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讽刺的是谁?
沐猴而冠讽刺的是项羽。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沐猴而冠讽刺项羽是猴儿戴人帽,外表像人样,却无见识才能,难成大事业。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或指人暴躁轻浮,不能成就大事。【拼音】[ mù hóu ér guàn ]【解释】沐猴(猕猴)戴上帽子扮人。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实际并不像。【近义词】衣冠禽兽、人面兽心【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沐猴而冠的近义词1、衣冠禽兽【拼音】[ yī guān qín shòu ]【解释】穿衣戴帽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一样的人。【近义词】魑魅魍魉、衣冠枭獍、人面兽心【反义词】正人君子2、人面兽心【拼音】[ rén miàn shòu xīn ]【解释】外貌是人,心肠却像野兽一般。形容品行非常卑劣,行为非常凶残。【近义词】狼心狗肺、居心叵测、行同狗彘、人面狗心、人头畜鸣、衣冠禽兽【反义词】正人君子、好生之德
沐猴而冠讽刺的是谁?
沐猴而冠在《史记》中讽刺的是项羽。沐猴而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指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成语寓意项羽虽然能征善战、霸气十足,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刘邦虽出身贫寒,用兵打仗的本领也不及项羽,但后来项羽身边的很多能人志士都跳槽到了刘邦门下。项羽流失大量人才,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那种能倾听来自四面八方声音,且能斟酌损益,采纳良言的人。那种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如同“沐猴而冠”,最终成不了大气候。
“沐猴而冠”在《史记》中讽刺的是哪个人
《史记·卷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