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怎样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1、心理治疗寻求帮助。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病发作就是没有治疗心因,因只有去除心因才能达到根治,所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方案,心理医生不仅接受到正确的培训与学习,而且他们的耐心开导也会使我们的精神分裂症得以很好的治疗。2、服用药物。虽然服用药物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控制是个很好的辅助,在心理开导的过程中,药物的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根治精神分裂的过程中,两手抓是最有效率的,对我们有效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个很好的帮助。3、坚持体育锻炼。很多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大多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巨大的压力压迫着自己,造成心理的不健康,所以坚持体育锻炼的话能够更好地开阔我们的心胸,人生更积极更向上。扩展资料:精神分裂症的常用的药物:1、氯丙嗪。这个药适合于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状态的各种急性精神分裂症,服用是因为镇静作用较强,所以应该控制用量并缓慢递增。2、奋乃静。只要适合于年老或者情况较差的患者,但是镇静作用没有氯丙嗪好,但副作用比它小,服用此药可见低位性低血压。3、谷维素。吃药的副作用最小,它主要是用于周期性精神病以及各种神经官能的辅助治疗,而且镇静作用效果也比较好,失眠多梦的人可以服用此药来缓解。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精神分裂症怎么治疗? 精神分裂症应吃什么药?
怎么治愈精神分裂症?
概述一种在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和行为的紊乱或异常无法自愈,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恢复自知力者可使用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什么? 病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本病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本病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患本病风险越大。神经发育因素母亲孕期感染、精神应激,母亲在妊娠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毒素,以及妊娠并发症等因素,会导致胎儿在胚胎期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神经病理改变,继而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边缘系统和颞叶结构的缩小,半球不对称。这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脑结构发育异常。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中枢多巴胺功能活动亢进所致。5-羟色胺假说认为,5-羟色胺功能过度是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谷氨酸假说认为,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病因之一。精神分裂症可能还与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如神经肽、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氧化应激、第二信使(细胞内信号分子)等的改变和/或这些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心理因素目前尚未发现能决定是否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可以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但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的病程和结局。常见的相关心理因素有个体易感性及某些人格障碍(偏执型、边缘型、分裂型等),这些因素对疾病有促发作用。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不是精神分裂症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但对其发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有遗传与神经发育等生物易感因素的个体更易发病。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应激等负性生活事件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时间里,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职业和社会阶层研究表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较高,患病率与阶层或收入高低呈负相关。移民因素有研究报道,部分移民群体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高,这可能是环境变化与个体易感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高危因素尽管尚不清楚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但某些因素似乎会增加发生或引发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其中包括:有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一些妊娠和分娩并发症,例如母亲妊娠期营养不良,接触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毒素或病毒。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服用影响心理过程(如认知或情感功能)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就医就医科室精神心理科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因此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家人或朋友的帮助。若发现亲人或朋友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古怪等情况,请及时帮助其前往医院就诊。急诊科若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等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到急诊科就诊。就医准备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就医提示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是作为判断患者主诉中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症状的重要依据,若患者的家人或朋友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特别提醒:由于本病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且主诉中多包含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妄想或幻觉描述,因此医生问诊时会结合家属所提供的患者个人生活史进行诊断。就医准备清单症状清单是否看到过任何异乎寻常的景象?是否怀疑有人会伤害自己,或有人控制了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得了病,或认为自己表现异常,与以往不同?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病史清单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是否伴有其他疾病?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检查清单血常规检查结果、脑CT检查结果、心理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眼动检查结果、激素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用药清单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硫利达嗪、舒必利、洛沙平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舍曲林、米氮平、多塞平、安非他酮、艾司西酞普兰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实际上是依靠排除法做出的,精神分裂症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颞叶和中脑受到损伤会引起大脑功能异常,从而使患者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既往的精神症状可能是未被诊断出来的脑肿瘤所致。需要首先排除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这些疾病通常有以下共同特点,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躯体疾病与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病情消长常与原发疾病相平行。精神病性症状多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幻觉常以幻视为主。体格检查可有某些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常可找到相关证据。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及治疗药物的使用可导致精神症状的出现,对于患者服药史的严格采集可找到相关证据。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样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及妄想性障碍,可以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类似的症状,需要鉴别诊断。分裂样精神障碍主要特点是病程不足1个月。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在没有前驱期症状的情况下突然起病,在2周内达到疾病的顶峰状态,通常在数天内完全缓解,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应激因素。分裂情感性障碍的特点,是在一次疾病发作过程中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障碍(躁狂或抑郁)均很明显,且差不多同时出现或消退。妄想性障碍的特点是妄想结构严密系统,妄想内容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一般不伴有幻觉。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内容常离奇、荒谬,常人不能理解,且常伴有幻觉及精神或人格衰退。心境障碍严重的抑郁或躁狂发作患者,也会表现出与心境相协调的妄想或幻觉,但这些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症状有所改善时就会较快消失,不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焦虑与强迫障碍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在疾病早期,常出现焦虑、抑郁和强迫等症状。焦虑与强迫障碍患者多数有较好的自知力,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处境,求治心切,情感反应强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虽可有自知力,但通常不迫切求治,情感反应亦不强烈。儿童、青少年患者需要一定时间的随访观察,才可确诊精神分裂症。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价值。人格障碍某些人格障碍,如分裂型、分裂样、边缘型及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表现出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特点。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者,也可能表现出性格特征的改变。鉴别两者需从童年时期开始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人格障碍通常表现为一个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一般无明显、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无确切的发病点。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转折,情感和行为有明显异常,且具有某些特征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幻觉等。心理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不适用自评量表。医生会使用一些他评量表来帮助诊断及评定疗效。最常用的两种量表为:简明精神病性量表(BPRS)BPRS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变化敏感,可以用于合作或不合作的患者,适用于疗效评定。许多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观察和国际协作研究都应用BPRS作为评定工具。BPRS原有16个症状项目,后增补为18项(增加了工作能力和自知力两项)。BPRS主要用于近一周的精神症状评定,医生根据患者的口述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等级分为7级:0为未测;1为无症状或可疑;2为很轻或为轻度;3为中度;4为偏重;5为重度;6为极重度。阳性和阴性症状群量表(PANSS)PANSS可以提供阴性和阳性症状的信息,具有独特的临床评估价值。其包括3个分量表:7项阳性症状群量表,7项阴性症状群量表,16项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PANSS的独特之处是其有临床检查和评估的严格操作标准和评分指导,对每一项目均给出定义,并按7级评分,从1分(无症状)到7分(极严重)。此量表对治疗中的症状变化反应敏感,且其详细的项目设置能够对不同症状群进行评估和区分,所以该量表也广泛应用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治疗治疗目的和原则治疗目的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治疗原则提倡全病程治疗、分疗程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全病程治疗不论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心理辅导、社会干预等措施应该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分疗程治疗急性治疗期(一般4~12周):主要目的是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疾病所致的继发性伤害。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协助患者恢复病前社会功能。维持治疗期(时间不定):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化治疗药物疗效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让患者和/或其家庭成员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防止患者过早停药。安全监测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很难推荐适用于全部患者的一线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个体对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会存在差异。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均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亚型和其他相关精神障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常用药物及疗效指主要作用于中枢多巴胺D₂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常用药物包括: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甲硫哒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三氟拉嗪等。硫杂蒽类:包括氟噻吨及其长效剂、氟哌噻吨及其长效剂、氯普噻吨等。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苯甲酰胺类:包括舒必利等。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升高、震颤、烦躁不安、不能闭口、吞咽困难等一系列异常)、泌乳素升高、抗胆碱作用(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等)、直立性低血压、嗜睡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常用药物及疗效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受体的阻断作用,在精神病学领域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对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常用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减少。可有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工作,以免造成身体伤害。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病性症状引起的不良后果,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地预防复发和提高社会功能。主要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近20年的历史,对于那些经药物治疗后仍残留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尤其适用。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大致步骤如下: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形成治疗联盟;对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发展应对策略。应用“应激易感模式”(指精神障碍的发生主要受到个体易感性因素与应激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及其症状。帮助患者应对幻听和妄想等症状,减轻其带来的应激与困扰。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与对自我的负性评价。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降低复发危险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的认知行为治疗有时间限定,通常患者需要接受每次15~45分钟,每周1次或每两周1次,共15~20小时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家庭治疗在我国,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关系与家庭支持的好坏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复发和转归的重要因素。家庭治疗的重点在改变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上,治疗的过程是去发现与个体心理障碍发生、发展有关的家庭内部因素。有效的家庭治疗至少需要6个月,长期的家庭治疗(大于9个月)可显示出持久(2年或更长)的疗效。社会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应用学习理论来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或重获社会技能。特别适用于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研究发现,社会技能训练对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接受训练1年后,社会技能训练组中54%的患者未复发,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其他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原理: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通过刺激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于颅脑,使颅脑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脑血流、脑代谢、脑电、脑功能等发生变化。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rTMS能影响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和情绪等,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MECT是目前所使用的电抽搐疗法的主要治疗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医生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给予电刺激。患者会短暂丧失意识。MECT可改善患者的情绪,并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其疗效可达86.7%~94%。MECT的适应证包括: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者。明显的自责自罪心理倾向。极度兴奋躁动,有冲动、伤人行为。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特别提醒: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不适用。预后治愈情况精神分裂症无法自愈,其长期结局难以预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及社会环境的改善,使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显示,初次发作后如能得到有效治疗,约4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痊愈、症状彻底缓解或仅残留轻微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特征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将近半数患者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内会有明显的改善。病程的变化在疾病的前5年最大,之后则进入一个相对的平台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于分裂情感性障碍和心境障碍,病程和结局的差异与所选用的诊断标准有关。预后因素共病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共病明显的强迫症状时,预后较差。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合并该病的某些症状时,预后较好。共病物质滥用时,预后差。提示预后良好的因素具有以下因素的患者,预示着其预后可能较好。女性。已婚。初发年龄较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好。职业功能水平高。以阳性症状为主症。症状表现中情感症状成分较多。家庭、社会支持多。家庭内部氛围良好,情感表达适度。治疗及时、系统化。服药依从性水平维持较好。危害性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一般迁延,可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精神残疾。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因为缺乏自主行为判断及控制能力,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于成年早期,其明显的功能损害和慢性化的病程,会造成患者本人及家属在劳动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损失。日常个人护理病情监测按照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观察、监测自己的病情及感觉变化,有不适随时和医生沟通,全力配合医生治疗。生活护理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干净整洁。学习压力调节的方式,培养有益的、温和的兴趣爱好。训练自己日常料理生活的能力,逐步恢复社会功能。睡眠及饮食护理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摄入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忌烟酒,减少茶、咖啡等精神刺激性饮品的摄入。多食用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若出现进食障碍或睡眠障碍,及时到医院就诊。患者家属帮助缺乏自知力的患者监测病情,观察、记录典型症状的发作时间和具体表现。由于缺乏自知力会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因此家属需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给予患者关爱,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支持。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进行一些社交。预防预防疾病发生目前没有确定的方法可以预防精神分裂症,但遗传筛查可帮助发现高风险个体,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家属应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及时察觉异常表现,及时制止或纠正有害的行为习惯(如酒精或药物滥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能够尽可能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概率。预防疾病复发坚持系统、长期治疗,可以有效帮助预防疾病复发或症状恶化。注意日常饮食的科学合理,加强饮食护理,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忌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