、卖报”的叫卖声。为了谋生,“小毛头“的姐夫想方设法凑了点儿钞票做本钱,批发来了一些报纸,让母亲和姐姐在吕班路的霞飞路口摆了歌卖报摊。不到十岁的“小毛头”每天也跟着卖报。那个年代的上海,像“小毛头”这样的孩子不计其数,她们奔走在上海滩的各个角落,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地站在路边,叫卖着手中的报纸。这时,一辆电车靠站了,乘客们纷纷从电车上涌了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一个陌生的叔叔忽然走来,帮她拾起报纸,还扶她起来,并将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当时,聂耳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几个同事路过这里,看到了这凄惨的一幕。此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叫卖。“小毛头”亲热地叫聂耳“聂叔叔”,聂耳亲热地叫她“小毛头”。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和叫卖声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请田汉的夫人安娥为其写了歌词,他自己作曲,一首活泼明快、朗朗上口的的《卖报歌》诞生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聂耳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他,严谨治学的学者;他,无私无畏勇敢斗争的革命家;他矢志不渝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他,言行一致的大写的人。他,闻一多先生,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资料拓展:
1、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2、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与闻一多先生相关的事迹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

1、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结缘
据田建国的《做人、做事、做学问》记载(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成立后第一次招生,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你为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两题任选一个。山东诸城籍考生、26岁的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短小精悍,但富有哲理。
青岛大学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对臧克家的文章十分赏识,从中看到了臧克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文学潜质,于是便判给他98分的高分,为第一名,将数学考试考了“0”分的臧克家录取入青岛大学。要知道闻一多平素批阅试卷极严,在他手下的学生得5分、10分者不少,得个60分已很不容易了。
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文系,因为记忆力差,他想转入国文系。当他走进闻一多的办公室时,看到不少想转到国文系的学生全部被拒绝了,心中不禁有些胆怯,没想到闻一多一听到他的名字便高兴地说:“你来国文系吧。”
千里马有幸遇伯乐,从此以后,臧克家就成了闻一多教授的一名高徒,后来成为著名诗人。
2、闻一多先生“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
1946年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不坚信自己的战友会这样快地死去。他流着热泪,不停地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
这时的昆明气氛异常紧张,有消息说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避一避。但是闻一多却大义凛然地说:“决不能向敌人示弱,如果说李先生一死,我们的工作就停顿了,将何以对死者,何以对人民!”
1946年7月15日上午,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出于安全思考,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就在李公朴夫人泣不成声地报告先生被害经过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闻一多见状拍案而起,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讲演》。闻一多在讲演中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他说:“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但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他誓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他向在场的人强调:“此刻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那天下午五时许,在回到西仓坡宿舍途中,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上一篇:公司拓展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