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葛薇龙论文

时间:2024-09-10 14:00:29编辑:揭秘君

张爱玲笔下具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世俗的小角色,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这些女性在传统封建思想中生存和挣扎,但最终依然逃脱不了既定的命运。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深刻的描写出来。



一、有违伦理的女性形象



(一)为母无有慈爱之心

母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情感,母亲常常被描写为好意而无能的角色,她们善良、慈祥、温柔,为了儿女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却颠覆了我们对母亲的一贯理解,她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作了反常的描写,她笔下的母亲深受环境的制约,她们或无情、或自私、抑或是冷酷,在她们身上,读者很难找到醇厚温馨的母爱,狠心恶毒成了这类女性的代名词。

《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正常的女人,然而残疾的丈夫让她失去了身为女人该享受的权利,也无法享受爱情的甜蜜。于是她把爱慕的心思放到了姜季泽身上,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封建礼教使得曹七巧的爱慕注定是一场空。现实的无情,让曹七巧知道金钱的重要性。在分家之后,她变得更加像疯子,开始当起了恶母亲和恶婆婆。曹七巧本身是不幸福的,她性格的扭曲也体现在这里,她自己是不幸的,那么别人也不能幸福,这就是她变态的心理。这样一个阴鸷狠毒的人,首先是对身边的人下手了。她强制性地让女儿长安裹起了小脚,让女儿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还找各种理由让长安放弃上学,甚至在长安有了爱情时,故意让长安吸上大烟,并且败坏长安的名声,把女儿推向深渊。而她的儿子长白也在曹七巧的教唆之下开始吸食大烟,甚至这位母亲还带着儿子谈论儿媳的闺房秘密,这样难以忍受的场景让儿媳被逼到绝望,最后凄惨离世,后来被扶正的姑娘也在一年后就吞鸦片自杀了。

这些丑事都来源于曹七巧的心理变态扭曲,因为她一个人的不幸福,导致了身边更多人的悲剧。在一开始她也是一个对人生有着美好愿望的女人,然而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黑暗,硬生生把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曹七巧身为一个女性和弱者,在追求金钱、权利、爱情方面都做出过自己的努力和无望的挣扎,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最终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二)为女行无尊孝之道

“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但是这辈子,他们是父女,必须只能是父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句话是用来形容父亲对女儿的宠爱,但这种爱必须是有界限且纯洁的。一旦逾越界限,爱就变成了枷锁,锁住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张爱玲的小说《心经》中记述了一段违背世俗伦理道德的父女畸形爱恋。

女主人公小寒和父亲许峰仪和普通的父女关系不同,他们更像是一对恋人。小寒经常谈论自己的父亲,让同学都以为她没有母亲,甚至有人误以为小寒和父亲是一对情侣。在小寒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这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有钱有权,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小寒的心。小寒明明才20岁,有时候很孩子气,有时候又老气横秋。在许峰仪面前,她完全像个情人,有关心,有亲昵,有抱怨。两人的亲密,已经完全超越了父女该有的界限。小寒想做永远的小孩,在父亲面前,就可以永远得到疼爱。小寒对父亲的爱,爱到疯狂,爱到毫无理智。她曾和许峰仪说:“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小寒以为爸爸就是一条藤,一心想越过篱笆去,但外边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离了她,他无处可去。这看似直白的告白,暴露她自私单纯背后隐隐的自卑与恐惧。

小寒的爱情是自大而盲目的,她敢于挑战常理,却对于一个缺乏反叛精神的父亲来说,退缩是唯一的一条出路。小寒的爱是一种原始的,抛却伦理道德的,不经雕琢的爱,这种爱到头来只会伤害他人,更伤害自己。正因小寒对父亲心理上过度依赖,才会使他们的家庭生活过得如此痛苦。许小寒对待这位异性的立场和情感直接关系到了她以后与异性相处的模式。很显然跟,小寒对待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有些剑走偏锋的,她的感情是热烈却极端的。



二、在婚恋中挣扎的女性形象



(一)为生存结姻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以结婚来求生存的女性。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爱情不能成就婚姻,它只是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罢了,即便爱情与婚姻相背离,她们也会孤注一掷,因为物质、金钱才是她们择爱的首要标准,结婚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娘家是中产之家,她原本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但对钱财的过度艳羡改变了她的婚恋观。只要能嫁给有钱人,即便是做妾她也毫无怨言,最终她不惜与娘家闹翻,做了香港富豪梁季腾的第四房姨太太。在丈夫死后,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笔财产,这笔数目可观的收入是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爱情、用自己的一辈子换来的。但她似乎从来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在她心里,是婚姻让她能够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纵然生活是凄凉孤寂的,她也依旧知足。可以说,是金钱桎梏了她,让她甘愿在婚姻的牢笼里打转。

“物欲”得到满足的女人,“情欲”就会成为第一需求,如果“物欲”得到满足后,“情欲”得不到满足,那必然就会感到无尽的空虚。年老色衰的梁太太为了得到年轻男人的青睐,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财富去“引诱”年轻人,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孤独。少女时代她用青春来换“物欲”的满足,年老时总是喜欢年轻男性,这是对自己少女时代“爱欲”的缺失的畸形补偿。

(二)为谋生情乱

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一类女性,她们渴望爱,渴望归宿,但总是经历被抛弃的命运。她们哭过、闹过、爱过、恨过,到头来依然挣不过命运的安排,为了谋生只得不停换男人。她们刻薄又滥情,命运多舛,将命运交付给各色男人,换来的不过是些残羹剩饭,命运的暮钟敲响,依旧梦碎。

《连环套》中的女主人公霓喜,她一生前后与三个男人姘居,不是她不想嫁人,而是无人娶,只能姘。她从小被塞进这个关系里,从十二岁到六十岁,从反抗到认命到沉湎,一生都在这个姘居的套路里进去、出来,再进去、出来。没有别的路给过她,她也没有尝试过别的路。霓喜为了赢得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地游弋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张爱玲用“姘居”一词说明,霓喜一直保持着未婚的身份,跟不同的男人同居。霓喜先后想用三种连环套来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不管是第一种的“少夫少妻”环套还是第二种的“老夫少妻”环套或是第三种的“异国婚姻”,其目的和结果都是相同的,霓喜始终只是男人们拿不出手的满足性需要的动物。她的最终被抛弃,宣告了霓喜用自己的青春和身体所作的一番挣扎没能得到任何东西。她的出路在哪里?也许霓喜还要不停地对不同的男人主设她的环套吧!为了获取生活保障,拿自己的身体作资本,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她们的生命都是畸形的,不幸的。?

“有沉默的夫妻关系,有轻松一点的高等调情,有性欲的嫖妓,还有就是姘居。”霓喜这个形象,是张爱玲对婚姻生活和关系的思考。霓喜一辈子都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没有给她一个名分,她精心编织的一个又一个套子,其实牢牢的将她自己套在了里面。

女人这一辈子,不管处于什么境地,若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男人身上,将自己当成商品,去换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当年华老去之后,女人一定会变得可悲又可怜,所有建立在物质上的感情,最是靠不住。

(三)妻性的缺失

张爱玲笔下男人没有爱情,女人也没有爱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只是一场博弈,是各取所需的捆绑。男人到处沾花惹草,女人寻找长期饭票,没有互相温暖和慰藉,男人不顾家,女人也缺失妻性。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位妻性缺失的女性——白流苏。白流苏离了婚后一直生活在娘家,被认为是个累赘而为家庭所不容,她的出路就是去找一段婚姻来依附。她深知婚姻之苦却再次投向婚姻的罗网,用尽心机想要成为花花公子范柳原的合法妻子,无非是因为他有钱,可以获得终生物质生活的保障,而不寄身于兄嫂家过着屈辱的生活,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谈恋爱离不开靠山,寻爱离不开经济,恋爱摆脱不掉对男人的依附。“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男人,是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可以放心。”与其说是一场爱情不如说是一次调情,只是“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防战”。只是屈服于外界的压抑而进行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因而在我、残缺中得到满足,从委屈中发现安慰,从不为感情而走向极端,尽管如愿后的寂寞和惆怅充斥了她的卑微的灵魂,但她还是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云报复她的兄嫂了。

她和范柳原的爱情,不是童话,是动荡时局中,两个孤独的人搭伙过日子。人人都以为白流苏嫁给范柳原是捡了大便宜,如果白流苏有得选,她或许不会嫁给这个的花花公子。因为那个时代,女性往往被命运扼住喉咙,婚姻不过是她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不论白流苏的结局看起来有多圆满,实际上她的人生底色依然是悲凉的。

从白流苏的时代到我们的时代其实从来都没变,“嫁出去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女人成功的标志,若是这男人长的不差又多金,女人就有足够的理由趾高气昂。可这样的结局,真的算是幸福吗?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点破了所有女孩内心的虚荣与虚弱:你为什么会走进婚姻?你选择的那个人,那段情,是出自真心的爱与欣赏,还是不过因为要依靠他把你拉出生活的泥潭,在人前充充场面。



四、形构自我的女性形象



(一)矛盾统一的心理构建

张爱玲性格对作品的影响极深,由于张爱玲所处的环境较为封闭,因此其文学作品往往与张爱玲过往的经历相关,张爱玲根据自己所看所闻,经过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部文学作品。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女性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作品中对于亲情的描写较少。同时,作品中对于“孤独”的表述较多,自身经历与精神状态致使张爱玲文学作品显现出苍凉、迷茫、不安的特点。张爱玲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其作品存在明显特征,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心理往往表现出扭曲和矛盾的特点。

《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篇小说写于张爱玲的爱人胡兰成有了外遇,她离开胡兰成之后。小说中的红玫瑰王娇蕊是男主振保朋友的妻子,振保回了国,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高职,租住老同学王士洪的屋子,邂逅了王士洪的妻子王娇蕊。

王娇蕊明媚任性、放浪却又不失童真。她会为了保持苗条而刻意只吃一点点主食,却放不下更容易让人肥胖的糖;她会在被人调侃脸上有肉的时候娇俏地说道:"那是我去年吃的羊肉";她会穿极绿的裙子搭配粉红色的内衬,却一点不显得违和。

从初见开始,佟振保就抑制不住自己对她的喜爱。于是在王士洪出去工作没多久,在王娇蕊有意无意的撩拨之下,他们就在一起了。很快,王娇蕊就深深陷入了对佟振保的爱之中无法自拔,她渴望和他永远在一起,还因此要求与王士洪离婚。

可是佟振保根本就没想过这些,虽然他心里也有她,但是他无法承受“与朋友之妻有染”这种消息对他名声带来的打击,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浪荡的女人做他的妻子。尽管王娇蕊再三表明自己的真心和改过自新的决心。最终佟振保从她的世界抽身,而她却依然选择了离婚。在爱情与名声事业中,佟振保与大多数男人一样选择了后者,而王娇蕊却如大多数女性一样选择奔赴前者。

张爱玲笔下的这朵“红玫瑰”与她有着相似之处,因为她和她一样对爱情有着如火的热情,即使胡兰成是有妇之夫的时候,张爱玲仍然一心一意地爱着他。

可是当佟振保与王娇蕊再次重逢时,王娇蕊不仅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妻子,更是个合格的母亲了。王娇蕊已经再次结婚并有了一个孩子,她的形象与初识时已全然两样,比以前胖了,看起来也不再是以前活泼放浪的样子了,她变得规规矩矩,是一个可以娶回家的女人了,却失去了以往的神采。

张爱玲在妙趣横生的情节里勾勒出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下,女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红玫瑰”和“白玫瑰”代表的是两个极端,却都生活在困境里面。“红玫瑰”是热烈而奔放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摆脱世俗的枷锁,佟振保心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男人们将道德的限制和行为的限制强加给女性,使她们总是生存在困境中,也因此她的求而不得似是必然的结果。

(二)循环往复的悲剧人生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一般较为丰满,在张爱玲笔下,当时女性往往会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束缚,从而性格和心理上较为扭曲,失去了传统女性温良恭俭让的特点。这种心理和性格上的特点,使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通常易于沉沦苦海,进而酿成一段又一段的悲剧。

《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她曾和喜欢的人缔结了婚约,奈何父亲突然去世,作为家里的老大,为了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她决定牺牲自己,退掉婚约,当起了舞女。为了负担起顾家老小的开支,顾曼璐与风月场中结识的做小生意的祝鸿才结了婚。这男人虽然不十分有钱,起码负担得起顾家老小的开销。但是婚后,祝鸿才靠投机倒把赚了大钱,在外面花天酒地,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甚至对她大打出手。

顾曼璐像一只被遗弃的金丝雀,囚禁在精致却冰凉的婚姻鸟笼中。后来得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顾曼桢有野心,为了守住自己顾太太的身份,不惜将亲妹妹送到丈夫的淫爪之下,设毒计迫使妹妹顾曼桢被丈夫强暴,并要求顾曼桢为丈夫生子,从而保住自己有名无实的婚姻。只是如意算盘没有打成,反而酿成一出悲剧,最终造成妹妹曼桢的生活受到影响,被爱人沈世均抛弃,也断送了姐妹亲情。 在曼璐这一角色之中,能够看到人性的扭曲,一方面,曼璐为了家庭和妹妹牺牲自己,做舞女来供养家人,另一方面,曼璐为了自己所谓的幸福,通过道德绑架妹妹,使其成为自己破裂婚姻的牺牲品。

女性在当时的时代已备受打压,而女性与女性之间还互相倾轧,不幸的女性意识到自身的不幸却没有丝毫的反抗,而是通过迫害另一名女性来寻找幸福,造成悲剧的循环往复,把悲剧拉进更可悲的深渊。

(三)自我意识的艺术再现

张爱玲是极具自我意识的作家,她以她独特细腻的笔触和精准到位的心理描写对人性中的恶进行揭露,对爱情、亲情进行的消解。她还属于一位读者意识非常强的作家,具备自身特定的隐含读者,符合她要求的读者需是有较强生活感的人,阶层性、时代性且有浓郁市民气息的,在生存与情欲里挣扎的众生,也就使得她的小说以叙事的形式来创作,对作者深层感悟进行灌注,并且又站在故事可读性、题材日常性、时代趣味性等多方面对大众读者进行引诱及投合,使大众需求得到满足。? ? ? ?

张爱玲现实的文字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觉醒后对女性无奈命运的感叹,不管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完成学业而投靠姑母梁太太,还是《金锁记》中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着黄金枷锁的性变态疯子的曹七,亦或《倾城之恋》中最后不得不完全将婚姻当成豪赌的白流苏,我们看到张爱玲笔下女人的最终结局大多都是像《连环套》中的霓喜那样:霓喜先后和多个男人同居,“她要男人的爱,同时也要安全”,她千方百计想成为对方合法的妻子,为此她一次次算计和挣扎,最终却每每人财两空。

张爱玲清醒地意识到,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为了获得物质生存,女人要依赖男人,女人追逐婚姻,是想通过婚姻取得一种经济上的保障。但她的笔下,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尽管每个女性都有其可取的地方;几乎没有一段美好的姻缘,尽管有个别女性经过重重磨难,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女性能作为人自主的存在,尽管她也许掌管了经济大权,占据了家长的位置。

人们从前述中,或许认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没有自我,她们要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生存的困境。但其实张爱玲小说女性的生存意识十分坚韧。然而,在与现实的较量中,她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丢失了女性自我意识,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

《金锁记》里歹毒刻薄的曹七巧、《十八春》里的“红粉骷髅”曼璐等原来都是青春活泼、心理健康的女性,在经历了男权社会加诸的一切后,她们也蜕变成了“欺压同性”的刽子手,变本加厉地将痛苦付诸在同性身上;《连环套》中为了生计与人姘居的霓喜等,把婚姻当作了自己的求生的唯一职业,甘愿受男人的摆布;《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自艾自怜的孟烟鹂、《太太万岁》中的克已待人的陈思珍,为了极力维护自己的原配地位,完全丧失了一个人活着应有的骨气和尊严;而《十八春》里美丽懂事的曼桢、《多少恨》中自强自立的虞家茵,由于社会的黑影、金钱的诱惑、亲人的迫害,她们不但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连亲情、爱情和尊严都保不住,心甘情愿地依旧过着和旧式女性一样的生活。

作为真正了解女性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张爱玲,她笔下的女性,从白流苏、曹七巧,再到顾曼桢、霓喜,无论出于何种家庭,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不管是婚姻还是金钱等,其实都只是她们获取必要的物质基础来维持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各种形式的爱及其它种种的精神生活,对她们的主人公而言都是一件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结语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享受着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她们形象性格鲜明、遭遇不同,但是都具有悲剧色彩,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部分女性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痛苦挣扎,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现状,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更加引人思考,也而是对现代社会的警示,尤其是在现代思想更加开放的社会,虽然女性获得独立,但仍需要加强对女性的关注。


研究张爱玲散文的悲剧意识有什么意义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张爱玲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意识值得我们探究。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给你看。
我个人认为研究张爱玲散文的悲剧意识是无聊人干无聊事


张爱玲笔下得女性形象

张爱玲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爱情回忆杂糅进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人性泯灭时代下的一出出爱情悲剧,用无数悲剧女性的情爱经历刻画了形形色色具有争议和探讨话题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不仅深受战乱之苦,更是饱受无数歧视和凌辱。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世俗的小角色,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这些女性在传统封建思想中生存和挣扎,但最终依然逃脱不了既定的命运。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深刻的描写出来。

一、有违伦理的女性形象

(一)为母无有慈爱之心

母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情感,母亲常常被描写为好意而无能的角色,她们善良、慈祥、温柔,为了儿女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却颠覆了我们对母亲的一贯理解,她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作了反常的描写,她笔下的母亲深受环境的制约,她们或无情、或自私、抑或是冷酷,在她们身上,读者很难找到醇厚温馨的母爱,狠心恶毒成了这类女性的代名词。

《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正常的女人,然而残疾的丈夫让她失去了身为女人该享受的权利,也无法享受爱情的甜蜜。于是她把爱慕的心思放到了姜季泽身上,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封建礼教使得曹七巧的爱慕注定是一场空。现实的无情,让曹七巧知道金钱的重要性。在分家之后,她变得更加像疯子,开始当起了恶母亲和恶婆婆。曹七巧本身是不幸福的,她性格的扭曲也体现在这里,她自己是不幸的,那么别人也不能幸福,这就是她变态的心理。这样一个阴鸷狠毒的人,首先是对身边的人下手了。她强制性地让女儿长安裹起了小脚,让女儿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还找各种理由让长安放弃上学,甚至在长安有了爱情时,故意让长安吸上大烟,并且败坏长安的名声,把女儿推向深渊。而她的儿子长白也在曹七巧的教唆之下开始吸食大烟,甚至这位母亲还带着儿子谈论儿媳的闺房秘密,这样难以忍受的场景让儿媳被逼到绝望,最后凄惨离世,后来被扶正的姑娘也在一年后就吞鸦片自杀了。

这些丑事都来源于曹七巧的心理变态扭曲,因为她一个人的不幸福,导致了身边更多人的悲剧。在一开始她也是一个对人生有着美好愿望的女人,然而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黑暗,硬生生把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

曹七巧身为一个女性和弱者,在追求金钱、权利、爱情方面都做出过自己的努力和无望的挣扎,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最终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二)为女行无尊孝之道。

“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但是这辈子,他们是父女,必须只能是父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句话是用来形容父亲对女儿的宠爱,但这种爱必须是有界限且纯洁的。一旦逾越界限,爱就变成了枷锁,锁住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张爱玲的小说《心经》中记述了一段违背世俗伦理道德的父女畸形爱恋。

女主人公小寒和父亲许峰仪和普通的父女关系不同,他们更像是一对恋人。小寒经常谈论自己的父亲,让同学都以为她没有母亲,甚至有人误以为小寒和父亲是一对情侣。在小寒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这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有钱有权,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小寒的心。小寒明明才20岁,有时候很孩子气,有时候又老气横秋。在许峰仪面前,她完全像个情人,有关心,有亲昵,有抱怨。两人的亲密,已经完全超越了父女该有的界限。小寒想做永远的小孩,在父亲面前,就可以永远得到疼爱。小寒对父亲的爱,爱到疯狂,爱到毫无理智。她曾和许峰仪说:“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小寒以为爸爸就是一条藤,一心想越过篱笆去,但外边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离了她,他无处可去。这看似直白的告白,暴露她自私单纯背后隐隐的自卑与恐惧。

小寒的爱情是自大而盲目的,她敢于挑战常理,却对于一个缺乏反叛精神的父亲来说,退缩是唯一的一条出路。小寒的爱是一种原始的,抛却伦理道德的,不经雕琢的爱,这种爱到头来只会伤害他人,更伤害自己。

二、在婚恋中挣扎的女性形象

(一)为生存结姻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以结婚来求生存的女性。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爱情不能成就婚姻,它只是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罢了,即便爱情与婚姻相背离,她们也会孤注一掷,因为物质、金钱才是她们择爱的首要标准,结婚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娘家是中产之家,她原本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但对钱财的过度艳羡改变了她的婚恋观。只要能嫁给有钱人,即便是做妾她也毫无怨言,最终她不惜与娘家闹翻,做了香港富豪梁季腾的第四房姨太太。在丈夫死后,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笔财产,这笔数目可观的收入是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爱情、用自己的一辈子换来的。但她似乎从来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在她心里,是婚姻让她能够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纵然生活是凄凉孤寂的,她也依旧知足。可以说,是金钱桎梏了她,让她甘愿在婚姻的牢笼里打转。

(二)为谋生情乱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塑造了女主人公霓喜,她一生前后与三个男人姘居,不是她不想嫁人,而是无人娶,只能姘。她从小被塞进这个关系里,从十二岁到六十岁,从反抗到认命到沉湎,一生都在这个姘居的套路里进去、出来,再进去、出来。没有别的路给过她,她也没有尝试过别的路。霓喜为了赢得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地游弋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张爱玲用“姘居”一词说明,霓喜一直保持着未婚的身份,跟不同的男人同居。霓喜先后想用三种连环套来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不管是第一种的“少夫少妻”环套还是第二种的“老夫少妻”环套或是第三种的“异国婚姻”,其目的和结果都是相同的,霓喜始终只是男人们拿不出手的满足性需要的动物。她的最终被抛弃,宣告了霓喜用自己的青春和身体所作的一番挣扎没能得到任何东西。她的出路在哪里?也许霓喜还要不停地对不同的男人主设她的环套吧!为了获取生活保障,拿自己的身体作资本,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她们的生命都是畸形的,不幸的。? “有沉默的夫妻关系,有轻松一点的高等调情,有性欲的嫖妓,还有就是姘居。”霓喜这个形象,是张爱玲对婚姻生活和关系的思考。

(三)妻性的缺失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位妻性缺失的女性——白流苏。白流苏离了婚后一直生活在娘家,被认为是个累赘而为家庭所不容,她的出路就是去找一段婚姻来依附。她深知婚姻之苦却再次投向婚姻的罗网,用尽心机想要成为花花公子范柳原的合法妻子,无非是因为他有钱,可以获得终生物质生活的保障,而不寄身于兄嫂家过着屈辱的生活,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谈恋爱离不开靠山,寻爱离不开经济,恋爱摆脱不掉对男人的依附。“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男人,是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可以放心。”与其说是一场爱情不如说是一次调情,只是“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防战”。只是屈服于外界的压抑而进行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因而在我、残缺中得到满足,从委屈中发现安慰,从不为感情而走向极端,尽管如愿后的寂寞和惆怅充斥了她的卑微的灵魂,但她还是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云报复她的兄嫂了。

她和范柳原的爱情,不是童话,是动荡时局中,两个孤独的人搭伙过日子。人人都以为白流苏嫁给范柳原是捡了大便宜,如果白流苏有得选,她或许不会嫁给这个的花花公子。因为那个时代,女性往往被命运扼住喉咙,婚姻不过是她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不论白流苏的结局看起来有多圆满,实际上她的人生底色依然是悲凉的。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享受着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她们形象性格鲜明、遭遇不同,但是都具有悲剧色彩,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部分女性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痛苦挣扎,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现状,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更加引人思考,也而是对现代社会的警示,尤其是在现代思想更加开放的社会,虽然女性获得独立,但仍需要加强对女性的关注。


写给张爱玲……

   写给张爱玲……   我 坐在忘川里的湖边,看微风拂过,湖面浮着枯黄的柳叶,柳枝垂落水面,等待着风给予的飘落,那是种凋零的美。风的苍凉里,我听到了那款款席来的秋的脚步正透 过水面五彩的色调,荡漾而来。我整理了写给张爱玲……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有时,会想一想,究竟是怎样一个传奇女子,写着这样的苍凉并锦绣的文字?   台湾作家季季曾对张爱玲的一生作过一个简括的勾勒:“四岁母亲离家出国。十岁父母离婚。十四岁父亲再娶。十七岁被父亲监禁半年。十八岁逃出父亲的家。从童年到青春,一次次都是情感上的高压与生活上的高温之煎熬。二十三岁,扬名上海滩。二十四岁,情系胡兰成。二十五岁,情伤胡兰成。二十七岁,情碎胡兰成。三十二岁,离家去国。四十七岁,痛失赖雅。五十二岁,自我封锁。七十五岁,骨灰漂流太平洋。”   初识张爱玲,是期刊《收获》上刊载的《倾城之恋》,对她的文字一见倾心,很多段落都会背诵,多年以后再看,那种欢喜依然。同时还读到柯灵写的《遥寄张爱玲》,充满着欣赏、惋惜与怀念,如是,方可写下这样的字吧:“我在北方湛蓝的初冬,万里外,长城边,因风寄意,向张爱玲致以良好的祝愿,亲切的问候。”按说张爱玲会读到的,却并不曾回应,或许,读下《小团圆》,会寻到蛛丝马迹,那决绝的原因是不堪言,却萦于心,终于付诸笔端。对柯灵如是,胡兰成更如是。对桑弧,虽有失望,下笔尚克制吧。如果能预知这本小说,柯灵还会写下这文章么?他看到她的《小团圆》,是怎样的心情?或者更应该问下,若地下有知,胡兰成的心情吧。这部书,或许有胡的《今生今世》的一方言论催生的缘故,也未可知。二十年间几易其稿在她生前也不曾出版,后被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出版。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上海《文汇月刊》发表了张葆莘长文《张爱玲传奇》,张爱玲遂以“传奇”的姿态重返上海。上海是张爱玲出生的地方,成名的地方,也是她遭遇乱世之恋并因之备受指斥的地方。一九五二年,张爱玲离开了带给她荣耀与痛苦的上海去了香港,从此之后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陆销声匿迹。因此,当三十年后张爱玲再次“现身”大陆媒体,她身在上海的姑姑惊喜不已,即刻把登载《张爱玲传奇》的那一期《文汇月刊》寄往美国,告知她重回大陆的喜讯。张爱玲的回归也勾起许多文坛故旧的回忆。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收获》杂志发表了柯灵的《遥寄张爱玲》,并重新刊发《倾城之恋》,《读书》杂志也遥相呼应,迅速转载了柯灵的这篇回忆文章。其后,张爱玲逐渐走进公众视线,其作品大量印行,阅读张爱玲也随之成为不断升温的文化时尚。   我以为自己是一九八六年左右高中时读到张爱玲,却原来是一九八四年就看到了,那么久远,珠玉一样的文字那么闪亮,令人读着口角噙香,惊动了少年的心,令人不忍释卷。其后许多年,陆续读到了她的很多著作,梦魇般半生已过。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读《小团圆》诗般精致的语言不时出现,张爱的文字依然充满质感。我喜欢。但这不是一本容易看的书,得慢慢看、细细想。《小团圆》,一直在想,为什么用这个名字,也许,人生之旅的短暂相逢谓之小,而长久别离却是人生的真谛,团圆谈何容易!读来令人唏嘘。乱世的家族,乱世的女子,失爱的人,纵是锦衣华屋,心中的缺口宛在。   “我看你很难”只此一句,就可将人引为知己,就能将深情托付,一个等爱的孩子。纵然所托非人,她亦是心甘承受。刀刀见血的人生,因为有过遭逢,小团圆也好,大悲苦也罢,只余下回首时的淡淡伤怀,隔着岁月与风烟,在记忆中清晰,在文字里新鲜。这不是我们熟悉的张爱玲,这依旧是我们喜欢的张爱玲,那袭华美袍子里的生命过往,不堪看,也须看,真实而残酷,只剩下寥落的背影,在胡琴的如泣如诉的呜咽衬托下,在苍山落照里,在千年依旧的月明中。   她说等待是恐惧的。那是真的。无论是大考前,还是等她的爱人。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因此,慧剑斩情思,没了恐惧,也自是绝望。她的明白与决绝,是有迹可循的,也是痛彻心扉的,平平写来,也掩不住心海的波澜。多年以后,读过以来,依旧为你慨叹。   如果有来生,你仍愿意做这样的一个女子?成为别人眼中的传奇?宁相信,你会当一个可以撒娇的女儿,一个受宠爱的女子,然后是一个慈爱的母亲,满足而快乐,平凡而简单,永浴于金色的永生里。   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想疼爱你。   如果有来生,我会不会也选择如许平凡的生活,而或也想谱一曲传奇?才情,机遇,奋争,偶然间,命运会将一生勾勒,至于或浓或淡的色彩,至深至浅的情怀,若有若无的闲愁,且歌且吟的挥洒,这样的一生,已是注定。让生如夏花之绚烂,让死如秋叶之静美---若能如斯,还有什么言语呢?这已是生命最好的恩宠。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她的话还在耳边,也又到了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她若在世,该一百岁了。她在另一个世界里还好么?快乐么?

张爱玲的作品

张爱玲的作品有:1、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2、半生缘《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结尾,改名为《半生缘》。《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3、金锁记《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4、连环套《连环套》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一生相继在一群男子身边周旋的故事,她自小被人贩子带大,后被卖给第一个丈夫,一个印度商人。她聪明精干,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与一个又一个的男人结婚,钻进一个又一个的连环的套子里,她从没有自由,没有幸福,唯一一点点对爱情的期待也被狠狠地辜负,她将自己的青春全葬送在了一个又一个男人身上,每每有了一点暖意,却很快发现被欺骗,辜负,背叛。5、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该书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年轻的时候》《花凋》等十余部作品。

张爱玲的文章好在哪

  张爱玲的作品好在结构十分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一应俱全,故事情节本身又往往曲折离奇,尽管背景有些雷同,可看性很强。而信息传递的结果则确实具有主观愿望和客观事实的双重性,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读者们能清清楚楚的找到所谓“读者所要的”和 “别的作者想说的”。

  张爱玲的文章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时代错综、华洋混杂、畸形存在的沪港洋场世界,古典味与现代味的统一是其突出特色。在空间上、时间上其文章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方式,由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构成了古典味的审美倾向。


论张爱玲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张爱玲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人们总在寻找一种精神,一种永存于历史而不会被湮灭的精神。我想,那是文字,一个人的文字。只有文字,才会被保留下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古今如此多的文人骚客,我却喜欢张爱玲,爱她我行我素,独标孤高,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她会在作品里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就像是雾,那片迷蒙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忧伤。“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这段话或许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的文章总是淡淡的,似乎每字每句间都透出了她的忧伤。我欣赏她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还记得:张爱玲像是一坛陈酿,久埋在岁月的深处,突然有一天,得以重见天日,那醇厚的香味,便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她把人生看透了,放弃幻想,苦中作乐地去享受。她那辉煌人生下掩饰着那苍凉的底色,看破红尘般的叹息显得她是如此怅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一生荣耀无数,但是,她的感情之路却是如此坎坷。她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她是个异数,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话在我看来一点也没错,她就像一个孤僻的怪人,愿在极度的辉煌下沉寂下去。或许从来就没有人走进过她的心,将她读懂。

  她的作品亦雅亦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唯有她书中的那小方的天地是宁静的。她这一生,既是惊天动地的却又是落寞寂静的。

  她是一个怪人,却又是如此的耀眼,但她的世界,却又是如此的空荡。


张爱玲《第一炉香》赏析是什么?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此作一发表,张爱玲便名声大噪。这部小说发表在《紫罗兰》杂志,这是鸳鸯蝴蝶派办的文学刊物,鸳鸯蝴蝶派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是专写言情小说的。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流派的带头大哥周瘦鹃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这说明张爱玲写小说一开始就是走言情路线的。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第一炉香》简介: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当做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结局不言而喻,当薇龙失去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其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讲述的是一个女学生喜欢上了一个纨绔子弟,最终自己堕落成为交际花的故事。在这部剧中,俞飞鸿饰演的姑妈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她的能力也只是站在男人的肩膀上,成为了梁太太,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梁先生的所有遗产。葛薇龙为了求学,选择了姑妈,没有想到,自己经历了这种生活之后,再也回不去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葛微龙的变化。一、葛薇龙和姑妈的相遇。葛薇龙想在香港求学,但是家庭的能力负担不起,所以葛薇龙只能选择来投奔姑妈,见识到了姑妈上层社会的生活。虽然说姑妈的发家史并不光彩,但是丝毫不影响她现在生活的快活和潇洒。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葛薇龙也渐渐的堕落了,单纯的葛薇龙还遇到了富家子弟乔琪乔。二、葛薇龙和乔琪乔的爱情。葛薇龙是个涉世不深的学生,而乔琪乔却是一个情场浪子,虽然口口声声对葛薇龙说不会结婚,但是葛薇龙还是沦陷了。于是葛薇龙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和乔琪乔结婚,要自己去养活这样的纨绔子弟。姑妈劝说无果之后,就想到了别人的办法,让乔琪乔他们都同意了这场婚事。葛薇龙的赚钱方式无非是步姑妈的后尘。三、小说改变成的电影。刚看过第一炉香这部电影,对立面的角色真的是一言难尽。马思纯饰演的葛薇龙,丝毫找不到原著中葛薇龙的影子,而彭于晏也没有乔琪乔的状态。如果要看电影的话,感觉也只能欣赏一下俞飞鸿的演技了,毕竟俞飞鸿不仅颜值在线,而且演技在线,冲着俞飞鸿,这部剧还是值得一看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篇一: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题材,大背景也差不多,人物背景和境遇不同而已。
  
  张爱玲小说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不论是小姐,太太,还是丫头,平民,每个人都很有心计,说话之前都得想到厉害关系,仿佛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不得而知了
  
  《第一炉香》写的是薇龙只身在香港读书,由于生活拮据,不得已来投靠做过姨太太,现在是上流社会交际花的姑姑。
  
  一次偶尔机会认识了乔琪乔,一个混血的,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她明知他不过是个富家花花公子,但还是爱上了他。为了和他在一起,接受姑姑的安排。后来她如愿和乔琪结婚。但还是忙碌,为姑姑弄钱,也为乔琪弄钱。
  
  整个故事里,我最不能明白的就是乔琪乔这个人。
  
  张爱玲小说里,对女性的心理都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是对男人的心里总是怀着揣测。并不做具体的描写。
  
  乔琪这个人,如果说他不爱薇龙,但“他从来没有对她说过谎”;但是,如果说他爱薇龙,却看着薇龙为了他在上流社会交际也不心疼不顾及。就像他说的,自己过惯了舒服日子,又没什么本事,父母子女又多,像他这样不受宠的,也不会分到多少财产。因为这样吗?真是不明白他怎么想的。
  
  为了好日子就什么都不管吗?想不明白,也许也只有张爱玲才能说明白吧!
  
  篇二: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每每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会让人有那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喜欢她细腻的文笔,但又有些惧怕她的不近人的冷清。故事讲述的是在振保的生命里就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红玫瑰太天真任性,风情万种。白玫瑰是传统女性的懦弱,红玫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她所拥有一切,断然和老公离婚,妄想这样安排好就能和振保在一起,但振保听到后一阵慌乱,所有自私的想法都出来了,剩下的只有辜负了。白玫瑰自觉得很爱振保,因这他是她的老公,所以爱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传统的中国女性,其实也蛮委屈的,而且没有人可以诉说,妻子也许是一件妨碍眼的居家摆设罢了,糊里糊涂嫁了人,(www.eduche.com)结果还是成了牺牲品。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句名言或许道出了些人生哲理。
  
  篇三: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最喜欢张受玲的小说。读起来有一种绝望的美。是的,一种绝望的生存状态,绝望中要寻出一条希望之路,然而到底沉沦下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是一百年才出一个的奇迹,“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张爱玲追求世俗的爱,也遭受了命运的柯责与磨难。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笔下的女子是何其可怜,可叹,可悲又可恨。然而是如此真实。我想没有哪个作家能够将女人内心的挣扎写得如此真实而又贴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张爱玲是为女人而生的女人。读张爱玲的小说,心有种被撕裂的疼。一个个的女人在生命长河中挣扎,想要寻求哪怕一点点的幸福,然而命运一次次左右着她们,嘲弄着她们,希望的光就像大海中的灯塔,光还在那里,命运之舟却越走越远,直至走进大海无边的黑暗中。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这篇中篇小说之前,看人评价《第一炉香》诉说了张爱玲的爱情观。倘若真是这样,作为读者,作为张爱玲才华的粉丝,先是要骂胡兰成几句的。之前也浏览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他的薄情给我留下较深的映像。如今,把胡兰成带入到《第一炉香》男主人公乔琪上,倒有几分相似,感慨张爱玲爱情不顺的同时,也对女主人公葛薇龙多了几分怜惜,更厌恶乔琪了。书评最好不要加入个人情感色彩,读书笔记则不然,我也开始信口开河了。   读《第一炉香》,首先是叹服张爱玲的文笔,她汲取了女性作家善于描写感情、善于描述细节的长处,又毫无女性作家叙事过于繁琐的习惯。小说里处处是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其实大多出于张爱玲用心的构造。例如她写梁太太勾搭卢兆麟这儿,“梁太太双肘支在藤桌子上,嘴里衔着杯中的麦管子,眼睛衔着对面的卢兆麟”;又比如“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巢”等。小说细节越是有趣生动,越体现张爱玲对文字的驾驭炉火纯青。   其次是小说篇幅虽然小,但构造严密,情节相互呼应,读者在行云流水的阅读中,能停下来深思。同时小说既写出战前香港大的社会环境,又对人物心理描绘细致入微,让我想起气势恢宏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眼神刻画。杰作必精于细节,推敲细节也常有物外之趣。   故事写的是一位名叫葛薇龙的“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一步步走向物欲洪流的过程。看完小说,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满橱柜的衣服、会想“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纯真的薇龙,唏嘘不已。彼时的她,先是替姑妈招待她的情人们,后来爱上了浪子乔琪,最终成了一名为了金钱自愿出卖自己的女人,再也不是那个心里呐呐“试试就好”的薇龙了。   如果张爱玲把薇龙的堕落原因写成环境所逼,那么这篇小说便会落入俗套。张爱玲的高明在于,她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薇龙,一方面是她赚钱养家的不得已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她心甘情愿进入了姑妈的花花世界,并心安理得嫁给浪子乔琪,最终成为姑妈、乔琪的敛财方式。正如薇龙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薇龙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读者看到了她的思想从面对华服“看看就好”的纯洁到“自愿赚钱”的无下限,如同看到一朵白莲凋零,是展现给读者的悲剧,让读者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感。   同时,张爱玲在小说中体现了对爱情的讽刺。心软的薇龙飞蛾扑火般爱上浪子乔琪,反观乔琪,在“几分犹豫”和薇龙结婚后,还与姑母谋划,过了七八年等薇龙收入减少,便离婚。薇龙的情真意切在乔琪的薄情面前化为乌有,也包含了作者对爱情巨大的讽刺。   读这本小说,不免想起张爱玲那张孤傲的侧脸,弥漫在小说中的,是对时代的拷问、对爱情的深思、对世俗的不屑。作为男性读者,我自然不能体会薇龙在面临满橱柜华丽衣裳的欣喜,不能带入感情中女性的视角,写下的读后感也欠深刻。只是在葛薇龙身上,仿佛看到风华绝代的张爱玲,那个能写出“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女子。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是我国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从事《红楼梦》研究,写出了《张看》、《流言》等作品。张爱玲的散文内容比较博杂,情感流露自然,给读者以酣畅淋漓、汪洋姿肆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笔法细腻,内容琐碎,读她的文章得需要心情,需要耐心,特别是要心平气和,不求快,求情调和意韵,不这么做,怕是参不透她的散文的深意的。   散文《谈跳舞》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我阅读《谈跳舞》时,起初总想看到张爱玲对跳舞的观点,结果文章读完,也没有找到什么具体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回过头来想,张爱玲的观点显然就在文字里面,那些优美细腻的描述,已经明显地说出了她对跳舞的看法和认识。其实阅读这篇散文,我感觉张爱玲的散文写的很随意,也很从容,洋洋洒洒,枝枝蔓蔓,文章内容很丰富厚重。《谈跳舞》中,张爱玲开篇从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谈起,先说了唐诗里“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泼辣姿态,接着又叙述了明清歌舞形态,感叹浩浩荡荡的国土,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可怕的。并且张爱玲进一步戏言:中国女人的腰与屁股所以生得特别低,背影望过去,站着也像坐着,这恐怕也与不善跳舞不无关系。   正当读者的思绪随着张爱玲的描绘走到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苦吟“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张爱玲笔锋一转,又写起了当下中国人很普遍跳着的社交舞,她形象地说,社交中除了麻将、扑克式的“手谈”而外,就是唱歌跳舞式的“脚谈”,这虽然比麻将、扑克好优雅些,高贵些,但是这“脚谈”毕竟还是出于社交的目的,就跳舞而言,还是缺乏“写意相”,缺乏情调,缺乏跳舞的真味道。所以,张爱玲感叹中华的文明很淡薄。   感叹之余,张爱玲又把跳舞的美好回忆引到了国外。在她看来,跳舞的真正情调是浪漫。在张爱玲的心里,写跳舞最好的文章是在契诃夫那里,她不惜笔墨地引入了二百多字的关于跳舞的描写文字,读后确实让我们心动和佩服。因为在契诃夫的笔下,跳舞是深艳的情感的交融,是舞者在双方心目中国王和王后角色的转换,是心情与性情的和谐乐意。走出契诃夫深艳的舞美,张爱玲又谈起了来源于西班牙的探戈舞、美国的吉特巴舞、印度的狂舞,在这三种舞的介绍中,张爱玲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用细腻的笔法,在描写中分析,在分析中点评,非看文字才理解体会到三种舞的特点。   说完了国外舞,张爱玲的目光又回到了她熟悉的香港和上海。在香港,张爱玲先写了一群修道院附属小学上学的女孩子在他们宿舍里歇夏的生活故事,那些女孩子天真活泼、无理散漫,使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喜怒哀乐。加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同学金桃、月女的曲折故事叙述,使文章看点增多,内容更加饱满而丰富。而在上海的回忆里,张爱玲谈起了上海跳足尖舞的情景和感受。既而又谈到了根据拜论长诗编排的舞剧《科赛亚》和话剧《海葬》。随后张爱玲又漫不经心地谈起了她看中欧女孩阴蒂拉?黛薇表演的两支印度舞的详细经过和感受,回忆中穿插着议论。特别是关于“母爱”的议论,借题发挥,点到为止。从从容容的六千多字,使我们的视线从国内跳到了国外,从跳舞说到了跳舞人背后的故事。   本来散文大多是以精短为佳的,可是张爱玲的许多散文却是非万余字不尽兴的,不过这倒没有影响她的散文质量,许多的读者阅读她的散文是想离开又想听的感觉。在《谈跳舞》末尾,张爱玲还是用了1600多字的笔墨,把读者的视线又引到了与跳舞唱歌相关的剧团及舞剧表演上,她轻松自如地介绍了她熟悉的日本东宝歌舞团的跳舞表演,品味了日本电影《狸宫歌声》和《舞城秘史》,使我们对跳舞的感知和情绪达到了高潮,推向了极致。   通过梳理《谈跳舞》一文,使我们不难看到,张爱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以日常生活为主,行文就像平时人们逛公园一样,走到那里算那。她的语言文字是酣畅淋漓,从头至尾都是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说到尽兴处为至,使人要离开又想听(贾平凹语)。她的散文风格是平俗,俗得好看,俗中见雅,俗得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散文构架,总体上是一根线,但这根线从来都是波浪起伏的,而每个波浪则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时空交错,古今结合,中外穿插,人事交融,叙议推进,旁征博引,如唠家常,令人不能不为她的博闻强记和津津乐道所折服。   古今中外,文艺不分家,在张爱玲身上尤其突出。从《谈跳舞》中不难看到,只要是与跳舞有关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艺术作品中的,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著名大家,张爱玲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方方面面体现着张爱玲深厚的艺术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张爱玲谈穿衣,谈美术,谈音乐,谈唱歌等等,将是无从谈起的事情。所以,想写出有深度厚度的文字,非热爱生活不可,非艺术的修养不可。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   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蓝天,自由地飞;我要像一阵云烟,无声无息的美。也许精神之恋是不完美的,那个年代,爱无须表白,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

结合作品,谈谈张爱玲表达了对女性命运及其生存境遇怎样的思考?

在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中,她都以女性为主题,探讨了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境遇。她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家庭、爱情等方面的种种困境和矛盾。首先,张爱玲表达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佟振保和王娇蕊的故事,展现了男性对女性控制和剥削的一面。佟振保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王娇蕊的幸福,从而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掌控和压制。在《半生缘》中,张爱玲则通过顾曼桢的遭遇,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曼桢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的依赖性,以及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弱势地位。其次,张爱玲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金钱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揭示了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的依赖性。她所经历的苦难,是张爱玲对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的一种深刻表达。最后,张爱玲在作品中还表达了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思考。在《小团圆》中,她通过九莉和盛九莉的命运,探讨了女性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上的困境。她们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对她们的束缚,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张爱玲通过这些作品,对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结合作品,谈谈张爱玲表达了对女性命运及其生存境遇怎样的思考?

张爱玲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命运及其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以下结合她的几部作品,谈谈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1. 《金锁记》: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以曹七巧为例,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面临的困境。曹七巧是一个被迫嫁入富裕家庭的女性,她的一生都被黄金的枷锁所束缚。她的人性被扭曲,她的爱情被摧毁,她的自由被剥夺。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批判。2. 《倾城之恋》: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以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处境。白流苏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但她最终还是被男权社会的规则所限制。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复杂思考,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3. 《红玫瑰与白玫瑰》: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形象,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红玫瑰代表了女性的欲望和追求,白玫瑰代表了女性的纯洁和传统。通过这两个人物,张爱玲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矛盾和挣扎,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对女性命运及其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她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同时也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的作品不仅是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批判,也是对女性自我救赎的探索。


上一篇: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2013

下一篇:野蛮流浪汉3无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