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

时间:2024-09-23 22:39:55编辑:揭秘君

《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郑玉巧)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P5J2I4vzqTrLJK1_3TOHw 密码:mwiz 书名: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作者:郑玉巧豆瓣评分:8.2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09页数:425内容简介:《郑玉巧育儿经》将丰富的临床案例穿插在育儿理论和经验的陈述之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极大增强了本书指导育儿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来自近200个家庭的真实育儿照片与本书论述部分在内容上相咬合,并通过图片说明的方式,把每一张婴儿照片所显示出来的发育情况或养育方式问题,解说出来,并针对中国南北方气候特点不同,分别论述育儿方式的合理调整,从而解决了育儿过程中对环境等因素的忽略。本书将全新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育儿经!作者简介:郑育巧,女。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承德医学院医疗系,曾供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医院和北京五洲女子医院,从事新生儿科、儿科临床诊疗近二十年,并先后从事妇产科合并内科疾病诊疗和女性疾病与健康管理。2006年初创办丽家-郑育巧科学育儿研究所。熟练掌握新生儿科、儿科、妇产科合并内科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注意养育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习惯对妇幼健康的影响。在临床工作第一线,为数以万计的孩子们诊治疾病,深受孩子及其父母们的信任和喜爱。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一篇获得第21届世界儿科大会论文宣读权。曾任中华误诊学杂志特约编辑,为多家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撰稿或出任健康专家和医学顾问。发表健康科普文章300余篇。回复杂志网络医学咨询30000多条。

《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郑玉巧)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2QK156L9PwFGSAgzyrWbQ提取码:BPGC 书名: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作者: 郑玉巧副标题: 幼儿卷出版年: 2007-8页数: 667内容简介:《幼儿卷》是《郑玉巧育儿经》的收山之作,内容与《胎儿卷》、《婴儿卷》有机衔接,是1-3岁宝宝的养育全书。 全卷共16章,根据幼儿生理特点,独创崭新的分类体系,1-2岁(早期幼儿阶段)逐月写,2-3岁(晚期幼儿阶段)逐季写。该卷通过详细而精辟的论述,指导年轻的父母帮助幼儿度过这些必经的成长事件:独立行...作者简介:郑玉巧,女,副主任医师。196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承德医学院医疗系,曾供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医院和北京五洲女子医院,从事新生儿科、儿科临床诊疗近二十年,并先后从事妇产科合并内科疾病诊疗和女性疾病与健康管理。2006年初创办丽家-郑玉巧科学育儿研究所。熟练掌握新生儿科、儿科、妇产科合并内科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注意养育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习惯对妇幼健康的影响。在临床工作第一线,为数以万计的孩子们诊治疾病,深受孩子及其父母们的信任爱戴。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一篇获得第21届世界儿科大会论文宣读权,曾任中华误诊学杂志特约编辑,为多家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撰稿或出任健康专家和医学顾问,发表健康科普文章三百余篇。回复杂志网络医学问题咨询三万多条。

您好!你能给我发一份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txt版的吗?非常感谢您!!

郑玉巧育儿经》是由我国著名育儿专家郑玉巧大夫历经3年完成的一部育儿力著。




宝宝补充维生素AD,目的是预防缺钙,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个途径: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AD。这三个途径应该是相互补充,如果日照不足,就多补AD,显然随着天气转凉,宝宝日照时间缩短,此途径获取的维生素D减少,AD的补充量就需要增加了。


通常情况下是:夏季可以不补,春秋补充维生素D:200U/天,冬季补充D:300U/天。


年龄小不意味着需求小


食物是获取维生素AD的途径之一,婴儿以乳类为主,不能从其他食物中获取维生素AD,加之宝宝小,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短,而宝宝对维生素AD的需求并不少,所以,婴儿不是少补。


新生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D:400U/天,42天后300U/天,4个月后200U/天。


如果喝强化D配方奶,通过计算确定补充的剂量


我的阅读史

我是妥妥的70后,生于75年吉林省吉林市九台镇,那时妈妈还是下乡知青,在当地当代课教师。后来知青返城,我们就来到了吉林市,相继又有了妹妹,弟弟,我们姐弟三人虚岁相隔2岁。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无论是穿衣吃饭,买米买面都要有票儿,我们一家五口人,只有父亲有城市户口,发放这种粮票、油票、布票、豆腐票的只有父亲一人,我们姐弟三人都跟着妈妈的户口在乡下,属于农村户口没有粮票等。

七十年代的五口之家已经算大家庭了,因为79年开始就实行计划生育了,多亏弟弟是正月里的出生,这样就躲过了超生挨罚的厄运,否则我们的童年真不知怎样度过。

小时候我们家真的很穷,因为没有各种票,所以吃粮穿衣都成问题,前院的独生子女张姨家总是接济我们,把他们用不了的票送给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我记事起,我们就有《小朋友》儿童画报,还有许多的小人书,等我稍大一些上学了,父亲还给我们订《小学生作文》《故事大王》《儿童文学》。那时生活条件虽然苦,但父母很乐观,在我的印象中家里的所有活儿没有能难倒父亲的。他会挖菜窖,砌炕儿,安装土暖气,养猪,养兔子,修车,修各种家用电器,做木匠活。妈妈每天给做家务时最喜欢听广播,她最喜欢听广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蒋大为,殷秀梅,李谷一,董文华,我还喜欢和妈妈一起听每天下午的录音剪辑,许多的文学名著都是那时听的《李尔王》《奥赛罗》《高山上的花环》。那时我们姐弟三人最喜欢听的就是16:00的中央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孙敬修爷爷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再后来有了电视,我们都喜欢看鞠萍姐姐主持的《七巧板》节目。我们那时的动画片是每晚6:30准时开始当时的《一休哥儿》《花仙子》《堂吉诃德》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

小学阶段老师好像没给我们推荐什么课外书,那时候的所谓课外书就是关于写作文的。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刚上三年级写作文时,自己趴在炕沿上把好几本作为书打开,这个文章里抄一句那个文章里摘一句,东拼西凑的编写《小兔子》作文的情景。那时我们上学分上下午班,中午我们经常会到学校工友师傅的房间去听评书,什么单田芳、田连元、刘都是我喜欢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如果是下午休息,在家写完作业就是听广播。

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外地的大学生,她不但给我们讲书本的知识,还给我们讲她读课外书的故事,鼓励我们看课外书,同时把自己的书借给我们。但有一次我向她借《羊脂球》时,她却拒绝了我。这次拒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同时也激发了我不断前进。

因为母亲是老师,很小的时候每天放学最开心的事就是到母亲的班级里指挥着他她的学生值日,拿着大教鞭的样子实在是威风,所以小时候我就梦想当一名教师。中考时,我义无反顾的报考了师范学校,终于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了一步。

来到师范学校,学习更努力了。那时我们吉林师范学校在省内很有名气,经常代表师范类学校迎接各种检查。我们这届师范生的各种技能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三笔字、简笔画、脚踏琴、拼音扫读、演讲都在比赛中得到了锻炼。那时除了练功,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学校的阅览室。每天晚饭后,急忙赶到阅览室占位置,喜欢读《读者》《青年博览》《知音》等杂志。那时在学校也看了许多琼瑶的书,但没到疯狂迷恋的地步。喜欢三毛,看了她的很多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沙漠》,那一年听到她自杀的消息,自己难受了好多天。但关于世界名著却很少读,读不进去也记不住那些长长的名字。。

1994年,19岁的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工作岗位自己订了许多有关教育方面的杂志《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是我最喜欢的,三面的文章都会细致阅读,尤其是教学案例还会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实际的操作。每年假期还会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上海教育》《教师博览》《教学研究》《江苏教育》《福建教育》《吉林教育》等杂志进行阅读,《中国教育报》也是我喜欢看的报纸。通过阅读这些教育杂志,我认识了斯霞,李吉林,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大家。斯霞老师的关于“聪明”一词的教学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喜欢贾校长的国旗下的讲话,喜欢魏书生老师的关于班级管理的智慧,他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让我受益匪浅。

中间看了台湾作家刘墉的许多作品他的《萤窗小语》对我影响很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记录,有所观察,有所感悟。后来陆续购买了他的《心灵的指南》《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我不是教你诈》《肯定自己》。毕淑敏的作品也很喜欢陆续读了《北极光的微笑》《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星光下的灵魂》《你要好好爱自己》。

2001年在家休产假期间看了窦桂梅的《为生命奠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他的关于“让知识活起来”,图画、阅读、大自然在孩子教育生活中的作业让我很受启示。我也在接下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引导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关注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让绘画、诗歌、阅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育人三部曲》我也只看了第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真正的学校”,我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正的学校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应该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真正的学校应该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在一起。而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密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如果说这个期间是理论的学习。当2008年遇见新教育时,就是实践的操作了。

2008年接触新教育,追随马玲老师一起做“毛虫与蝴蝶”晨诵课程,并在教育论坛上建立了班级的主题帖。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也学着每一周给家长们写一封信,交流孩子们在学校课程上的收获,我们每天的晨诵,午读,还赠送给孩子们生日诗。

记得那时候每天都用照相机给孩子们拍照,并通过读卡器把照片倒到电脑里,在上传到QQ空间和论坛上。后来我就在班级内发现优秀的小助手,让他们帮助我完成照片保存,上传等工作。我从简单机械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也培养了孩子的技能。我就把省下的时间用到每一周的家长一封信的撰写和孩子们读诗,配画,读书上了。

这一年和四年级的学生一起阅读了《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草房子》《小王子》《狼王梦》等很多童书,但因为恐惧却没在班级上过一节像样的读书讨论课。

因为年轻,因为太过关注结果,因为太急于求成,中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一年后我也选择了离开了这个班级。(后来我发现原来的网站进不去了,所有的记录都找不到了。我在网上注册的网名叫——巍巍—小,如果你们有办法帮我找到那真是太好了。)

不在教育论坛班级贴上发表内容,但我依旧坚持在教师博客上写点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期间在当当网上购买了大量的绘本,因为自己是网络小白,还是求同事帮忙购买。那时候在网络上购买书籍还要用银行卡口令呢。《爱心树》《小恩的秘密花园》《大卫,不可以》《彩虹色的花》《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老鼠牙医——地嗖头》《猜猜我有多爱你》《阿文的小毯子》《大脚丫跳芭蕾》《爷爷一定有办法》《奥利威》《妈妈心,妈妈树》《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时绘本阅读刚刚走进我们中国大陆,我们对绘本还没有太多的认识,薄薄的几页简单的绘画就要销售到三四十块钱许多人还不能接受,但借助新教育我的儿子享受到了优质的图书,我也特别喜欢看里边的导读。这些故事里儿子最喜欢看《大卫,不可以》也许他自己像极了大卫吧。现在儿子已经高三了,前段日子还把这本书拿出来看了看。

期间看了看云老师的《破茧而出的四年级》,因为当时我也教四年级,借鉴了它上面的很多做法。还在教育论坛上打印出看云与玫瑰的对话,羡慕他们渊博的知识,羡慕他们对教育的挚爱,羡慕他们因为教育结下了深厚友谊。

又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了解了李老师自工作以来对孩子全心的爱,和他一步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期间还阅读了关于于永正,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教学方面的专著,喜欢他们那种扎实、朴实的教学。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对孩子们的引导和鼓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学着平心静气的接受孩子们的不完美,学会静等孩子们的智慧交流。

这期间我们学校为我们每一位老师购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幸福的方法》《理想国》但因为没有阅读共同体,没有平时的交流和研讨,这几本书除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过了,其他两本书一直束之高阁。

2018年遇见互联网教育,凭借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块屏幕,我们在千里之外的祖国东北就可以链接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各科课程。就这样一路学习,一路成长,到了2019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勇气读书会,就这样开始了系统的深层次阅读。2019在互加勇气读书会上跟随着老师们完成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教学勇气》《点击苏霍姆林斯基》《变量》《正面管教》《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阅读。

这一年我还申请了亲近母语种子教师计划活动,通过一个学习的实践,有幸成为第四期种子教师,就这样跟随着亲近母语大部队进行了课程化的系统阅读。为了参加七月份在南京的种子教师培训,我们完成了先期的童书阅读和《日有所诵》阅读,并提交了相应的作业。完成阅读《驯鹿六季》《驯鹿之国》《绿野仙踪》《柳林风声》,跟随着群里的老师们系统阅读了有关童书阅读的专业理论书籍《说来听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幸福的种子》《如何给孩子读绘本》《和孩子们一起日有所诵》《和孩子聊书吧》《我的图画书论》《从整本书精读到群文阅读》《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儿童文学概论》。通过系统的阅读,我对于绘画书有了一定的深刻的认识,并尝试着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解这个故事。去年讲得最得意的两个故事就是《母鸡罗斯去散步》《蚯蚓的日记》。

现在不知道怎么了,认真阅读的书籍,即使认真记录了还是忘记,好学在头脑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更别说引用期中的精彩语段。不知道大家用没用我的这个困惑。

十年前因为自己的胆怯、自卑、恐惧,我与新教育网师失之交臂,这么多年一直在关注,在找寻,终于因为沪江,因为互加大课表,因为彩虹花晨读时朝莉,因为在各个空间分享的许小兰,因为亲近母语,因为纷飞老师,一路吸引,一路遇见,2020年错过了十年新教育网师培训的我终于找到最初的你,最真的梦。

一定认真学习,系统提升,完美蜕变。


我的阅读史

          英民中学    曹瑞玲

        提到阅读史,感觉有好多要说,下面从上学前、小学、初中、师范、上班后五个阶段来谈我的阅读史。

                  上学前阶段

        为什么要把上学前的阶段也算入阅读史呢?因为我感觉那时尽管识字不多。但也算做开始“阅读”了。小时候,那时的孩子们不像现在,家长看的紧,基本都在家长视线范围内,或是交给谁照看,特别是像现在可以上幼儿园,那时基本是“散养”式的,几乎无人管,最多到吃饭时,家长在胡同口喊几声:某某某,吃饭了。没有回应也基本不去街里找,特放心。饿了自然就回家了。因为如此自由,就可以和一群孩子疯玩,村里有位老人,耳朵背的很,但讲故事特好,记忆力也惊人,他可以连续讲故事,犹如连续集,当时看到那位老人在街里休息,就围一圈让他讲故事,当时听的很是着迷,现在已经忘记讲的什么了,只记得当时等不及听下集的故事。妈妈要教学,爸爸要给病人看病,我大多跟着奶奶,就缠着奶奶,让她讲故事。大姨是数学老师,但她讲故事最好,喜欢和姐姐一起,但看到大姨就让她讲故事,那时的故事不是现在小孩子听的童话,很多是关于鬼神的故事,听着既害怕,又想听。在上学前,听了很多故事,为以后爱看书奠定了基础,也对阅读产生了好奇。

            小学阶段

    那时候的“小画册”(也就是所说的小人书)特别盛行,基本家家有,因为上学,听故事的时间少了,开始迷上了画册, 因为爸爸一有时间就教我数数和识字,在上小学一年级时,一年级的字与课文基本已经全部认识,看小画册时,根据上面画动作和认识的几个字猜测意思,慢慢识字多了,除了看图画,总是认真看下面的字。除了自己买,还“收集”,到哥哥姐姐家看到她们看过的,就拿到家,看过放在一个纸箱里,和村里的小伙伴换看,拿学校和同学换看,有的是单独一本,有的分上下册,看那么多,大多名字如今已经记不清,大概记几个,比如《陈真》、《西游记》、《太平天国》、《聪明的一休》、《血疑》等,那时没有电视机,在村里看电影,只要有电影是必须看的,被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喜欢看武侠小说,去谁家玩,见到武侠小说就借走看,记不清楚书名了,现在记得有写老包的,好像有本书是《三侠五义》,还看过关于赵匡胤的,乾隆帝的,还有是江湖侠士的,还有白毛女,还有喜欢的神话故事类的书等,但这些书是不可以明目张胆的看的,爸爸对我学习要求相比当时的同龄人较严格,不让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特别是武侠小说类的,其实现在学校的规定,也是不让学生看武侠的、言情的等书,其实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武侠小说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与想象力。中午放学回家,就把房间门在里面用门栓拴着,防止妈妈突然过来发现。晚上写过作业,关上灯,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小说,生怕爸妈发现给没收了。现在想想,视力不好,也许就和这个多少有点关系。因为爱看小说,还在村人们面前卖弄过一次,大人们在讨论关于乾隆帝时候的时,我当时正好看过关于乾隆帝的那本书,就参与大人们的话题,我一说,大人们都惊呆了,也许没想到十来岁的小丫头怎么懂这么多,爸爸也在,夸爸爸的女儿懂得真多,爸爸说我,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但也看出爸爸为我有点小高兴。也许是爱看书原因吧,从小时候就那么细致,“察言观色”了。

      那时候我家在村里属于条件偏好的,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作文书,可成了宝贝了,有时间就看,不知道看了几遍,感觉作文书真好。偶尔发现谁有作文书,就用自己的这两本作文书和他们换看。

        当时我住的房子是瓦房,睡觉的那间房子上面有一个“蓬”,不知上面放的什么,很是好奇,最终,为了满足好奇心,从大立柜上爬上去了,一看,好像发现了另一个世界,把我高兴坏了,原来上面放着几大框还有口袋装的书,有妈妈教育类的书,爸爸的医学书,怎么也没想到,我每天睡的房子里面,竟然有这么多宝贝。从发现后,一有时间,就爬上去看,其实对当时上小学的我来说,按说是深奥的,但依然看,也没有感觉到有多难理解,偶尔也可以翻出来一些刊物类的书,里面会有故事类的。直到看医学书时,每看到一个病例的介绍,总对照着自己,记得最深的一件事是,介绍说如果脸色发暗,手心发暗,就是得了重病,不好治愈。于是就对照着镜子看自己的脸,伸开手看自己的掌心,越看越感觉自己得重病了,还想着如果得重病了,不能让家人知道,她们会伤心的,直到奶奶、爸爸发现我的异样,问我怎么回事,我支支吾吾的说了原因。爸爸没说什么,当放学爬上去看书时,一本医学类的书都没有了,让我难过了几天,也没发现爸爸把书到底放哪里了。小学阶段历经“挫折”的阅读历程对书充满了渴望与憧憬,周围的书籍满足不了“悦读之心”。

                初中阶段

      初中时因种种原因,去姑姑家那里上学,姑家没有闺女,三个儿子,我在那里成了“娇女”,除了姑姑宠外,多了三个哥哥,很是喜欢。在读书方面特别受二哥影响,二哥知识面广,爱好看书,在他的房间自然有不少书,更令我喜欢的是他房间有个书柜,尽管不大,却装满了书。有不少的报刊杂志,一放学我就钻哥哥房间去看书,他在其他地方上班,一般周末才回来,自然变成了我的“书房”,当时最爱看的杂志有《读者》、《青年文摘》等,有的已经不记得名字了。还有很多小说、名人传记、散文、诗歌等类的书,从那时起,喜欢上了散文和诗歌,感觉怎么可以有如此美的书,这在之前是没有见到过的,看着看着就不自觉诵读出声音。二哥也引导我看,他上班借阅的书,看过一般不先还,挑选适合我看的带回家,我看过他再还回去。还记得有本《历史名人传记》,我反复看了几遍,被里面的人物所感染,其实初中阶段的孩子很需要一些榜样,在心中作为典范去学习。

      除了看书,哥哥让我写日记,每看到我日记本快用完,就再送我一本。无形中令我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从那时起,一直到刚上班的那几年,基本没有间断,整理日记本,满满的一大箱,成为我的珍宝,也是我每天的生活记录史,可惜后来,没有来得及找地方放,弟媳妇整理家,不知道怎么处理了,一直到现在成了我一个大遗憾。因为喜欢看书写日记原因吧,语文课成了我的强项,基本是前几名吧,特别是作文,一般老师课堂范读都有我的,在中专预选考试,听校长说,我的作文全乡第一。现在还记得是关于“路”的主题,我结合了人生之路,也许在当时的作文属于新颖别致吧,得了最高分。

              师范阶段

      上师范是在我们的县城, 这个阶段是我最苦闷时期,但也是阅读量最大阶段。学校有阅览室和图书室,只要拿着学生证都可以在阅览室借阅,但有时间限制,总感觉借阅时间很短,正看在兴头上,就让还书。如果为阅览室义务工作,还允许借走两本看,为可以多看,积极报名做阅览室义工,帮阅览室阿姨打扫阅览室,拖地,整理书籍等。阅览室地方大,整个下来感觉确实很累,但拿着可以带到教室去看的书,感觉很值得。慢慢的当时借阅室的书种类和数量有限,基本看的差不多了,因大多刊物多,已经不能满足所期望。又发现学校有老师开个租书房,学生可以去租,一天两毛,说是租书店,其实是在一位美术老师的客厅,有个书架,上面摆着几排书。武侠和言情类的多,但对这两类我不感兴趣,发现在书架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放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书,我借阅看,尼采、叔本华等,这是之前没有听说过的名字,被书中对世界和人性的分析所折服,这些人思想深邃,观点独特,周围没有人和我谈起过这样的观点,后来知道这是哲学类的书,基本把那基本独特的书看完了。因为喜欢借阅这些书,引起了那位美术老师的关注,去借书时,会偶尔和我交谈,最后师范毕业前,那位美术老师还送我一副毛笔字,听说这位老师很受学生敬重,绘画、书法皆为精通,对他的学生也很好。那时的县城也有租书店,只是离师范学校有点远,只能在周末时去,没有车,要步行很久才可以到,也就陆陆续续的借阅。节俭爸妈给的生活费,到书店去买书,当时生活条件有限,买书的学生很少,我属于奢侈的一位,买散文诗歌类的书较多,因看的多了,除了坚持写日记,还开始涂鸦诗歌散文,投过稿,《星星》刊物给我来过信,记不清什么内容了,但当时不知道怕什么,也没按照信的内容去做。不喜欢当时师范内的那份说不清的自由散漫,很痛苦,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就埋头看书、练字,基本不关注学校其他书,特别是学生会等有关组织的事,同学说我书呆子,提起学校之事说我是“井底之蛙”。也许傻乎乎的吧,其实现在也依然傻乎乎的,愚笨之人吧。所以当时为自己起的笔名为“愚人、曹愚”,算是自知之明。

            上班后阶段

      上班后,看的书依然没有主题,喜欢什么书就看什么,比如《行者无疆》、《季羡林散文》、《菜根谭》、《细节决定成败》、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周国平的《从容的底气》、杨绛的《我们仨》等等,再后来这几年,看了教育类书籍,比如《我这样做老师》、《陶行知教育名篇》、《卡尔.威特的教育》、《新教育》、《幸福比优秀重要》、《教学勇气》、李子勋的《心灵飞舞》等等,在教育教学方面多了份思考,《遇见未知的自己》、《追风筝的人》、摩西奶奶著的《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等,思考自己的人生。看的书不少,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类等,但缺乏主题阅读,基本停留在阅读舒适区,很少深度阅读,当时看的心血来潮,但过后就忘记了。工作后,断断续续写着日记,但只是随意写,很少记录教育叙事、或是教学实录,工作心得之类的,停留在狭隘的自我情绪中,缺乏延展性、更缺乏深度的思考。近两年,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会,有会长引领我们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每次我都认真聆听,该分享时,不照本宣科,把自己的观点分享出来,因为感觉这也是对其他聆听者的尊重,也是对读书会交流活动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读书会爱读书的多,优秀者就多,比如我们的会长王辉霞、李娜,还有调走的肖卫霞老师,和她们在一起,无形中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王辉霞会长,每次听她分享,总有耳目一新之感。感觉到了与优秀同事的差距,需要沉下去深入的读书。近几年尽管也看了不少书,如何更深的阅读,如何能够更好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真正的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很欠缺,有时候因为困惑而痛苦,需要有人引领,指点迷津。

        前段在朋友圈无意看到了新网师招新学员,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所需要的引领者吗?立刻决定申请,在优秀者的引领下,真正的去阅读,深入的读书,和一群热爱阅读的人,形成共同体,共建幸福的阅读人生,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期望加入新网师,共读共写共成长,一起走向远方!


上一篇:diyici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