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老人总是惧怕死亡,怎样缓解这种焦虑?
回想你的恋爱情人,你的老伴,还有和爱人在一起甜美的往事。这样想的多了,你就会思念她,你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要与她相见的感觉,而她正在那边等着你。想啊想啊想啊,您说惧怕死亡,我不是您,也没有到老年,所以无法体会那种感受,不敢妄评。我想您的话大概是真的,因为坊间流行一种说法: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我不知道几十年后不要考虑死后的事,人死之后躯体坏了,精神也随之消亡,你的灵魂也就没有了,你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人在离死亡很远的时候,对死是无所畏惧的,因为它不会光顾自己。但人到了老年,又是体弱多病的时候,自知那一天一点点的逼近,此时就会谈死色变,甚至对老这个字也会忌惮几分的。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人人都害怕。但是,光怕没有用,要提高自己的修为,最终敢于看破死亡,直面死亡,不惧怕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您老能高寿到多少人仰慕的年龄,说明你从年轻到现在,身体和心态都非常好。现在你突然有这种感觉,可能是身体机能老化的一种本能反应吧,俱怕死亡是所有人的共性,人类永远无法去避免的问题。以现有的医疗条件来说,人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保持你的一个自然寿命,无法去延长你的寿命,当然,在未来,因为生命技术或者人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了,也是无法幸免不死的。所以说,人生死亡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我有一位大爷,今年九十一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还可以。之所以能活这大年纪,我看主要还是心态好,乐观豁达,从不把生死放在眼里,他常说:“这辈子我已经够本了,同龄人都上了天堂
因为亲人的去世我对死亡产生的恐惧,老是想到所有人都会死,感觉好害怕
如果lz现在是小孩子,那还有情可原,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恐惧,每晚总是一人在被窝里哭泣,想我总会死的,死好可怕,可是lz有没有注意我说是在每晚,意思是没事干的时候想,这就代表只要干有意义的事,就不会想入偏偏,因为你的生活是充实的。
我现在才13岁,正是年轻力胜的时期,我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同学们的好伙伴,我已经知足了
就算到以后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我同样开心,因为每一段都有每一段不同的意义。
与其在这里无聊的想死不死的,不如多做点好事,让大家喜欢你,认同你,你就不会这样了。
至于亲人的死,我也感到很悲伤,其实人永久活下去也不难,正如所谓人死了,会有灵魂,那灵魂是永远活在人的心中的总之,还是那句话,活在悲痛的阴影中不如回到现实中,创建美好的明天,
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走出阴影,活在你自己的人生里的!!!
老人恐惧死亡如何缓解
老人恐惧死亡如何缓解 老人恐惧死亡如何缓解?人都会害怕死亡,尤其是老人,对死亡的恐惧更加严重,有时什么都不想吃,也不说话,只是自己呆着,畏惧死亡,让人担忧。不要急,下面讲讲老人恐惧死亡如何缓解。 老人恐惧死亡如何缓解1 案例: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极度畏惧死亡。每天什么事情都不想,只是畏惧死亡。有时候饭也不吃,话也不说。一个人总是在那里呆着。孩子们劝了老人很久也是无动于衷。看着老人这样,孩子们心里比老人更难受,因此前来咨询如何缓解老人畏惧死亡。 咨询师解答: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上来。 既然知道了恐惧死亡的原因,老年人应该怎样克服恐惧死亡的心理呢?首先,就是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其次,死亡之后,感知觉自然就会终止,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不再会延续,更不存在所谓的“死亡世界”,不必为了解“死后是什么样的”而恐惧。最后,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至亲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越是能够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越能减少他们的担心,减轻他们的痛苦。 咨询师提醒,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如果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出现死亡恐惧其实和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是有关系的,所以想要让自己可以更加坦然的面对死亡,将它看作是一个自然规律。那么首先就需要注重自己的心理保健,让自己可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老人恐惧死亡如何缓解2 一、老去后恐惧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人知道死去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就会产生恐惧,而这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手段之一,就像遇到一条蛇我们会产生恐惧那般。 此时我们的肾上腺素会急剧上升,因此可以面对一些突发状况,从而发挥出比平时更大的潜能来保护自己。 2、从社会规律上看,人老后,死亡率逐渐上升,主要是患病几率更大,身体素质也不如年轻人,遇到一点小的事故很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尤其看到身边的一个一个的死去,这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越来越害怕死亡。 二、如何缓解 ( 一)从家庭、子女角度来说 1、亲人特别是子女要多抽时间陪陪老人。 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陪老人出去散步旅游。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许多老年人由于孤独寂寞,反而容易更加畏惧死亡,孤独寂寞会加重老年人对死亡的畏惧感,因此子女要尽量陪伴老人,让他们远离孤独寂寞。 2、多给老人存在感。 让老人明白“我们需要你”,比说一万句“你不要离开”都有用。当他开始倾诉,说教、唠叨,家里成员要尽量配合,让他相信自己的观点是被重视和倾听,自己是受欢迎的,从而体会到更多的'支持和亲密感,让老人在与家人的紧密关系中获得存在的确认。在获得证明自身存在价值中,老人会慢慢从老友离世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并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自己的生活。 3、多给他们创造一些与其他老人交往的时间和机会。 老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念更接近,老人们之间多聊天,多交往,有助于他们减少孤独和寂寞感,从而减少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二)从老人角度来说 人总要面临老去和死亡,除了家庭子女和社会的温暖和关心,老人们自己也应该有所准备和改变。 1、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 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2、活到老学到老。 多看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有助于平复心情。心灵宁静。 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对生和死都有很多的至理名言。比如五帝之一大禹讲过两句名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是说活着是住旅馆,死是回家休息。多看一些,多学习一些儒释道,甚至佛教的一些。知识和学问有助于老人平复心情,正确面对死亡。 3、培养兴趣,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4、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三)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一些老年人一旦患有某种疾病,由于担心死亡,总是对疾病十分畏惧,甚至产生了忌疾讳医的心态更加不利于老年人身体的康复。因此,老年人出现畏惧心理时,子女要及时开导,如果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咨询专家,请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们国家心理咨询行业已经成熟。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老人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或者是临终关怀的专业心理方法比如舞蹈疔法、书法疗法、音乐疗法、意念疗法等来帮助老人。缓解和克服恐惧与焦虑状态。
怎样摆脱死亡焦虑症
一、目前已有解决的方案01 降低死亡焦虑的方式有两种,包括心理调整和追求永生02 心理调整包括信仰和哲学 古希腊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死与我们毫无关系,当人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时,人已经不存在”,路德维希·维根斯坦说:“死亡并非人生中的大事,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经历死亡”, “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是没有终点的”,这些观点让你合理的看待死亡。03 追求永生的方式有逃避死亡、复活、精神和传说四种逃避死亡古代:追求长生药、不老泉、让我们一直活下去的东西;科学:科学治愈死亡,技术有干细胞、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人造器官等;复活万能的神:复活人;科学:复活人,技术有人体冷冻;精神灵魂:灵魂长久存在,死后有新的世界;科学:上传自己的精神到网络上永生,技术有脑机接口等;传说古代:名人英雄、国王等传说一直活在人们心中;科学:上传自己的信息到网上,被后世记住;二、我的方案(时盒计划)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灵魂方面:我不会否定这个也不想否定;传说方面:需要一个更好的专门信息系统;科技方面:目前我能做的只是等待突破;心理调整:需要一个新的方式;人体冷冻:会作为最后一个备用选项,假设人体冷冻中人未来能被复活,那么这个想象空间就很大,整体能被复活,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局部也很有可能到达这个效果。再假设局部如头发、指甲、一滴血液,在未来也能到达这个效果,那么目前人体冷冻各项缺点就能被解决,保存局部如头发、指甲、一滴血液,目前就能适用所有人,并且成本低、消耗能源少、可多份保存,一代一代都用这的话,都是朋友、族人、亲人关系往后传承,那么以后的人是会有动力复活自己的亲人(如自己的父母)并且保护这些装置,很多人相信这个的话,对这个社会是有很大好处的,潜意识中就不是人死如灯灭了,未来你会优先被你的亲人复活,亲人之间会更加相亲相爱,人的善行会增强,进而这个世界会更加友善和平,很多人相信这个的话,对人类的科技是有很大好处的,会更加关注星际移民、人体升级、人体复活等研究,而不是太过度研究智能机器取代人和虚拟空间。本方案采用复活+传说+心理调整三者结合的方式复活:使用时盒保存人的一小部分千年以上,如头发、指甲、一滴血液;传说:需要一个的专门信息系统,通过时盒标识,以家族关系保存你的信息千年以上,未来至少你的后代们记得你;心理调整:需要一个灵魂故事,围绕时盒来描述,该故事主要特点对人类未来信心、对人类科技有信心,对人与人之间感情羁绊有信心,对自己的后代们有信心,借助未来科技由后代复活你;三、我的方案出来后的事01 消失的恐怖感自从有这个时盒计划的想法,这个恐怖的感觉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次;02 未来计划我会开展这个计划,持续运行,一定有办法解决以后的各种问题;如果你认同这个计划,请反馈让我知道,让我知道我没有疯;这个计划对人类的好处是大于负面影响的,我相信这个计划一定可以持续的;03 激进的口号给死亡多一个选择,1500年后我们一起复活;04 作者信息邮箱:zanghm@zanghongmin.top网站:sh-plan.com
如何走出死亡焦虑症
如何走出死亡焦虑症 死亡焦虑症是对死亡的恐惧,那么如何走出死亡焦虑症呢?来看看我的介绍吧! 一、 解决之道 对人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怕“死”,而是对“怕死”的“怕”,或者也可以说,这是种对恐惧的恐惧,对忧虑的忧虑。 目前我能想到的解决之道: 一、 寻找宗教信仰,本土的佛教和道教都可以考虑; 二、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哲学,上文的分析可以作一定的基础; 很多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都指出,人最需要的不是快乐,而是身心的宁静、无痛苦,他们虽然并不教唆人们去死,但都教导人们用更智慧的眼光来看待死亡。死亡本身意味着情绪反映趋于最小化、似乎也是使一切痛苦、焦虑、悲哀得到彻底释放的唯一机会,而“死亡焦虑”倒经常使情绪反应趋于最大,是这种焦虑而非死亡创造了最大的不安全感。 三、 解决自我同一性焦虑,搞清楚“我是谁”,发展出自我概念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知乎有很多关于寻找人生兴趣所在的文章可以看看。还有要记得,生命里虽然有很多无奈,很多时候做着我们不想做的事,但是每一天都能抽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这些事让我们成为了自己。 四、 心理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治疗。 五、原答案、提供的方法: 1.这个问题想得太早,多数人应该中年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所以你需要转移注意力,趁有生之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直到四十岁才开始想。 2.每天晚上故意留下一点事情未完成,然后想这些事情,再计划明天有什么任务。让自己变得忙碌。(有时候,焦虑是抑郁的反面,也是克星,适当运用没太大害处。) 3.自言自语可以减轻这种抑郁。 4.通过回忆往事(不是单纯回忆)分析过去取得的成就,分析自己的性格(你的真实的一面),给自己一个“死而无憾”的理由。 5.告诉自己:有50%的几率,意识永存!(因为没人能证明这个。)或者今后某人能发现这个秘密,并推广。希望在明天! 6.告诉自己,未来科学越来越发达,人类最终征服死亡。我一个月前看了报纸的报道,大概是预测未来50年科技趋势的文章,其中就提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50年,人类将发明人造大脑技术,人类将与死亡说再见,除非你自己想死。(但问题还是不少的,比如大家都被精神控制) 7.鉴于上述一点,你需要对自己说: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及时行乐! 8.到了晚年这些都实现不了的话,去信教,让灵魂得到安抚。 9.针对严重的症状,药物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10.逆向思维,体验这种恐惧,因为身体有适应性。 11.最近突然想起森田正马的理论,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是一种神经性的焦虑,可以用森田疗法试试。 二、 死亡恐惧是什么 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文化现象,死亡作为一个黑洞般吞噬着的能指处于所有能指的极限尽头。 我第一次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脑海中想到的是在宇宙漆黑背景下的地球,一个缓慢旋转的地球。这星球上曾经活过无数的人,而他们全部都死了,而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些人,也终将全部死去。我只是这星球上短暂而逝的星火,比起地球的寿命乃至宇宙的寿命,我的生命长度就是白驹过隙。尤其是想到我的死是一件永久的事,死了就永远永远死了,什么都没了,而且还是永远,这永远甚至比地球和宇宙的寿命还长,这就让我恐惧。这种恐惧的感觉萦绕在心头,我知道没有办法避免死亡,这种恐惧让我绝望让我哭泣。虽然一旦到白天,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殆尽,但是我知道,今后的某个夜晚,它还会在我心里复苏,再次折磨着我。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一旦体验过,就会在某个夜晚复发,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未对死亡产生过恐惧。 “一旦人理解了‘自己要死’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一种可怕便袭上心头:死亡如一个黑洞般吞噬着一切——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的价值……死亡不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或者勉强说是一种没有自己的不断吞噬、一种丧失了任何属性的虚无。” 概括来看死亡恐惧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性:首先它是一种恐惧的情绪体验,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恐惧症发作,这也是为什么第四部分会推荐心理治疗的解决方法。 2、现实性:死亡恐惧所恐惧的是一个事实——人作为个体终将灭亡。基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析,我大胆的推测这种现实性的恐惧来自于“自我”与环境的冲突——类似于现实性焦虑,在第二部分死亡恐惧的来源里面会再详谈。 3、复发性:死亡恐惧一旦出现过,就可能再次出现。基于对后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人生的特定时期,这种恐惧的重复出现是有其意义的。 4、个体性:这种死亡恐惧的主体必然是“我”,无论最开始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最终恐惧的是“我”会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亡,虽然想象亲人的离去也会产生类似的恐惧感。 5、特定时间:死亡恐惧似乎只在夜晚临睡前发生,在白天的正常生活中很少出现。对于这一特点我觉得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在这里要给死亡恐惧下一个定义:死亡恐惧是一种在夜晚临睡前产生、由于知觉到“我”作为个体终将灭亡而体验到的深深恐惧感,这种感觉一旦产生便会重复出现。 三、 死亡恐惧的来源 人活着时其实与死亡毫不相关,而如果人已经死了,则任何相关的担心既不存在,又是多余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在明确了死亡恐惧是什么了之后,我们必然会好奇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种恐惧感?如伊壁鸠鲁所说,生的人没有死,死的人不会怕,因此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似乎是多余的。这种多余就好比一个还在上小学的、连中考高考都没参加过的孩子,在担忧自己以后是否会找的到对象。就算在白天会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对死亡的担忧是不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夜晚还是会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因此我们需要分析这种恐惧的本质,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们知道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对死亡的恐惧,而我们只是少数能体会到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的人,最开始它又是如何在我们心里萌芽的呢?也就是说关于它的来源,我们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a这种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b为什么是我? A这种恐惧是如何产生的 在这里我要把死亡与哲学上说的存在建立一个联系。死亡意味着消失,意味着我作为一个存在的消失,也就是不存在。从个体的角度说,死亡也即“我”不存在了。 下面给出人类社会关于死亡的两个公理。 公理一:人会死(换句话说——我终将不存在)。 公理二:死亡只可延迟,不可避免。 由公理一和公理二推导出定理一:通常情况下个体会害怕死亡(排除一心求死的或有坚定宗教信仰的人),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延长寿命。 因此人怕死是正常现象,不怕死才不正常。而一个人害怕死亡的程度高低,根本在于他对存在问题的唤醒水平。低唤醒水平就是指这个人每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高唤醒水平就是指经常追寻与反思人生价值,对其存在的意义非常关注。唤醒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是夜晚临睡前容易产生死亡恐惧,而不是白天。因为白天我们的大脑都在思考眼前存在的问题(比如作业还有多少、晚饭吃什么),而夜晚都放下这些短暂的'东西之后,我们思考的是更加长久的、我们人作为一个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阶段性的角度考虑,由于在第二次自我意识觉醒后以及最终面临死亡的阶段,人们对“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最多,所以很明显最可能害怕死亡的人有两类:一是自我意识觉醒,但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无所成就的人,如大多数青少年;二是行将就木,知道时日无多的老年人。前者由于青春期到来,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一方面想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却只能被要求在校园里专心读书;一方面想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在无聊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又看不到价值;一方面想脱离父母的控制走向自我独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一方面期待未来,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怎样。这些巨大的矛盾和不确定性,让青少年的心理非常脆弱,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这是题外话了。后者走过了人生的全程,经历过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在最后关头会反思自己人生价值。 当然,对存在问题思考的越深刻,这个人会越害怕死亡越珍惜生命。问题是上述两类人对死亡较高程度的害怕并不等于我们探究的死亡恐惧。因此目前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对死亡的害怕,为什么会演变成对死亡/不存在的恐惧? 直接引用: 并不是所有人的死亡焦虑都会上升为中等或以上的存在性焦虑,当本来即存在自我同一性焦虑的儿童理解了自己要死意味着什么时,“死亡”这一能指成为了自我同一性焦虑的隐喻和换喻(关于隐喻和换喻参见拙文《拉康思想刍论》)它将自我同一性焦虑以“死亡/虚无”这一最极端的象征形式暗示出来,死亡作为能指必须有意义或意谓,但它在根源处却丧失了这些。自我同一性焦虑遭遇死亡焦虑时会获得暴露、刺激自身,在获得“能指性危机”的同时却丧失了更多人格症状的所指,反过来,死亡焦虑在被提交给自身的同一性焦虑面前也恶化为存在性焦虑。 这一段可以这样概括:死亡焦虑+自我同一性焦虑→存在性焦虑 当负面的情绪寻找不到对象时,它就必须在向外投射或向内投射之间选择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其实均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都无法指出真实的方向),当情绪在自我确认的向内投射过程中,人的存在本身——渺小、脆弱、向着虚无孤独无常而生——成为令人无法忍受的荒谬事实。在这样的情境下,死亡焦虑成为对焦虑自身的焦虑,对自我的“存在”本身的焦虑。我作为我本身——而不是作为某种身份、品质或成功失败的获得者——而令我焦虑。这种焦虑找不到外来的理由,在漆黑一片的死亡面前也触不到可靠的对象,“焦虑”焦虑其自身——一种没有被日常生活的涵义符号系统和价值符号系统所照亮的难以“自我化”的自我——一种面向着最高的不确定性(其极限为死亡)而行的过程本身,此时“存在-不存在”显现其孪生性,一种永在途中的、融合了“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所焦虑的情境既可说是死亡,也可说是存在,这样的人既渴望逃避、又害怕失去这种挣扎着的自我。这是种“孤独无救的存在”、“无常向死的存在”,两者间有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一段这样概括:负面情绪内投射+死亡焦虑→存在性焦虑→死亡恐惧 结合起来就是:死亡焦虑+自我同一性焦虑+负面情绪内投射→ 存在性焦虑=死亡恐惧 这里把哲学上的存在性焦虑等同于我们探讨的死亡恐惧是否欠妥,暂不考虑。但是上文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你害怕的是死亡,其实深层次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害怕的是怕死的这种感觉。 B为什么是我产生这种恐惧 上文的分析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有这种恐惧,有些人没有。再概括一下就是,你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水平较高、存在自我同一性焦虑的人,而且对近期生活的不满让你产生了内投射的负面情绪,这几点发生了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死亡恐惧。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看作病症,这只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消极的心理现象,仅此而已。 ;
死亡焦虑
? ? ? ? 人人都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按生活常识看,人基本上是过了45岁之后,身体机能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一些不期而至的小恙频频出现,再加上身边一些长辈的渐行渐远,就会使人莫名其妙地体验到一阵阵袭上心头的死亡焦虑。
? ? ? ? 1.法国启蒙运动舵手伏尔泰怎么看待死亡:“60多年来,这世界只是一堆空洞与虚无,令人厌恶。无聊与吹嘘就是生命,一切如泡影。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是被判了死刑的俘虏。此刻我们在草地上玩耍,但每个人都在等待自己被处绞刑的时刻,却不知何时轮到自己。这一生真是白活了一场。”这可是能够解释宇宙人生真相的顶级思想家,在晚年的心得,相当的悲观与无奈。”
? ? ? ? 2.古罗马皇帝尼禄私人教师著名的斯多亚派哲学宗师塞内卡怎么看待死亡:“没有人能保证你活过今晚,活过这个小时,最后我们生活在注定会死亡的万物之中,也就是说你根本不要震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用太惊讶。”
? ? ? ? 3.古希腊享乐主义学派奠基人伊壁鸠鲁怎么看待死亡:“对死亡不必忧虑。死亡是什么?死亡只不过是组成人的生命的原子分散了,瓦解了。人本来就是原子构成的,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而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到,它们根本没有共存的可能,所以一个人没有必要害怕死亡。”
? ? ? 4.我的基本观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这些都是基本事实。王阳明死前,他的弟子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其实人除了有生本能,还有死本能,那我们对于死亡为什么恐惧呢?我认为归根结底二个原因:一是能量流动不好,你看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那些乐观的人,开放的人,能量流动好的人,对死亡的恐惧就要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始终活出了自己,那他自然在潜意识中也相信死后也会活出自己;二是没有信仰,人是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果你对生前死后没有思考,从来不相信死后有一个超越界,那自然是会恐惧的,至于宗教现在也没几个人信了,那最好的办法是用哲学引导人生,要相信哲学中所说的来源和归宿这个“超越界”,那自然就会得到解脱。
死亡焦虑是否是普遍存在的?
我理解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肉体上的死亡,机能丧失,不再呼吸,不再心跳。第二阶段是亲朋好友参加葬礼的时候,死者在他们心里死了。第三阶段是死者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所有痕迹都消失了的时候,没人记得死者曾经存在过,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而每个人对死亡的看法又不一样,所以有的人会害怕死亡,有的人对其不以为然。孟子说著的《鱼我所欲也》提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活着是我喜爱的,但有喜爱的胜过生命,所以不会苟活;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有比死亡更加厌恶的东西,所以不会躲避灾祸。孟子的这一观点我很难不赞同。惧怕死亡是动物和人都有的本能反应。人有很高的自我意识,也拥有社会属性,而人和动物的面对死亡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体验到社会建构层面的死亡焦虑,动物只能体验到本能层面的死亡焦虑。因为死亡面对的是未知,意味着要与自己留恋世间的人和物做诀别,恐惧死亡很常见,而坦然面对死亡则少见。或许可以在生命最后制定几个目标,做自己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比如说去旅游,去游乐场玩……在世间不留遗憾。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曾说过,“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活的精彩就是我们存在的目的,死亡不过是为结局画上句号。意外与明天哪个先到,谁都说不好,所以,活好今天就是当下要该做的。
怎样处理“怕死”的恐惧感
害怕死亡是一个心理问题
我能通过你的描述感受到你的痛苦。
我觉得你是认真的,所以我是认真的回答你。
我害怕死亡,但我明白了。
我想你应该想想,死亡不一定是结束。 也许这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你认为,因为所有的宗教都不认为死亡是永恒的虚无,这可能真的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也许我们现在像未孵化的小鸡一样活着,死亡是我们冲破蛋壳的那一刻。 也许你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着你。
你看不到很多电影或任何东西。 那些死了不会去的人有一个强烈的未完成的愿望。
我认为你害怕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是未知的,而你不确定死亡。换句话说,如果死亡是一种永恒,时间会淡化一切,死后会慢慢习惯这样的虚无。
如果是家庭死亡的话。 有可能死亡在另一个空间。 他觉得他能看到你,但你看不到他,你在不同的空间,他还在你身边,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意味着死者不会永远消失
我一直认为,当一个人死亡时,大脑会发出一种波,在给定的情况下与那个波产生共振,也就是说,看到一个关于死者的场景。 鬼也很可能是一波干扰。
你必须相信人类的力量,就像你可以为你的想象力创造一个空间。
恐惧是从危险中解脱出来的。 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你认为是可怕的情况的能力和对可怕刺激的适应能力差。恐惧包括个人对各种事物的恐惧,如对人的恐惧,对某事的恐惧,对高的恐惧等。 恐惧不仅对人类的生活造成障碍,而且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 打击恐惧有几个方面:
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恐惧,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不断训练自己。 面对恐惧刺激,保持冷静,面对恐惧不要惊慌。自我稳定从意志出发,主观上不能认为自己天生胆小,只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对待现实,恐惧就会逐渐消除。
丰富科学知识,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想象力造成的。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分析恐惧的事物。
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来消除恐惧。 是反复接受恐惧的刺激,接触恐惧目标,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逐渐消除这种恐惧,其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逐渐呈现,否则会加重恐惧。
可以使用厌恶疗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手腕周围使用皮筋,一旦有恐惧或认为要努力玩,就会感到疼痛,这也是一种强化,一段时间后症状就会减轻。先不要怕死,再不要怕死。 当你害怕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已经死了,你已经死了,这可能会给自己增加一些勇气。
唯一让人害怕的是恐惧本身。 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答案,也不知道你害怕什么。 但唯一的恐惧是头脑,当你接触时,你可能会发现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面对它,逃避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麻烦,只是对你也是对我。 希望我们都能坚强。 咆哮。
恐惧来自未知! 真相很简单。 关键是勇气。 就像,知道房间里有什么,开门就行了。
害怕死亡怎么办?怎样消除恐惧呢?
人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都得死。有生就死,这是生命的必然。我们要从容淡定,死亡不是怕不怕的问题,是要去面对。不要去考虑,做好自己。生命的有无。生命是即有即无,生命的所谓有是我们还活着;生命的所谓无是我们化成了云彩。我们要知道生命的有无重要性是什么?生命有的重要性是用鲜活的生命去奉献。生命无的重要性是即使化成云彩也要重于泰山。其实这样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其实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其实这样的人生才是有生命的。
《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拥有了生命,我们才能对生命得以这种体验;其次我们拥有了生命,才能对生命得以这种感悟;第三我们拥有了生命,才能对生命得以这种强烈;第四、我们拥有了生命,才能对生命得以这种尝试;第五、我们拥有了生命,才能对生命得以这种幸福;第六、我们拥有了生命,才对生命的渴望实现。
《生命的坚强》生活中自己一定学会善用“观照、照住、照见”,用智慧的方法来观察我们的生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趣味,因为我们迷失了方向;因为我们束缚自己的心;让我们看不清原本的自己。真的是一种痛苦与折磨,真的是一种烦恼与无奈。生命的本然是坚强的,现实中被自己击败,应该用坚强的生命重生翱翔。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不怕死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傻子,不知道死为何物,从来不去想,所以无所谓怕不怕;另一种是心理变态者,变态者由于心里扭曲,为了追求感官刺激或者特别的心理需求,所以对待死亡有异于常人的态度。
但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不管平时怎么说不怕死之类的话,真到了生死抉择之时,恐惧是在所难免的。
如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呢?
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去下功夫,第一是从精神层面下功夫,正确看待生死;第二是从肉体方面下功夫,通过增强体质达到增强自己意志力和控制力的目的,从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在精神层面下功夫就要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勇气以及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气,始终坚信自己的人生追求是正确的,而且一定会为之奋斗终生,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当然,这样的豪气和勇气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后天的磨砺以及感悟得来的。它需要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自己该干什不该干什么,知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会付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敢于直面死亡,而不是恐惧。
在肉体方面下功夫就是要努力锻炼体魄,用强健的体魄去承载死亡在心理上的阴影,从而消除或化解对死亡的恐惧。一个身体柔软,整天病殃殃的人肯定或多或少疑神疑鬼,对待人生也没有自信可言。而一个强壮的人,由于其对自己身体的自信,从而不会担心自己会死亡,或者坚信死亡那是很久远的事。
总的来说,一个 健康 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不断通过工作、学习、 健康 的行为方式去丰富自己的心灵;在肉体上,努力强健自己的体魄,不断增强自己抗压能力,对待死亡肯定也能泰然处之,不至于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而惶惶不可终日。
谢谢你提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对死亡有着比较深的害怕和恐惧,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来面对和学习过“死亡课题”,大多有意无意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所以对死亡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假想中,这种未知的神秘感会强化自己的恐惧。
但古人云:“不知死,焉知生”,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多一点去了解和学习死亡的课题,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将会不再受限,收获很大的人生 智慧、勇气和力量。可以说,唯有弄清晰了生死,我们才可能对生命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否则都是在迷雾中迷航。希望我今天的回答对大家能有一点儿启发。
如果说在中国有一项薄弱的教育是“性教育”的话,那么比性教育更缺失的则是“死亡教育”,而这两项恰恰是关乎生命“出生”和“归去”这两头,中间又与“爱”相关,这其实是人生的三大重要课题了。然而,就死亡来说,大多数人的不敢直面和逃避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就在这个疫情期,我们被迫赤裸裸、近距离地直面生死课题,加上这个月的清明节,又把我们更深地推到了与生命的死亡离别面对面、脸贴脸、心连心的氛围里。所以这不是一个可以逃避得了的,无常无时不刻不在身边,我们随时可能失去自己的或者亲人的生命,如果你对此有所准备,反而会让自己可以变得更加淡定、从容和有把握。
在人们的意识里,死亡总是意味着失去,而且是彻底的、完全的失去,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我们内心不愿意的,所以我们抗拒死亡,甚至抗拒面对死亡。但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从物质身体的角度观看。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心爱的小狗死了,非常伤心,跑去问一个正在讲法的禅师:“我的小狗去哪了?”
禅师慈爱地指着天空和河流说:你看,这天空的云是水和气变的,你的小狗死后,它身体里的水,变成了河流、变成了云朵、又变成了雨落到田地里,然后变成了植物,开成了花;你的小狗过去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天空中的空气、变成了吹过海洋的风;你的小狗身上的骨头和血肉,变成了岩石和土地,让万物生长…….所以你的小狗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它无时不刻和你在一起,从来没有离开过。”
小女孩听后,欣然接纳,伤心顿消,开心地跑开去亲吻花朵、拥抱树木和大地,她知道那都是它心爱的小狗的化身和存在。我们可以相信,从此以后,这个小女孩将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一物,对于自己或者亲人的死亡,她也有了全新的理解而不会那么恐惧。
这是从物质的身体层面让我们知道人类的身体组成从大自然中来,再回到大自然中去,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界,依然我们在一起。
其次,从能量的角度来说。
有一篇文章叫做《每个亡者,都曾自星星而来》,同样在告诉我们,身体的能量和生命的能量都是不会凭空消失的,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转换和重生。文中写道:
“宇宙中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
即使死去
一个人生前心脏的每次跳动
每一焦耳
曾经维持他或她生命的能量
都依然以别的形式
停留在这个世界上
成为别人记忆里永恒的温暖”
——以上两点并不是唯心主义,从物理学来说,能量是不会消失的,能量只能被转化!
第三,从 情感 的角度看。
对于清明祭祖,曾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是迷信吗?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我看过有一个回答是:“对中国人来说,先辈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我喜欢这个回答,很霸气很有温度。这是人性和生命中多么真切又温暖的一部分!而实际上, 情感 情绪也是一种能量,能量同样不会消失,而爱的信念是非常强大的能量频率,谁又能说这样的频率没有可能跨越时空而同频共振呢?
而从心理学和能量学的角度,清明祭祖的意义,还关乎我们链接祖先、获得祖先的祝福,以及链接生命源头那源源不绝的原始能量,会让我们获得更大的生命力量,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然而对于死亡的理解,仅基于这些方面还是不够的,我会建议大家去搜索一些关于“死亡教育”、“临终关怀”、“哀伤疗愈”等内容来了解一下,可能会为你的人生打开一个不一样的空间和深度,愿意的话,也可以读一下《西藏生死书》这本书。事实上,不仅是我们自己要学习死亡,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里也必须要有这一课,这会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更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更懂得感恩和享受生活,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总之,缺失了死亡教育和死亡思考,人生的力量是不完整、不透彻的!死亡学习里,隐藏着关于生命的真理智慧,而“死亡准备”也是此生我们最最需要做好的一个准备。如若不是这样,当自己或者亲人的死亡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措手不及和混乱无助,还可能会在人生里留下创伤。
所以,当开始思考死亡,意味着我们准备好了深入到生命的深处,去 探索 生命的真相。这份不逃不避的面对,是会很清晰很有力量的。
更重要的是,借由对生死的直面与思考,我们是要向生命学习智慧、拿回生命的清楚明白:
生命是一条繁衍不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河流,
无论时空变迁、日出日落,
她依然在那里静静流淌,充满了智慧和秘密。
如果我们愿意停下来,
用心聆听和感受这条生命之河,
我们会对生命的恩典充满了感恩和礼赞,
也将让我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当直面生死,
我们会去除生命中很多不必要的浮华和消耗,
直达生命底层真实、鲜活的存在,
那会是一场真正的“活过”,
活出我们更真诚、更简单、更仁爱,更智慧的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我们由此学会更好地珍惜自己,更好地珍惜还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好好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不害怕、不错过、不虚费。
关于生死,我也还再思考 探索 中,我的回答不一定很正确,但我愿意用心陪伴,希望互相探讨、分享。
人最深层的害怕就是失去生命,这是其它大大小小的恐惧之诱因。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恐惧是上天早早为我们设计好的,确保我们生存下来的一份情绪。人只要活着,不可能完全没有恐惧,它就像一个预警灯,为提醒我们保护好自己而时刻准备着。人类如果没有恐惧,在原始 社会 的时候,老虎来了不知道逃躲,早被吃了,哪里还会有我们今天的人类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里的“绳子”好比一个触发器,触发了我们的预警灯,预警灯会发出警报,提醒我们要保护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绳子”一样的触发器,比如工作、住房、婚姻、财富、关系、外貌、年龄、 健康 、性等等,他们都可能触发到我们最深层最久远的关于死亡的恐惧。
下面是处理恐惧的一个技巧,叫“恐惧清单处理法”,请先完成下面这份恐惧清单,看看最能触发你恐惧的是什么?
1.关于事业,我的恐惧是:
2.关于居住状况,我的恐惧是:
3.关于家庭关系,我的恐惧是:
4.关于金钱,我的恐惧是:
5.关于外貌,我的恐惧是:
6.关于性,我的恐惧是:
7.关于 健康 ,我的恐惧是:
8.关于人际关系,我的恐惧是:
9. 关于年龄,我的恐惧是:
10.关于孩子,我的恐惧是:
假如你完成了上面这份“恐怖清单”,我们按以下步骤来处理:
第一,请从中挑选三个你认为重要的。接下来,请你给这三个“恐惧”打打分,0—10分(10分代表恐惧的程度最高),你各给几分?分值最高的一个,就是你现在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第二,读一遍你最后留下的“恐惧”,然后问自己:这种事情以前出现过吗?若以前出现过并处理成功,以后再出现也能处理成功。
如果以前出现过却未能处理,那至少证明了它的出现仍可以让你继续活下去。
第三,如果过去没有出现过,想一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出现这个结果会给你带来什么?这样的结果又会给你带来什么?一层一层问下去,直到问到最后是否会死,出现这样的概率有多少?在目前还没有出现最坏的可能性之前,想三件可以用来预防的事和三个可以求助的人。
第四,做了以上各项准备,现在出现最坏可能性的概率有多大?当你行动起来,去做好那三件预防的事,得到那三个人的救助,现在出现最坏可能性的概率又是多少呢?
现在为止,评估一下自己经过准备和努力之后,0——10分,你给这份恐惧打几分?还有之前那么恐惧吗?你觉得你有能力保护自己吗?
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我想说的是:死亡是一个很深的话题。
或许你期待得到一个立杆见影的答案,我也可以这么回答,但是我觉得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任何能立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逃避,只是得到短暂的不害怕。所以请耐心看我的答案吧,真心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要知道,没有哪一种情绪是多余的。害怕、恐惧,对人的生存必不可少。害怕死亡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总是提心吊胆的也确实不好。一些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1.如果急于调节这种害怕,可以先采用倾诉、宣泄的方法。具体是,与你的朋友、亲人倾诉你的害怕和恐惧,获得他们的心理支持,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建议。
2.长期来看,想想你是怎么理解“死亡”的。死 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你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怕死呢?想清楚这些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思考,如果你好好去想,去感受,你会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这几个人生问题有答案,并且,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对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
3.即使你对生命、死亡有了自己的认识,你不会总是害怕死亡,但是你是不可能一点也不怕死的,这才是正常的心理。因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来说,不怕死比怕死更加危险。不怕死只是平时的认识,当真正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对死亡的恐惧可以帮助你活下来。所以,感谢对死亡的恐惧伴随着我们吧。
希望你对死亡的恐惧只出现在它该出现的时候。祝安(?????)
人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死亡,只会因为害怕死亡,而在奔向死亡的路上,活得很痛苦罢了。
我觉得最好的人生,不过是好好活,好好死。活着,就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做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精彩的事;如果要死了,就安静地享受永远的睡眠,一切不过都是顺其自然罢了。
怕就怕,有的人活的时候天天喊着生不如死,遇到点挫折就要寻死觅活的,真正到快死的时候,又拼命鬼哭狼嚎,喊着不要死。这样的人,活得不会痛苦,他们只会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之中,悲惨地走完这一生。
接受对死亡的恐惧,要将它们做为自己情绪的一部分,然后通过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减少去思考的时间,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间久了,焦虑值降下来了,人也就舒服多了。
人固有一死,早死晚死都得死,多去思考,多去做有意义的事心也就得到了释怀,曾经听过一句话:人怎么样才算死了,是奄奄一息的时候吗,不是,是被人遗忘的时候。
虽然这句话说的我不是很赞同,不过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觉得人死了就是死了,这是是事实,不需要去刻意的强调什么死了也是活着的谬论,不关你是再怎么富有,再怎么贫穷,再怎么有意义或者再怎么渺小,都必须要面对死神,不会因为你是谁而逃脱!这就是死亡的意义所在!
当然死了就是最难受的,不过死了的时候有人为之难过,这就已经很好啦!
所有乘着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多做点有意义的事吧,至少死了还有人记住你,有人会想念你,如果真的死了都没人为你难过,那才是可悲。
您好。心理学有一种说法:死亡焦虑是人最原始本能焦虑。也是人最重要的前进动力和成长的促动力之一。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荣格对死亡话题研究的最深。您可以看看荣格晚期的作品。
如何消除恐惧。用我们微笑主义整合心理学的看法是您需要“看见”。看见您自己做为一个人本身的愿望。看见恐惧本身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死亡焦虑带来的恐惧,还是恐惧背后的不可说的原因和死亡焦虑强行连接在一起了。
您可以和恐惧呆一下下,让恐惧在你的思想和身体的飞一下。此时您会发现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个引起你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未知事件和歪曲认知。
首先,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需要你对死后的究竟会发生什么有个大致认知,能够帮助你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有很多相关的书籍都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探讨研究分析。关于濒死体验的书有雷蒙德?穆迪《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关于生死轮回的书籍有 布莱恩?魏斯教授的《前世今生》系列丛书。关于死后灵魂世界介绍的有迈克尔?扭顿《灵魂之旅》《浮生归宿》等等。
如果对死后世界有所了解,就会知道,死不是终结,只是通向新世界的大门。生命永远存在,我们只是结束短暂的一生,脱离了此生的肉体躯壳,重新回到永恒的家。
了解死后的世界不仅会让你对死亡不再恐惧,还会帮助你更加了解活着的意义。不知死,焉知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双向 情感 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等所有所谓心理、精神疾病的真相
心理和精神问题是当前非常严重的一个 社会 现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来越多,让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绝望,多少家庭濒临崩溃,而大多数人还蒙在鼓里,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所有所谓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无论什么类型,无论有多严重,无论症状多么复杂,其实根本都不存在。这些所谓心理疾病为什么很难治愈?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解决一个本身并不存在的问题,这怎么可能解决呢?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更多更严重的问题。道理一说都明白,所有负面情绪本来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绪,就像呼吸一样。大家如果非要去解决的话,只能把生命解决掉,这就是很多人最终选择走向绝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负面情绪很快就放下了,但我们不行,非要解决它,哪怕鱼死网破,结果越来越严重。殊不知,不去解决问题,转而放下问题就不需要解决的。无论生活中多么艰难,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
人生就是一场戏,何苦这么认真,何苦与自己过不去。
其实,现实中比你情况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没有当回事,没有拿起来,咱们不但拿了起来,还不愿放下。只要放下了就没有痛苦了。要说放不下,谁也没有办法。但痛苦有办法,痛够了自然就放下了,话糙理不糙。
我要告诉大家,选择结束生命是一个极其错误的选择。结束生命这并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恰恰是另一个没有尽头的无尽痛苦的开始。生命永远不会结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义。
言归正传,这些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本质和真相又是什么呢?如果如果我们弄明白了这个,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存在,当然也就没什么要解决的。
有人说,怎么会不存在呢?我们内心煎熬的痛苦多么真实,我们现实面临的问题实实在在,我们就是睡不着觉,我们身上的症状和疾病也是真实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说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吗?
是的,对你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真实情况都只是结果而已,并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它们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解决这些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入手。大家无论通过心理咨询还是药物治疗,都是在用现象解决现象,用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不断加重问题。
所有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负面情绪,都会表现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思维,想个不停,吃不下,睡不着,身心疲惫,就想去想明白,结果越想越多,恶性循环,无法控制,直至崩溃。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量会逐渐被耗尽,就越来越失去了对自己思维的控制能力,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弃,那是低能量状态的幻想。在那种能量状态下,就是一个芝麻都变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压垮。
这种情况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变。这个能量,不光是吃饭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负能量(负面思维)的侵蚀,不断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须打破恶性循环,停止思考(你是永远想不完,也永远想不出结果的),并转向正向思维,积聚能量。有了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维,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过去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就由西瓜变成了芝麻。
那么,如何停止头脑思维呢?我们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实,控制不了头脑就是因为负能量(表现为所有负面情绪)太强大了,我们被负能量所控制了。由于不同人负能量所表现的负面情绪不一样,躯体症状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种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病名,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只要抓住了本质,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决,因为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无论你是什么情况,无论有多严重,无论现实问题多么真实和难以解决,无论躯体上有任何严重,哪怕得了绝症,根源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也只有一个。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问题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在于错误的三观,追求了错误的价值。当前,可以说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错误的。追求物质,各种欲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奉献而非索取、压力大(非要追求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要求)。由于这些错误的三观,导致我们心里每一个念头、所说、所行都是冲着欲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个负面情绪后面都一定有一个欲望。还有很多家长自己还把这些错误观念强加给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还怨天尤人,还埋怨孩子。我们所有的欲望和负面情绪都是负能量,都会不断纠缠与放大,最终正能量越来越少,甚至发展到我们以负能量为荣,以正能量为耻。这不就是现在 社会 的普遍现象吗?为什么大多数人活得很痛苦?这就是总根源。每个人表现不一样,有的身体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灾难等等。
我们得了所谓心理疾病,就开始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倒霉,就认为上天不公。其实。上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做的错事,就要自己承担。而大家都在选择逃避责任,但怎么可能逃避得了呢?有人想去向心理咨询师倾述,其实倾述又是在释放负能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吸引更多的负能量。有人希望靠药物解决,明明是内心的问题,药物又怎么可以解决呢?这不荒诞吗?还有人希望能别人拉他一把。你的内心别人怎么可能使上劲呢?你们的那些在负面情绪下各种天马行空的奇葩幻想别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你活在梦境里,唯有醒来。谁能把梦境解决了?醒来就是,有啥好解决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白自己错在哪了,要明白没有谁在惩罚你,都是自己的错。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错了还能快乐,那才真是没天理了。其实,外面谁都没有错,都是你自己的错,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么原生家庭理论,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论。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做主,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和借口。不要以为是家庭环境原因、是别人欺负你你害你、是人际关系紧张、没有钱、压力大、身体疾病等等一切现实问题造成的。错了,这些问题也都是现象,都是错误三观的结果,和你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一样都是同一根源的结果,都是表象,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根。即便这些问题被解决,你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照样存在,而且还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来提醒你。
每一个痛苦,都是来提醒你错了,让你赶快回头。一旦回头,痛苦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一天不回头,痛苦就会如影随形。每一个痛苦的背后,都有一个执着,都有一个欲望。唯有放下执着,放下欲望。过去的已经过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没有人伤害过你,也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当前面对的一切,这是自己过去所做的果实,已经无法改变。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知错改错,从当下开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语言、和行为,不再传播和释负能量,包括家里和互联网上,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做起,帮助他人,奉献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欲望,放下物欲执着,孝敬父母,爱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这些本来就是人生的真谛,回归人的本性,这些正能量越来越多,你的未来自然就会改变,幸福快乐就已经上路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心理和精神问题?哪里还有什么人生问题需要解决?哪里还有痛苦?哪里还有不平?
还有,孩子有问题的父母,求您放过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还孩子自由,别给孩子过多压力。互联网一代,少接触电子 游戏 和色情网站等成瘾东西,也别再用药物残害孩子了!!!
最后,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所谓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长达二十多年,无论多么的绝望和无助都经历过。现在,我已经重生了。我希望把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还陷在痛苦的无底深渊中的人走出来。希望能够挽救更多濒临崩溃的家庭和孩子。
认为自己存在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开始,随着解决的过程,痛苦越来越大。这就是正常人与所谓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区别。人生中所有现实问题都一样如此,不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无为而无不为。大多数人活反了,所以痛苦。
很多人都说放不下,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时候都的放下,没有谁能把它带走。不放下就得继续背着,继续痛苦,没有选择,也没人能帮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纳,接纳别人和自己经历的一切,接纳一切可能的发生!
有感触的朋友,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帮人就是帮己。
我为什么想研究死亡焦虑
2015年夏天的时候,我偶然间在书上邂逅“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当时看到书上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说有研究者假设,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死亡之后会更加寻求亲密关系,对自己伴侣的评价变高。顺着这原初的好奇心,我搜索了相关的文献综述,读的入了迷,从此便扎进了思考和探究“死亡焦虑”的深海中,至今未移情别恋。
这个理论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野心,它试图将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源归结于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一最深层次的焦虑上。它认为,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是人与动物所不同的是,人类拥有宝贵的自我意识,这一自我意识在带给人类更高级的智能的同时,也使人意识到自己终将死去,我们的自我意识将我们暴露在“求生本能”与“必死意识”的困境之下,产生了根本性的对死亡、对人存在处境的焦虑。而人们为了应对这种焦虑,不让他每时每刻影响我们的生命历程,发展出许多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最主要的两种,第一种是文化世界观,人们建立起一系列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观念,以及文明社会的体系,比如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有规律可循,比如神话传说、比如道德观念,比如宗教信仰,比如国家民族等,另一种是自尊,人们通过遵守自己建立起来的这些信念体系,来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观——我是这个有意义、有秩序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通过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之下的诸多具体的方式,人们投入一个超越自身有限性、必死性的更庞大的体系中,以此来平复自己的死亡焦虑,追寻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永生”。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一些在社会中的行为:例如遵纪守法、追求成功、扬名千古等等,甚至建构文明社会本身,都是为了应对死亡带来的焦虑。人们在社会这个“大机器”中忙忙碌碌,说到底是为了不整天去担忧自己终将一死这件事。
除了野心之外,这个理论也通过数百上千个实验验证了其主要理论:例如,研究发现,当人们的死亡意识被唤起的时候,人们对于违背道德的人或事会更加厌恶,惩罚力度会更大;会更加拥护和认同本国的价值观,诋毁外国的价值观;会更加排斥外群体的人;会更多的选择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增强自己的自尊水平;会希望交更多的朋友;会对自己伴侣的行为更宽容;团体中的人们会坐的更紧一些;人们会更多的从众……有很多很多的行为,都会在人们的死亡意识被唤起之后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些行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宗教活动、亲密关系领域等诸多领域的很多行为,并且有更多的行为表现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下,仿佛正如这个理论雄心勃勃的假设那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然而,这个理论中也有一些矛盾的结果,这些矛盾对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例如:在一些研究中,人们在意识到死亡之后更加追求财富,变得更加吝啬,而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在意识到死亡之后会变得更加慷慨,更愿意捐款,更多的慈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差别?此外,从传统的恐惧管理理论研究中,我似乎看到,死亡意识被唤醒后,人的行为会变得更加具有“防御性”(defensive),会更倾向于保护内群体的价值观,维护自己的自尊,甚至贬损外群体,贬损他人,小到歧视、刻板印象,大到群际冲突、民族矛盾,或许都是这一类的防御性行为,然而另一方面,又有这样一群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亲身经历过死亡,从大灾难中幸存,或者是从病魔那里死里逃生,大部分有过类似濒死体验或经历过创伤后幸运的度过创伤期的人,他们身上的变化确实另一种现象:他们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不再认为财富、名利、美貌是重要的,相反,他们更加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与他们的联结,追求充实和祥和的生活,更加感恩生命,关注当下和内心的富足。这样的转变让处在二十出头时常迷茫混乱焦虑的我心生羡慕,也让我迷惑,同样是面对死亡,为何人与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同样都走在向死而生的道路上,为何有些人能够心怀敬畏和感恩,找到明确的方向,而有些人却似乎难以直面这个事实,努力用浮躁的事物填补内心的恐惧,到头来换来的只是更多的不安和浮躁?
后来我遇到了欧文·亚隆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在他的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有两种模式:日常模式与本体模式(ontological mode)。在日常模式中,我们被物质世界消耗和分心,心中充满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如何存在的好奇,从而回避对人本身存在处境的思考和意识。在本体模式中,我们集中注意与存在本身,我们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意识到我们处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孤独感,同时充满对世界上事物存在的赞叹。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日常模式,但是,哲学家们常常提到的某些“边界体验”——某些紧急的情况——往往会我们“震”出了日常性,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存在本身。这些边界体验包括亲人朋友的去世,包括生活中重大的变故,而最强大的边界体验就是面对一个人自身的死亡。在日常模式中,我们忙于日常事务,思考着如何谋生、升学、升职,我们为了十几年几十年后的生活忧心忡忡,我们幻想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我们为了理想而热血沸腾或捶胸顿足,唯独,我们把死亡这件唯一确定的事情放在脑后,假装我们永远不会死,假装那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虽然理性上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但其实潜意识中人认为自己是不会死的,人们无意识的拒绝死亡这个事实,因此用调侃、用去情感化的方式来面对这个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冲突。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到了某个年龄,身边出现了变故,甚至一场不大不小的疾病,就让我们不得已从日常模式被震到本体模式,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有些东西离我们比想象的要近,面对死亡,面对人本身的存在处境,我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强大。
然而,本体模式的魅力在于,看起来处在本体模式中的人们渺小无力,但当我们以本体模式生存时,我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准备进行改变的状态中。在这个状态中,我们接纳了自己的渺小和有限性,这个过程尽管痛苦,但是能让我们发现生命本身的力量而不依托于日常模式中外界事物的证明,能够让我们发现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些经历过死亡的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改变就是有力的证明。
困难的是,日常模式中外物对我们的吸引力往往是很大的,我们很容易被那些事情分了心,忘却我们的存在本身。美国911事件之后的3个月,研究者发现美国大学生重新对他们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世界观等进行重新评价,更多表现出对于人脆弱性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恩。此外,社会上的捐赠、慈善、利他行为增加。然而6个月后,这种现象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关注更多外在的价值。
欧文·亚隆认为,我们一生都在发展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来应对死亡。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动物的死亡、花朵的凋谢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从而联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儿童怕黑、喜欢看到动画片里的主人公复活,这都是死亡焦虑的表现。随着慢慢长大,我们掌握越来越多的成人世界的法则,儿童对死亡的关注和担心会被成人世界的种种任务——学习,成家、立业——所分散。但是我们总会在生命的某些时刻意识到我们存在的处境,那可能是你一个人待在宿舍的时候,可能是你忙完一阵子感到空虚的时候,可能是你人到中年,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可能是你正踌躇满志,身体却不听话出现了问题的时候。
所以我想,尽管面对死亡,我们都无能为力,但是我希望通过对死亡焦虑的研究,让人们看到,我们面对死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多少行为最初是出于无意识的对死亡焦虑的逃避,却产生了防御性的、并不能真正抚慰到我们焦虑的行为。这些防御性的行为,离真实的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害怕陷入悲伤,但是却不知道悲伤在让人感到渺小的同时,我们也最接近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唤醒了我们改变的力量。
有的人会说,为什么非要研究死亡呢,多晦气啊。这样的言论,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早就听过很多了,他常常在书中举一个例子: “莫搔不痒之处”,没有人会愿意一直想着死这件事,而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那种感觉就好像直视骄阳,因为太刺眼,所以人们大都不愿意直视。但他本人却相信:死亡可能会摧毁我们,但是对死亡的态度却能够拯救我们。我记得曾经在书上读过一句话“when you learn to die,you learn to live”当你学会面对死亡,你就学会面对生活。前不久有幸跟着导师一起去苏州戒幢寺参加一个心理学与佛学对话的论坛,佛学大师、心理咨询界大师云集,医学界也有代表前来参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正是“死亡焦虑”和“临终关怀”。我想,想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学会面对死亡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而我希望在这个领域,多做一点事情,帮助人们看到,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是怎样的,帮助大家更多的理解一些,我们现在费尽心思去追求的,是否是在逃避死亡恐惧呢?如果是,那么那些东西在死亡面前是否还那么重要?对自己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我想通过研究,更接近一点死亡焦虑的本质,也想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离自己存在本身更近一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有死亡焦虑吗?聊聊关于死亡的话题
作者 | 米斯特六 公众号| 六号研习社(ID:lhyxs666) 生命 有时,死亡是我们避不开、绕不过的结局 。 沉入到一片无尽黑暗,虚无,缥缈,永远,陷入黑洞般的时空拉扯。 亦或是,孤魂野鬼游荡人间,天堂地狱转世轮回。 死亡,这个我们从不轻易谈的禁忌区,从没离开过,黑夜中一双眼睛,盯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史。 可以说,从人类有了思维,就开始了对于死亡的思考。 最初的思考是以原始宗教的活动、神话、祭祀等形式展现出来;而后有了哲学的思考,人类轴心时代东西方出色的思想家产生了各种对于死亡的看法;再至以现代化的科学眼光去剖析生命体乃至微观物质。 人类,从不曾停止对生命的探索,对死亡的思考。 可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害怕死亡吗? 对方的直观反应可能是惊讶,然后顾左右而言他,何必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活好当下就好了。 孔子不也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没想好怎么活,何必去关心死后会如何。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死亡话题的逃避。 为什么逃避?源于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惧是源于对死亡的未知。我们从不曾直面内心的恐惧,认真探讨死这个沉重但重要的话题。 事实上,我们总有一天会和死亡相遇。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 对于死亡, 伊壁鸠鲁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关于死亡的观点 ,能让我们对死亡有更好的理解。 1、灵魂死亡论 。即如果我们死后,随着肉体的消亡,灵魂也将死去。所以你感受不到虫蚁微生物侵蚀肉体的痛苦,也无法再继续思考未完之志。 2、灵魂虚无论 。当我们死后,灵魂将归于虚无。和灵魂死亡论不同的是,灵魂死亡可能还会把灵魂这个“体”存放于某个异度空间。而虚无,则一切归于无,你将看不到灵魂在任何一个世界的任何痕迹。所以,你不用担心有人对你的灵魂“动什么手脚了”。 3、灵魂初始论 。认为人死后,灵魂就会回归到你出生前的那个状态,无论最开始的是一个受精卵还是某种神话存在体,都会归于那个“最初点”。所以,你不用担心堕入地狱,因生前的业障堕入畜生道了。 这三种论点,信者各有。却都有一种共把同点: 死后的状态我们是无法干预的,彻底地与生前凡事、与整个世界隔绝了。 所以伊壁鸠鲁说: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 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我们自己都感受不到了,死后的恐惧也将不复存在。 但这种无法干预的无能为力感,难免让我们心生沮丧。 所幸,还有一种更为积极,更被现代人认可的一种观点:波动影响论(rippling)。 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一块石头,往人世间这个湖面扔去,或有意或无意的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事物。 这种波动影响可大可小,由石头大小决定。如孔子、苏格拉底、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巨人的影响就是深远的,而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足够影响到身边的人,留下一段故事,一些回忆。 波动影响论给我们长存于世提供了一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制造出自己的波动影响。 无论是某种思想,还是某些具体的实物。单从长存于后世这一点上,秦桧和岳飞是一样成功的,遗臭万年也是被铭记了万年啊。 那理解了死亡的4种理论,做到知己知彼了,我还是怕死怎么办? 很正常。每个人都怕死。 但如果因怕死而产生对死亡的过度恐惧,进而引发卑微、愤怒、焦虑等一系列情绪问题,就要重视了。 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而如果外延到情绪上,甚至体现到身体,比如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变化,恶心、出汗、发抖、潮热或畏寒、烦躁不安、头晕等症状。那死亡的焦虑就真的找上你了。 患上死亡焦虑症的人,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 外显的表现比较容易看出,会直接呈现在对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上。 比如一个人想到死就会出现心慌、气短、发抖,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怕死怕得躁动不安睡不着觉,出门怕被车撞,喝个水怕被呛到,充个电怕被电死这类。 这种外显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我们能够在主观上意识到。 而内隐的表现则比较难察觉了。对于死亡的焦虑会隐藏在其他事件中。 比如孩子的高考失利,工作被辞退,朋友的远离等,内隐死亡焦虑的人,会把各种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都归于其他事件; 而真正的焦虑源,可能是他看着镜中自己不断长满皱纹的脸,或是某个长辈的逝去,在心中埋下了对死亡恐惧的种子,惯性逃避反而意识不到问题的核心。 青春期和老年期是死亡焦虑大爆发的时期。 青少年与死亡焦虑的对抗方式往往很激烈,由此产生大量行为问题,例如自杀、暴力、叛逆、冒险等等,据报道,自杀已成中国近年来青少年的头号死因,令人痛心。 而进入老年后,年老体衰,逐渐丧失生活的主动权,死亡似乎随时都会来临,此时的死亡焦虑往往会达到顶峰。? 如何避免这种死亡焦虑?有三个方法可行。 1、把握好觉醒体验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皮埃尔被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看着自己面前的人被一个个枪决,轮到他时,突然得到了暂缓死刑的命令。 从死亡边缘捡回一条命的皮埃尔,从此摆脱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目标。 这种由死而生、大难不死的体验能让人顿悟人生的意义。 这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就是觉醒了【本真】。这种觉醒能让人发生重大的改变。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方式,一种是非本真的存在,这是一种日常生活模式,完全沉浸于周围环境,追求转瞬即逝的东西,比如美貌、财富、权力、名望等。 而另一种就是本真的存在,开始关注存在本身,对生与死有清醒的认识,也能更有目标的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了。 那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的死里逃生,如何把握住觉醒体验呢?在于人生的大喜大悲中。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的作者亚隆发现,觉醒体验往往会在个体面临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时出现。 哪些情况算重要的生活事件呢?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对于自己的大喜大悲的重要时刻,这些时刻都是触发觉醒体验的关键点。 去用心体验这些觉醒时刻,瞬间的觉悟,心境的变化,情绪的舒缓这些,而不是去逃避、去忽略。觉醒体验是人生转变的重要契机。 2、让生命得以延续 觉醒体验可能很震撼,但往往短暂。要如何将短暂的体验转化为持久的力量,最终引发人生的改变呢?从认知和行动上出发。 认知上,我们借助前文提及的4种对死亡的观点,选用最为实用的波动影响论,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死亡,我们更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和人生的意义。 蒙太涅说:既然我看到了我的生命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我就想从分量上拓展它。在短促生命的范围内,我必须使它更加深刻、更加充实。 在有限的生命内,通过自己的价值观、行动,对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哪怕只是给人留下一些善意行为,几句鼓励的话,通过波动影响理论,也能对别人起到影响。 这些影响就是你生命的延续。让生命存在时开出夏花之绚烂,死后的美也依然能存留人间。 3、建立亲密关系 行动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亲密关系避免死亡焦虑。 孤独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缠上,没有亲密关系的人容易孤独。所以,建立亲密关系能有效避免死亡焦虑。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缠上呢?答案是孤独的人。 死亡是孤独的,他不但让人和其他人分离,还和整个世界分离。 为了减轻死亡带来的孤独感,人类历史上就出现过一些非常残忍、荒谬的现象。 例如陪葬,君主让奴隶陪葬,寡妇为亡夫殉葬。中国民间长期存在的“阴婚现象”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若是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人死后万事皆空”,根本感觉不到孤独,这样的习俗安慰的不过是活着的人。减轻死亡孤独也是活着的时候该做的事。 孤单的人未必孤独,但孤独的人极其容易缺失一种归属感,这是人类在集体生活下的情感本能需求。这种归属感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孤独,进而被死亡焦虑缠上。 那本质上就是找到这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如何找到呢?可以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找到。 这种亲密关系可以是来自家庭的关爱,来自亲密朋友的鼓励支持,或是伴侣之间的分享陪伴,甚至是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投身其中自得其乐也是自己的热爱建立了亲密关系。 找到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能够有效的摆脱孤独,避免被焦虑绝望地一点点吞噬。 有了亲密关系,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对死亡的恐惧,诉说出来也是直面恐惧的一种方式,这能够减轻心理负担。 苏格拉底说: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死亡话题重要且必须面对,这种由死重新思考生的方式,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及的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 在死后的墓碑上,短短的几个字,你要如何刻画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一生才是自己死后无悔。而后往前推及现在,找到当下要前进的方向。 - END -
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几年,会消失吗?
亲,很荣幸可以回答您的问题哟~老师这边给您查到的信息是: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几年,会消失吗: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1年,不会消失,实话实说骨灰盒放在土中要不了几年就会消失。但是骨灰盒要看什么材质的。如果,是木制的那一般会被分解腐化同人的骨灰一样消失。石质制作的就不会被腐蚀,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很多年,不会消失。【摘要】
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几年,会消失吗?【提问】
亲,很荣幸可以回答您的问题哟~老师这边给您查到的信息是: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几年,会消失吗: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1年,不会消失,实话实说骨灰盒放在土中要不了几年就会消失。但是骨灰盒要看什么材质的。如果,是木制的那一般会被分解腐化同人的骨灰一样消失。石质制作的就不会被腐蚀,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很多年,不会消失。【回答】
建议事项~亲~[鲜花]现在疫情反复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哟~[开心],出门带好口罩勤洗手呀!祝您生活愉快哟~[鲜花]【回答】
1.感谢您的耐心等待[开心]。以上是老师的全部回复2.还有其他问题吗?老师可以继续为您解答哟~[鲜花]希望本次服务可以帮到您[鲜花]3.您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我,后续有任何问题方便再次向我咨询,[鲜花]期待能再次为您服务[开心]。祝您:生活愉快一切顺利!4.如果对我的服务满意,请给个赞哟~再次祝您事事顺心!平安喜乐[太开心][开心]【回答】
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几年,会消失吗?
骨灰盒和骨灰在土中可以存放很多年,不会消失。苏拉威西乌木(黑檀 ):柿属该木材属名贵红木家具用材。条纹乌木,又称乌木,顾名思义是有条纹的乌木,木材的心材材色黑或栗褐,间有浅色条纹。条纹乌木类木材材色悦目,纹理和谐、结构细而匀、材质重硬、干材尺寸稳定,甚重硬。强度高,很耐腐。被列入我国红木范畴,气干密度1.01 g/cm3。适用于雕刻、乐器、工艺品、镶嵌工艺、车工制品等。金丝楠木:金丝楠木做棺材的历史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汉代已经开始使用了,之所以王公贵族们推崇使用金丝楠木做制作棺椁主要是因为金丝楠木千年不腐,耐酸耐碱,深埋地下千年不腐烂。而比金丝楠木更贵重的莫过于金丝楠阴沉木做成的棺材,京剧大师梅兰芳就使用了国库收藏的价值连城的阴沉木棺材。面向高端客户的骨灰盒生产厂家皇木阁,就是全部使用的金丝楠阴沉木的材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骨灰盒
面对死亡,我们有必要那么焦虑吗?
人活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干嘛还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