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

时间:2024-09-27 03:51:55编辑:揭秘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篇二:钓鱼的启示   1、我能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简单复述故事。   3、我能体会小詹姆斯钓到鱼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   我是聪明小诸葛,自学课文见识多:   1.给文章标上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读得又好又快。   2.用“——”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解决,标上拼音后多读几遍。   3.想想课文围绕着“鱼”讲了几件事?   我有好同桌,快乐来合作:   1、和同桌互读课后生字,口头组词并说说你有哪些发现(形近字、字易错、近义词、反义词„„)   2、和同桌交流成功自学中的第3小题的答案。   3、和同桌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众人拾柴火焰高   1、读下列词语及重点词语的意思,再选择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船坞(wù) 鲈鱼(lú) 蠕虫(rú) 映照 鱼竿(gān) 欣赏 鱼鳃(sāi) 赞许 筋疲力尽 遛(liù) 压抑 抗议 余地 扭动 悲哀 建筑 湖心小岛 道德 教诲(huì) 实施 诱惑   逆行 清晰 据为己有 骄傲 子孙后代 火柴 注:船坞:船坞是用于修造船舶的水工建筑物。   压抑:指心理上感到束缚、抑制、沉重、烦闷的消极心态。   筋疲力尽:精神疲惫,力气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教诲: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逆行:向相反方向走,文中指不遵守交通规则。   2、小组分段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詹姆斯钓鱼的过程,体会他“紧张和激动”的心情,并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一下围绕着“鱼”,作者介绍了哪几件事?假如你就是小詹姆斯,现在用最生动的方式复述一下这件事。   学有所用我最强   二、成功展示:   学以致用很重要,进入用学测一测。   三、成功检测:   1.基础题:看拼音写词语。   chuán wù lú yú rǔ chïng yìng zhào jīn pí lì jìn   ( ) ( )( )( )( ) xīn shǎng yú sāi zàn xǔ liù gǒu jiàn zhù   ( ) ( ) ( ) ( ) ( ) jiào huì shí shī yîu huî jù wéi jĭ yǒu huǒ chái   ( ) ( ) ( ) ( )( )   2.综合题: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湖面 ( )的涟漪 ( )的月光 ( )的目光 ( )的夜晚 ( )的大鲈鱼 ( )地欣赏 ( )地操纵 ( )的抖动   3.拓展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容:A脸上的神情和气色; B相貌;C容纳、包含;D宽容、原谅; E允许; ①这种情理难容的事你也做得出来?( ) ②这个礼堂能容两千人。 ( )   ③他的容颜依旧镇定,犹如生时模样。( )   ④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知道已没有了商量的余地。( ) ⑤妈妈笑容满面地接过奖状。( )。   篇三: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教案三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漪   易错形:距(拒)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我”做出了件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3.讨论:*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教师点拨: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8.开展全班讨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按事情发展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   3、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学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学课文。这个问题学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人的“鱼”   1、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2、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语言: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②引读。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人的“鱼”   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有道德的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故事没什么困难,但要真正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沮、践、戒、钩、翼、鳃”等生字   2.能通过课题了解文章内容,能初步了解“启示”结构   3.能明白课文“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4.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重点:   明白课文获得“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教学难点:   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初探“启示”含义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出示幻灯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启示)   3.什么叫启示呢?(出示幻灯片)(出示幻灯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2.引出课题:《钓鱼的启示》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的是——《钓鱼的启示》,请大家一起看到这个字,它读“钓”(出示幻灯片),和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很相识“钩”(出示幻灯片),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请在草稿纸上写钓鱼,鱼钩,写对了的请举手。   (2)读课题:很好!请同学们抬起头,看到课题,让我们把钓字还到课题中读一读,请字正腔圆的读,请干脆利落的读   二、初读课文,初探启示结构   1.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到课文,轻声细读课文,注意做到两点。(幻灯片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看看你们会不会读。(幻灯片)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òng)着。(很流利,谁来第二句?)   (2)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lú)鱼,看着鱼鳃(sāi)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动着。   (了不起,三个生字全读对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还有第三句)   (3)当年那个沮(jǔ)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这个词读?什么时候我们会沮丧呢?你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意思。第四句特别长,谁敢来读一读呢?)   (4)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jué)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jiè)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jiàn)起来却很难。   (太厉害了,这么长的句子,你竟然读得准确无误。父亲告诫我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   3.如果我把生字提出来,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生字合理的填进去呢?(出示)   鲈鱼大,诱饵鲜,熟练操纵拖上岸;(填得好)   鳃翕动,月皎洁,心情沮丧难抉择;(填得对)   是非易,实践难,父亲告诫记心间。(填得准)   4.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浓缩)   6.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一句,告诉我们他们在干什么?(板书:钓鱼)第二句,告诉我们他们决定干什么?(板书:放鱼)第三句,告诉我们什么?能不能用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呢?很好,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启示)(出示幻灯片)   7.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词,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启示”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呢?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路非常清晰。   三、细读课文,感悟“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1.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当时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鱼大吗?你们来读一读?不够大?再来,有点大?再来,这么大?不仅大,而且?(漂亮)哪里写到了?(生汇报)   2.钓这条鱼容易吗?(不容易)花了多久的时间?(晚霞辉映到晚上十点)钓到这样的鱼时,父亲高兴吗?我高兴吗?你高兴吗?(其实我也跟着高兴)可是,父亲却要我干什么?(放鱼)连续叫三个人   3.父亲怎么说的?(出示)   父亲: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4.我是怎么争辩的?让我们找找“我”说的话   “我”:爸爸,为什么?(我怎样的问?)急切   读出我的急切,再急一点。   “我”: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怎样的说)大声   请读出我的大声,又急又大,又急又大又快哭。   5.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一读“我”的话。   6.他们在干什么?(放与不放的问题,也就是舍与不舍的问题)板书:画“舍”,)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鱼放了?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5.也就是说,捕鱼的时间还没有到。为什么捕鱼还要规定时间呢?我这里有一个资料。禁渔期。   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为青鱼(鲱)禁渔期。(看看谁的数学好)   (半年多的时间啊!)   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禁渔期。   (多久,整整两个月。)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这又有多久呢?一个半月)   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不就差短短两个小时吗,我不放又会怎样?   6.在父亲眼里如果不放回去意味着什么呢?   诚实、信用、道德。   7.可我当时为什么不肯放呢?   鱼大,鱼美,鱼钓起来难,关键是放了鱼别人也看不到。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学生读句子)所以我把乞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父亲,但有用吗?为什么?   8.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9.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这位名人是怎么说的?(出示幻灯片,无人看到而舍才是道德)父亲是怎么解释道德的呢?(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看来,钓鱼事小,放鱼事大,舍弃事小,得到是大,这叫以小见大!(板书)   10.放与不放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难不难?(难)艰难的选择叫什么呢?(抉择)我的抉择是什么?(放鱼)(道德)谁来读一读我放鱼的句子。   11.在我的人生中,仅仅这一次(放鱼吗?)文中怎么说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2.相似诱惑人的“鱼”,对一个三十四年过后,也就是一个中年人来说可能是什么?   可能是带来方便的、带来好处的、带来利益的。   面对这些,我都选择了?(“舍弃”)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出示)   13.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鱼”呢?)   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过红灯。能不能?为什么?你很善于思考,他告诉我们(过马路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捡到钱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不占位己有?他告诉我们捡钱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没人发觉的情况下抄作业。他告诉我们能不能?为什么?(做作业事情小,但诚信大。)   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乱扔垃圾。你有没有扔过,你的做法是文明的。(他告诉我们扔垃圾事情小但文明大。)   ……   四、联单元课文,拓“以小见大”手法   1.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告诉我们的都是大道理。这也是“以小见大”(指板书),我很高兴,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出示幻灯片)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你们知道这段话哪里有吗?(单元导读)你很会观察,也很善于读书。看单元导读能给我们指明学习方向。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从钓鱼和放鱼这件生活小事中明白做人的大道理,这就叫“以小见大”,这是写好启示的方法。(指板书)   2.这一单元的课文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出示《落花生》片段)   作者从父亲与我们谈花生的好处,从而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启示,这种写法也叫?(以小见大)   你们有没有发现,启示都是从什么事情中得到的?(平凡小事)   3.以“小”悟“大”写启示。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平凡小事,我这也搜集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看看你们能不能悟出大道理。(出示)   我去海滩游泳,大浪向我冲来时,我吓得赶忙往岸上退缩,可反而呛到海水,但如果我站直身子,鼓足勇气,勇敢地迎着浪涛向上跳,浪涛就在我的身下过去了。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五、课后设疑,思考“小”字写法   同学们很聪明,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舍大取小,以小见大!如何抓住“小”字来写呢?把“小”字写具体,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小见   以钓鱼大   放鱼   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设身处地的阅读文章,会更多地涉及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为阅读文本作好了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⑴ 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⑵ 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自学、做批注和小组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⑴ 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   (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⑵ 指名学生读课文。   ⑶ 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⑷ 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一人称的阅读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产生深切的体会。评价促读使学生的理解与读书浑然一体,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⑴ 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⑵ 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   反方:不必放鱼。   ⑶ 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⑷ 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总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钓鱼的启示解读及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钓鱼的启示解读及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钓鱼的启示解读   读《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题目,便可猜读出文章大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讲述钓鱼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感悟,讲述获得的启示。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文。   一篇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最吸引读者眼球、吊起读者胃口的莫过于情节上的“突转”。《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便是介于“钓鱼”与“放鱼”中那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也正是父亲让孩子必须放掉那条鲈鱼的唯一理由。由此,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必须把鱼放回湖中;人物心情发生了突转──由“得意”转为“急切”“难过”“乞求”“不舍”。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便是父亲说的那两句话,父亲没有用“必须”而用“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安慰孩子。这两处语言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把鲈鱼放掉;同一种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严格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无条件地遵守规则,还包含了他对孩子无尽的理解与期待。父亲仅说的两句话,便成了全篇中最精彩的描写。   文中的孩子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地放掉鲈鱼,细细咀嚼文字,便会发现至少有四条理由──从未见过、来之不易、无人知道、只差两小时。   难道说真的“无人知道”吗?文章中三次描写“月光”,多么美的月夜!月光下抛竿、月光下垂钓、月光下欣赏鲈鱼、月光下放回鲈鱼。环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作者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一举一动被美丽的月光紧紧地注视了,这三次对月光的描写,也呼应了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月光”所表现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孩子如此不情愿地放掉到手的鲈鱼,所以父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十四年前的那天晚上,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在体会着父亲的话语;三十四年来,孩子常常体会着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每当孩子再次遇到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他对童年钓鱼的经历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会看到这样的学段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依据文本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懂父亲曾告诫孩子的话及孩子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极强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情节易于其走进文本。他们能够独立读懂文本内容,从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心情,但体会这则故事背后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所至,是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父亲告诫孩子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前一分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问题”,后一分句又说“实践起来很难”,只有让学生在第一分句前添上三个字“说起来”,这样学生再读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当然,也不会再引发前后分句间的自相矛盾了。   这仅是初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还要深入引领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与“非”,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道“是”就是对的,“非”就是“错”的。但教师要再次引领学生浏览全文,联系前文所讲的“钓鱼的过程”,说说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是在全篇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提高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说出“把鲈鱼放掉是对的”“把鲈鱼留下是错的”,显然,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但是,他们在表达上是有欠缺的,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再一次引导学生表达出“当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钓上来的要放掉,就是对的”,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表达。   继而再联系前文,体会从哪看出来“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加深学生对这一句的深刻体悟。这样一来,就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   “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与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这是学生独立阅读所不能的,需要教师的阅读引领与点拨;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在第三学段中,要引领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中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谋篇的方法,而不是写句的方法,更不是造段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谋篇的方法上可谓有三:一是钓鱼与放鱼间,在情节上发生了“突转”,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造成了事件的波折性,给人事情急转直下的感觉;二是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环境描写有三次,前两次可谓烘托人物心情,而第三次增加了鲈鱼对我的诱惑力,也是对父亲是否依然坚持原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是对凸显文本的主题起到了有力的背景支持,其烘托作用可谓大也;三是事与理之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对于叙事说理文来说,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语文教学是一门舍得的艺术,三种写法选择哪一种作为教学内容?这要依据教材特点,哪一种写法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就选择哪一种。这样一比较,教师应确定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感悟事与理之间,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第十自然段。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段一共四句话,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是第一层,讲的是“人”;第二句是第二层,讲的是“事”;第三层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是“理”。   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将每一层设定一种颜色。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通过颜色的变化,很自然地了解了段落层次。再通过问题引领,进一步指导学生细读:在这三层中,哪些是讲三十四年前的内容?哪些是讲钓鱼以后的内容?这时,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每一层中,都是先写三十四年前的,再写钓鱼以后的。然后,按照人、事、理的顺序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若干篇谋篇的方法,学生笔下的作文一定会新颖别致,恐怕难见“起因、经过、结尾”这样三段式的作文了。   课至尾声,教师可告诉学生:三十四年过去了,文中的“我”长大了,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还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有两句话,他会印刻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此刻,齐声朗读父亲告诫我的话和我若干年后体悟出的那句话。这两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诱发感悟,探求表达之秘妙,做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上一篇:中国最长的河流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