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温庭筠

时间:2024-09-23 23:57:30编辑:揭秘君

《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i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译文    玉炉散发著香烟,红色的蜡烛滴著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著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一叶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 简析    秋夜寒冷漫长,对于心有牵挂的思妇来说最为难挨。一片寂静使室外空阶的雨声、叶声显得异常清晰,一阵接一阵,一声连一声,仿佛是在有意折磨她敏感而脆弱的心。上片写室内,香烛偏照,容貌不整,夜长衾寒,已见孤寂冷清;更何况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阶滴到明的声声入耳,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整夜难眠!其意境之萧瑟凄凉,对后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深有影响。 赏析    此词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主要具备了以下两点,一情真意切,二顺口美听。    所谓情真意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感情饱满深沉,能够打动人心;另一方面是写实感、不矫情。当然,所谓实感不一定是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生发的感情,类似的遭遇、强烈的共鸣都可以产生真情实感,何况作者对其所写「闺音」并不陌生。据记载,温庭筠不仅与一些青楼歌妓有交往,还与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过从甚密,彼此赠唱答和。在与这些女子的交往中,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自然有所了解和同情。所以他笔下的所谓青楼恋词;并无狎玩的俗态。    此词的第二个特点是易唱好听。温庭筠精通音律,只称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具体到这首词,虽然其唱腔早已失传,无法复原,但从词律上考察,仍不失为律精韵胜的佳作。自然此词的生命力并不单纯表现在音韵声律方面,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着笔角度的变化,自然而准确地刻划出这一思妇的特有心态。上片所写那缭绕的轻烟,正是主人公思绪的外经,而流泪的「红蜡」恰恰是思妇自身的象征。「眉翠」三句写的是主体自身的实感,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感受,加深了此词的抒情厚度。    如果说词的上片写的是直感和视觉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由实而虚转到了听觉方面。这种虚实的过渡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人物肖像的观感转换到对其内心世界的观照上。那「一声声」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树上,也仿佛打在思妇的心上。「不道离情正苦」是全词唯一的纯抒情的语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达离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从思妇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无情秋雨的一种埋怨。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地衬托出思妇的一往情深,从词的结构上说,至此已完成了眼见「实」,到耳听之「虚」的转化,虚实的结合已臻完美,换言之就是情景交融、上下片浑然一体。但如果全词就这样结束在苦诉「离情」上,则可能给人以显露之感,这与向来以绵密隐约著称的温庭筠的词风不合。我国诗论中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比喻,温庭筠用「空阶滴到明」这样绝妙的景语来翻足这位思妇难以排遣和诉说的「离情」,没有用伤别的字眼儿,却收到了比单纯抒发离情更鲜明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想像余地,这就是此词的魅力之所在。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原文及翻译赏析

更漏子·玉炉香原文: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玉炉香翻译及注释 翻译 玉炉散发著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著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著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 1更漏子:词牌名。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2画堂:华丽的内室。 3鬓(bin)云:鬓发如云。 4衾(qīn):被子。 5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6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更漏子·玉炉香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著、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 *** 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 *** 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诗词作品: 更漏子·玉炉香 诗词作者:【 唐代 】 温庭筠 诗词归类: 【女子】、【孤独】、【相思】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出处:温庭筠〔唐代〕《更漏子·玉炉香》原文: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译文: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扩展资料:赏析:“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原文_翻译及赏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唐代·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女子 , 孤独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炉散发著炉香菸,红色的蜡烛滴著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著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著、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 *** 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 *** 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温庭筠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问别来、解相思否。 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相思只在梦魂中。今宵月,偏照小楼东。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 杨枝飘泊,桃根娇小,独自个思量。


上一篇:男生额头高头发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