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草原

时间:2024-09-10 08:34:47编辑:揭秘君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感谢阅读,更多有关内容请访问教案栏目。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一)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③有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教案设计栏目我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欢迎给位老师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图片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色欲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色欲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图片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藏北草原的特色活动有什么

赛马、摔跤、赛牛、射箭等活动。
藏北草原是指西藏北部辽阔的高原,在那曲境内主要指羌塘大草原。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牧民们在这儿创造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不仅有远古岩画,也有许多古象雄国的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


为什么说藏北的草原是温柔的

因为草原上在明媚的阳光下,绿茸茸的草地闪烁着迷人的色彩,那绿是厚实的,平整的,像毛毯一样,而草原上的人们是好客的的、剽悍的、豪爽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藏北草原的赞美和依恋,突出藏北草原的美。《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版新课标(老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和教育部统编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作者简介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老舍的“舍”就是取的他的姓“舒”,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作者为什么说藏北草原是温柔的?

在作者眼里,藏北草原是温柔的,是因为草原上在明媚的阳光下,绿茸茸的草地闪烁着迷人的色彩,那绿是厚实的,平整的,像毛毯一样,而草原上的人们是好客的的、剽悍的、豪爽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藏北草原的赞美和依恋,突出藏北草原的美。藏北草原的第二段从三个方面来突出藏北草原是温柔的:一是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二是那雪白的羊群,羊儿在牧羊姑娘轻轻的歌声中,静静地吃着嫩草;三是放牧的藏族小伙子,骑在高大的马背上,奔跑着,玩耍着,说笑着……,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飘香的酥油茶构成了这藏北草原独有的美景。扩展资料:主要内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关于藏北草原的资料

藏北草原是指西藏北部辽阔的高原,在那曲境内主要指羌塘大草原。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地理环境
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藏北草原(1) 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牧民们在这儿创造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不仅有远古岩画,也有许多古象雄国的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为苍芒的大草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 那曲是最能代表羌塘的地区,那曲的意思是"黑河"。黑河是怒江的上游,水色发黑,因而得名。就是这黑色的河流滋润了羌塘。尽管这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但那种短小似"寸头"的"那扎"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草类。旧时,这里称"那曲卡",意藏北草原(2) 为"黑河边上的土地"。这里有数不尽的神山圣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温泉、地热不胜枚举。生活在这里的牛羊明显较其它地区的牛羊更肥、更壮。 帐篷是这里的一大景观。除了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五彩缤纷,其形状各异,许多帐篷顶上又飘挂着五彩缤纷的风马旗。


藏北草原在什么位置?

藏北草原
藏北草原是指西藏北部辽阔的高原,在那曲境内主要指羌塘大草原。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牧民们在这儿创造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不仅有远古岩画,也有许多古象雄国的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为苍芒的大草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 那曲是最能代表羌塘的地区,那曲的意思是“黑河”。黑河是怒江的上游,水色发黑,因而得名。就是这黑色的河流滋润了羌塘。尽管这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但那种短小似“寸头”的“那扎”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草类。旧时,这里称“那曲卡”,意为“黑河边上的土地”。这里有数不尽的神山圣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温泉、地热不胜枚举。生活在这里的牛羊明显较其它地区的牛羊更肥、更壮。 帐篷是这里的一大景观。除了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五彩缤纷,其形状各异,许多帐篷顶上又飘挂着五彩缤纷的风马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牧民的节日盛装,特别是少女和中年妇女的穿着,她们大多着华丽昂贵的藏袍,头上、颈上、手上、腰上到处挂满了饰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世界四大草原是哪四个

世界四大草原是呼伦贝尔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那拉提草原、潘帕斯草原。具体如下:
1、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部。它以唿伦湖和贝尔湖的名字命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650~7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它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之一,也是国家旅游的20个景点之一。
2、巴音布鲁克草原:
巴音布鲁克草原,又称冈内斯草原,突厥语意为“白洋坡”,位于新源那拉提镇东部,距伊犁新源县市约110.0公里,位于那拉提山北坡,是古洪积层第三纪开发的中部高地草甸。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草原亚高山草甸植物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草原。美丽的草原风光结合当地哈萨克民俗,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
3、潘帕斯草原:
潘帕斯草原又称南美草原或阿根廷草原,是南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草草原。它分布在拉普拉塔平原南部,包括乌拉圭、阿根廷东部、巴西南部等地区,面积76万平方公里。
4、那拉提草原:
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优美的草原风光与当地哈萨克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区。


四大草原是哪四大草原

中国四大草原有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伊犁草原、那曲高寒草原。1、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之一,这里犹如世界美丽的花园,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2、那曲高寒草原那曲高寒草原,它位于西藏自治区。周边有非常多的山脉,光是草地的海拔便已经达到了4500米,所以这里的空气非常稀薄,温度也十分的低,太阳辐射更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到达这里。3、锡林郭勒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直以来都深受世人瞩目,因为它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拥有无以伦比的草原旅游生态资源。作为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尤其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4、伊犁草原伊犁草原相比于其他景色比较单一的草原来说,这里的景色就比较复杂多变了。它从高至低依次分布着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样性十分丰富。中国其他草原1、川西高寒草原川西高寒草原位于四川甘孜州中部,草地海拔3800-4500米,山原和丘状高原地貌发育充分,平坦宽阔。这里是世人寻找的香格里拉的核心区。鸟瞰川西草原,犹如一片绿色海洋,看不见一点裸露的黄土,这种美感是高寒草原中数一数二的。2、祁连山草原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每年7、8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祁连山清水秀景如画,天高云淡夏如春,巍峨的雪峰捧起洁白的哈达,广袤的草原铺展开千里碧毯,说它是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一点都不为过。

作者为什么说藏北草原是温柔的

在作者眼里,藏北草原是温柔的,是因为草原上在明媚的阳光下,绿茸茸的草地闪烁着迷人的色彩。那绿是厚实的,平整的,像毛毯一样。而草原上的人们是好客的的、剽悍的、豪爽的。牧民们在这儿创造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不仅有远古岩画,也有许多古象雄国的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为苍芒的大草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扩展资料:原文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地铺开着。星星点点的帐篷,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好像害羞的姑娘,用缓缓升起的丝丝轻烟遮住自己。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深爱着的藏北草原。藏北的草原是温柔的。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羊儿在牧羊姑娘轻轻的歌声中,静静地吃着嫩草。放牧的藏族小伙子,骑在高大的马背上,奔跑着,玩耍着,说笑着……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这绿的生命中点缀着一些星星般的五颜六色的花儿,像是许多花蝴蝶在草地上飞舞。远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酥油茶、青稞酒和牛肉飘散着香味,为藏北草原增添了一种清新的气息。我心中不禁赞叹:美呀!实在令人兴奋。8月,这里要过隆重的丰收节。农民们要到田里去看看庄稼,还要举办赛马、赛牛、射箭等活动。那时,漂亮的姑娘会穿上美丽的衣服,手捧洁白的哈达和珍贵的木碗,盛上满满的青稞酒,伴着甜美的歌声,为来自各地的客人们敬酒。随着一声清脆的鞭子声,赛马开始了!勇敢的小伙子们骑上自己的马,在草原上飞奔。前边的小伙子,在阳光下,黑黑的脸儿、强壮的身体给人一种蓬勃的力量。看着他,你就会想到草原上高高飞翔的雄鹰。啊!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马壮,这里的人们勤劳好客,美丽善良。我欢呼,我兴奋,为我的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当我再次深情地望着它时,我听见一阵接一阵的歌声:“美丽的草原,我的故乡……”

《草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扩展资料:《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部编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原

《草原》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扩展资料: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上一篇:王进文

下一篇:急救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