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原文
原文第二回《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鏦鏦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好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说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这一段,闻旁边人说,叫做“黑驴段”。听了去,不过是一个士子见一惊人,骑了一个黑驴走过去的故事。将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驴怎样怎样好法,待铺叙到美人的好处,不过数语,这段书也就完了。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尽之。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他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了一筹了。这时不过五点钟光景,算计王小玉应该还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样好法,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明湖居听书
一、导入新课:
1、 作者简介:
2、 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找出要点。
(1) 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或正面铺陈,或侧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夸张;或赋声以形,或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表演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 品味本文华丽绚烂的语言。
一、 默读全文:
1、给生字注音:
揖 嘁 喳 橘 抑 挫 髻 褂 铮
羯 遽 调门 耍 媚 煞 皓
协调
熨 啭 仞 骋 匝 坞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戏园子的盛况 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摘别人希望能帮到你!
明湖居听书通感的句子
《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赋形于声,多方位设喻,对声乐描写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将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的各种事物,其对歌声描写历来受人称道。首先,运用触觉、味觉与听觉的通感:“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干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先借助肌肤平展伏贴的“触觉”描绘出歌声的优美令人身心愉悦舒畅,再用“味觉”写吃人参果的感觉来写圆润舒缓歌声给人带来的舒畅。其次,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作者将白妞说书时那种不可捉摸,转化为几个视觉形象。文章在描摹高音时,用“像一丝钢丝抛入大际,在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的视觉画而来表现白妞高亢激昂,清亮刚劲,尖细嘹亮,回环转折的嗓音特点。在描摹声音节节高起时,用攀登泰山时所见的峰峦景象予以描绘,体现其声音“节节高起”的特征。描写声音陡落时,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绘出声音的千回百折,借助这些飞蛇灵巧穿行山峰间的姿态,不仅真切地写出了无影无形的声音,而且体现出白妞演唱得流畅婉转。写歌声高潮时用灿烂的焰火作比喻,“像放那东洋焰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一色火光,纵横散乱”。从事物的视觉形象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通过色彩想象声音,领略华彩乐段中瑰奇多变的美妙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湖居听书文言文及翻译
1. 《明湖居听书》的全文翻译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凋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2. 明湖居听书译文 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 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 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 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 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 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 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 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他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 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 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头跑。 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轿夫无意踢倒一个,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 问了半天,才带哭说了一句道:“抬矫子的!”他母亲抬头看时,轿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远了。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 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 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他说鼓书是个甚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 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他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 3. 《明湖居听书》的全文翻译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凋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4. 明湖居听书译文 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 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 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 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 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 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 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 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他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 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 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头跑。 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轿夫无意踢倒一个,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 问了半天,才带哭说了一句道:“抬矫子的!”他母亲抬头看时,轿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远了。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 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 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他说鼓书是个甚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 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他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 5. 急需(明湖居听书),(老山界),(永远执着的美丽)的中心和重要 永远执着的美丽:本文通过以执着的美丽为线索,记叙了袁隆平从孩提时代立下的美丽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梦想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执着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长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句话用确凿的数据,记叙了袁隆平百折不挠的研究杂交水稻而终于取得巨大成就做出杰出贡献.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任然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进.这句话写出了袁隆平成功后淡泊名利,继续执着的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老山界:本文通过具体记叙翻越崂山界的过程中,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坚强意识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懒得打了】第18节:在“之”。 脚底下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山势之高之陡第25节:天上闪烁的星星。一口井通过对山路险峻的交代和景物描写,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明湖居听书我们老师没上..他老自信的跟我们说不会考的..结果真没考..我们考的是袁隆平..【- -看在我花了1小时的份上,.。 6. 明湖居听书句子翻译 4.在我心中产生了同感(共鸣)!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凋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这是全文翻译,你自己对照吧
明湖居听书是选自《老残游记》,他的段落大意是什么?
第1段:琴师的演奏。第2段:黑妞的演唱。第3段:观众的议论。第4段:白妞的出场。第5段:白妞的演唱。第6段:梦湘先生的评论。原文:话说老残在渔船上被众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觉得身体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了。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饭厅上饭已摆好多时了。”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老残略道一声“谢谢”,也就收入箱笼,告辞动身上车去了。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亭子旁边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思。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出处:出自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扩展资料:赏析:《明湖居听书》描写民间艺人王小玉精妙绝伦的鼓书技艺,有“文章绝调”之誉。艺术上的成功,很赤济呈度上得力于“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在再三铺垫、反复烘托之后,写小玉登台说书:“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鹦十分善于通过“比喻(博喻)”使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听觉形象转换为具体可感、易于体会的其它感觉。“声音”“入耳”感到“伏贴”、“畅快”原是听觉感知,但作者却说成是“五脏六腑”感到“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觉得“畅快”。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蕴含狂热观众,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 ,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11点钟,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白妞说书是在下午 1点钟。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但“不断还有人来”。因为人多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老残也是使了钱 ,“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声音嘈杂。人们彼此招呼,高谈阔论,说笑自如,叽叽喳喳,乱扯闲话。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中老残依次听到了些什么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弹罢数分钟 ( 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明湖居听书》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王小玉演唱一节,领会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妙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难点: 1、学习通感的运用和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三、课型: 讲读课 四、授课形式: 点拨法、比较法 五、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设置情境,浅谈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这样一段音乐--《梁祝》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2、教者小结,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刚才同学们笼统地谈了自己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却未能真正的把其中的好处描述出来让别人知道,更别说让别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比较抽象。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有点技巧还真不行。但是清末的刘鹗却有这样的技巧、本领。那现在我们就随刘鹗一起到明湖居去听书,看看他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听书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的。 3、作家、作品简介(幻灯显示)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孽海花》(曾朴著)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幻灯显示) 学习《明湖居听书》一文,我们需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5、赏析王小玉说书一节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白妞--王小玉) (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第7、8两段) (3)请同学看课文,听朗读,思考: 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分析其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 讨论明确: 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通感 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 联系旧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越唱越高”--“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 “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转悠扬)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5)小结: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它无形无色无味,难于捕捉。作者为了把白妞演唱的绝妙之处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巧妙地采用了通感手法,用人们看得见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人们通过形象的联想,具体地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可谓是赋声以形、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演唱技艺表现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6)集体朗读第7、8两段 6、比较阅读 和此处声音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幻灯显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此段文字的出处是 ,作者 。 (2)此处琵琶声的描写亦是富于变化的,可否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说出其变化过程? 讨论明确: “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粗重舒长--细促悲切--清脆流利--冷涩不畅--低沉暂歇--突然爆发--乐曲结束 (3)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比喻。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声音的粗重舒长,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声音的轻细悲切,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了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声音的宛转流利等。 (4)此段文字和《明湖居听书》一文在描写声音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同:都运用联想、借助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描摹难以捕捉的声音,充分调动人们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体验声音的美。 异:《琵琶行》侧重于调动人们的听觉,用人们熟悉的雨声、鸟声、人们的切切私语声等来描摹琵琶声。 《明湖居听书》主要运用通感,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心理感觉来体会,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声音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运用比喻手法,让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声音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达到认识体会事物特点的目的。 7、分析侧面描写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白妞说书,但在白妞说书之前,又写了谁的演唱?其演唱技艺如何,从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黑妞。其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白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但和白妞相比“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2)好的歌手还应有好的乐手来伴奏,那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谁?其弹奏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穿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 ,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的”男人。起初他“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他用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叫好之声不绝。 (3)作者为何要写黑妞的演唱、琴师的弹奏? 讨论明确: 描写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说书技艺的出类拔萃、精美绝伦。 (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师不俗的演奏,特别是白妞超群绝伦的演唱,这样的演出阵容肯定是颇具吸引力,颇具轰动效应,文中有无相应的文字能印证这一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1、2、6、8自然段中有关环境气氛的渲染描写。“十点钟,……圆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到了十一点钟,……不断还有人来”,听众中有官员、“做生意的人”“读书人”,这都有力的表现了白妞说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白妞未出场,却已先声夺人。黑妞说书后“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说明黑妞说唱虽然不差,但听众仍未满足,期待着白妞出场。白妞出场了“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写出在人声嘈杂的情况下,白妞一出场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可见其魅力之大。白妞说唱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说唱完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表现了白妞说书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听众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听过后充满快感,得到满足。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 (5)面对如此精彩的演出,观众的反映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 黑妞的演唱已使观众“叹为观止”,而观众却评论道“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更有一少年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三日”改为“三月”来评价白妞的演唱,令人有无穷的回味。通过观众的评价,从侧面渲染了白妞的技艺达到了无人可比的地步。 8、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次要人物的衬托、观众的议论评价及人物声音、肖像、动作的正面描绘,突出表现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此文的学习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9、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中描写声音的方法,把你对某一段音乐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课文第7、8两段。 板书设计: 明湖居听书 刘鹗 正面描写: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通感 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的陪衬 黑妞 琴师 环境气氛的渲染 听众的客观评价
明湖居听书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 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例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 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明湖居听书中人物出场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湖居听书中人物出场顺序是琴师、黑妞、观众、白妞。这样写的好处:1、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用“欲扬先抑”描写琴师;用“欲抑先扬”描写黑妞;用“烘云托月”发挥环境、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烘托了白妞演技超群。2、文中描写手法多变,使艺术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难以忘怀,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境。《明湖居听书》概况:《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鸿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支持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 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佳句赏析
1.《明湖居听书》赏析 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 ——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此一番话让老残哑然,“以为观止”的音乐竟不是极品,那么白妞竟如何呢? 作者已是用尽心智赞白妞说书,又如何写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让老残心痒难耐了,也让读者亟盼白妞出场的同时不得不拜服于刘鄂的此一番绝好的铺垫,先以说书场之大,听书人之多之杂,听书人到场之早,为白妞出场蓄足了势,又以黑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烘托。直到此时,略带些神秘而令人渴盼一睹为快一听为乐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场了。 作者并没有赋予白妞出众的容貌和华丽的装束,而是让她一身素衣与黑妞一般无二的登场了。这时的老残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两块顽铁一响,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发声,已是先声夺情,而那双“白水银里装着两丸黑水银”的灿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扫,便已造成“以为白妞看见了我”之效果——白妞见“我”,“我”之荣幸啊!“而鸦雀无声”之场景,则已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啊! 作者对黑妞说书已是用尽了溢美之词,那么又如何来描写白妞的说书呢?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鄂以一业余作家之笔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写白妞的唱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用“花坞春晓”写其声音之妩媚。更兼作者调动通感手法,以“听者如吃了人参果,三十六万个毛孔,无一处不舒畅”写白妞说书的妙处。怎见得王小玉高于黑妞之处呢?听书人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 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本课原选入高中教材,题目为《明湖居听书》据本章内容而定;教材改版后,选入初中教材,更名为《绝唱》此题目较原题不仅简练,而且也极佳的赞叹白妞的说书艺人。但《绝唱》删掉了“到了十一点钟……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也不去管他”一节,使原本浓墨重彩的铺垫变得单薄,原本作者铺就的烘云托月之之势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2.明湖居听书句子翻译 4.在我心中产生了同感(共鸣)!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凋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这是全文翻译,你自己对照吧 3.现代文品读明湖居听书答案 《明湖居听书》 一、1.全2.全部3.比较4.能够5.忧愁 二、老师说基本不用改多少 差不多照抄改几个地方就可以了 三、1.比喻 排比 ;夸张 ;设问 2.(1)歌声、弦声;花坞鸟鸣声 (2)白妞百转千回的歌声;山中间盘旋的蛇 3.白妞;琴师、黑妞 4.随便抄一句 四、《老残游记》、铁云、《铁云藏龟》 拓展阅读我没做,可以把那篇古文的意思翻译一下: 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直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韫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东西)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是《错梦》这一折。袁韫玉惊叹佩服地不得了。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者尤其脍炙人口。 自己打的,o(︶︿︶)o 唉,累死了
明湖居听书是什么文体
明湖居听书是什么文体:小说。《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赋形于声,多方位设喻,对声乐描写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将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的各种事物,其对歌声描写历来受人称道。首先,运用触觉、味觉与听觉的通感:“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干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先借助肌肤平展伏贴的“触觉”描绘出歌声的优美令人身心愉悦舒畅,再用“味觉”写吃人参果的感觉来写圆润舒缓歌声给人带来的舒畅。其次,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作者将白妞说书时那种不可捉摸,转化为几个视觉形象。文章在描摹高音时,用“像一丝钢丝抛入大际,在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的视觉画而来表现白妞高亢激昂,清亮刚劲,尖细嘹亮,回环转折的嗓音特点。在描摹声音节节高起时,用攀登泰山时所见的峰峦景象予以描绘,体现其声音“节节高起”的特征。描写声音陡落时,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绘出声音的千回百折,借助这些飞蛇灵巧穿行山峰间的姿态,不仅真切地写出了无影无形的声音,而且体现出白妞演唱得流畅婉转。写歌声高潮时用灿烂的焰火作比喻,“像放那东洋焰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一色火光,纵横散乱”。从事物的视觉形象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通过色彩想象声音,领略华彩乐段中瑰奇多变的美妙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顺序
如下:第一节:琴师弹奏不同凡响;第二节:黑妞说书以为观止;第三节:观众议论,戏院盛况轰动泉城;第四节:白妞出场,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主要讲的是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时的经历。作者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铁云。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笔名“洪都百炼生”。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