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比较
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实力差不多,下面多角度进行二者对比:一、学校荣誉对比1、同济大学:中国教育部直属并由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该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是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成员。2、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二、师资力量对比1、同济大学: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5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8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7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8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0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华中科技大学: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1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教授13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俊、周专、吴雅、任佳刚、丁汉、龚建平、孔维佳、肖传国、王建枝、蒋向前、徐涛、马丁、骆清铭、吴颖、罗小平、金海、李和、宁琴、黄士昂、徐明厚、陈建国、肖奕、邬堂春、邱建荣、尹周平、王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同济大学、百度百科——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作为一名学院学子。在学院学习和生活的日子里,无论是从学术还是人文方面,我都得到了许多锻炼和提升。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学校的图书馆情况。图书馆规模三座功能完备的图书馆总面积43020平方米,馆藏文献349万册(件),涵盖了理工文管医等9大学科门类。全馆设有各种阅览室40多个,共有4200多个阅览座位,书刊借阅采取全开架服务方式。图书馆实现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全年365×24小时为师生提供各种网上信息服务。馆藏资源图书馆现有总面积64581平方米,根据2014年末的数据,我馆馆藏文献总量881万册(其中印刷书刊405万册,电子图书251万册,电子期刊225万册),涵盖了理工文管医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机械、机械工业,电工技术,电厂热能动力工程,金属学、金属工艺,电子材料与原器件,制冷及低温工程。配备设施图书馆配备了先进、完善的网络系统,初步完成了从传统服务到现代化服务的转变,基本实现了资源存储数字化,磁盘阵列容量达300TB,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全馆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大大改善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条件。图书馆的网络系统能全年365×24小时为师生提供包括书目查询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哪个好
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都是非常不错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想学的专业来选择。华中科技大学:1、学科实力强:华中科技大学在工程、医学、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研究生教育成果显著:国内知名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九成。3、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风景优美,建筑风格多样,同时有着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济大学:1、国际化程度高:同济大学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多个海外知名大学有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2、学科门类齐全:同济大学拥有20个学院,包括工、理、管、文、法、医、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科综合实力突出。3、历史悠久: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内最早建立工科和建筑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秉承“同舟共济、博学笃志、经世致用”的校训。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区别1、学科设置:两所大学的学科设置略有不同。华中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于工程、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而同济大学则在工程、管理、建筑等方面表现特别优异。但两所大学的学科齐全,都拥有很好的学科综合实力。2、校园环境: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校园环境都很好。两所大学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整体的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氛围也比较积极向上。华中科技大学坐落于武汉,校园外有举世闻名的东湖景区,而同济大学位于上海市,周围有着繁华的市区。3、人才培养:两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特别优秀,因为有着一系列成熟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及严谨的导师制度。而同济大学在注重全人教育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4、国际化程度:同济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比华中科技大学更高。同济大学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均有合作交流,同时GEMBA项目为2+1.5模式,强调国际化背景下商业和企业的跨文化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续教育部的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续教育部的历史渊源
原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3年创建的华中工学院。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1953年5月,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1966年,整体实力有较大提高,6个系、20个本科专业、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6年至1976年,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期间,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等办学思路提出。期间,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专业;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顶住压力,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1981年,成立经济学研究所1981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1982年初,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并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1984年,领导班子换届,黄树槐任校长;1985年,开设少年班,至2000年停办时共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1986年,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达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1994年,第一个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直属高校的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大检查,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特别奖,是获得特别奖的唯一高校;1994年,率先在全国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举办人文讲座;1995年,实行学分制;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1996年和1997年,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同一个国家有两所大学获此奖项,除美国外,只有中国。);2000年,与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前身为清末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1997年,获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建校纪念日合校时经各方协商,华中科技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定为全国院系调整开始的1952年10月8日,并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多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埃里希·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1907年6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埃里希·宝隆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 上海德文医学堂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即上海凤阳路)。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同济医工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同济医工大学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因此,5月20日被定为校庆日。 国立同济大学 1927年8月,同济医工大学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国立同济大学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学之一。1937年8月,淞沪会战,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师生同舟共济,由上海西迁入大后方,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中南同济医学院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由一所文理医工法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变成一所以土木、建筑类专长的单科性学校。1950年2月,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第一届学生尚未毕业)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4年10月,由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与汉口协和医院合并的武大、协和合作医院,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后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为武汉协和医院)。1955年5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式迁入武汉,并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为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同年,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该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1956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62年,经卫生部批准,武汉医学院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第一批改为六年制。同年,在医学系增设了德语医学班,并在部分年级开设了德语普通班。从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导致十年动乱,学校连续5年未招收学生。1972年,增设药学系。1978年,学校在卫生系基础上增设环境医学专业。从此,全院各学科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医学系恢复德语医学班,学制为六年。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建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开设三年制卫生管理专修课。 同济医科大学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成立法医系。1987年2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科学部。1991年,成立妇幼卫生系,并被批准建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学校。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学校。同年成立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卫生管理系、教育技术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实行四部一省共建的办学体制。2000年6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立并挂牌;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委员会。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兼任委员会主任。同济医学院从此虚体化,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整合同济医学院告一段落。2007年5月20日,同济医学院举行100周年院庆活动。2010年,成为首批10所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等学校医学院(部,中心)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发展
为优化学科平台,2005年下半年,学院对系部进行重组,将原有的3个系重组为卫生政策与经济管理系、医院管理与医事法学系、医药信息管理系、药品政策与管理系和综合素质与卫生人力管理系等5个系,形成扁平型组织结构。学院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兼职教授16人,专兼职博导12人、硕导28人。现有公共事业管理(3个专业方向:卫生事业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医事法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两个本科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情报学两个研究生学科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一个。学院还先后在深圳、重庆、天津、湖北等地建立了多家教学、科研基地。
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2022
2022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如下:一、同济大学2022录取分数线(在本省)同济大学2022年在上海市(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573分。二、同济大学2022录取分数线(在外省市)1、在甘肃省(普通类本科提前批B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592分2、在甘肃省(普通类本科一批I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587分3、在甘肃省(医学类专业本科一批I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596分4、在甘肃省(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一批I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579分5、在陕西省(普通类本科一批)最低录取分数分别为:理科642分、文科609分学校前身是1907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截至2022年,学校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4余万㎡;有专任教师2792人,正高级1096人,中外院士67人 。
同济医学院分数线
同济医学院是中国的一所著名综合性医学院校,其分数线因招生计划和考试难易度等因素而不同。以下是同济医学院近几年的部分录取分数线(仅供参考):1、020 年:理科本科线 651 分,文科本科线 632 分。2、2019 年:理科本科线 644 分,文科本科线 622 分。3、2018 年:理科本科线 636 分,文科本科线 608 分。4、017 年:理科本科线 624 分,文科本科线 588 分。
武汉有哪些大专有护理专业
武汉的大专有护理专业的学校是:武汉有哪些大专有护理专业、武汉大学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湖北医药学院、湖北省医药学校、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等。 扩展资料 湖北现代科技学校是经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教育厅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主要开办护理、会计、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以医学护理专业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突出护理学特色,旨在打造护理学市级、省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该校被评为湖北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 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武汉大学,学院创办历史悠久、教学严谨、底蕴丰厚,在大武汉地区近现代医疗卫生行业卓有声誉,秉承80年积累的优良传统,为华中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临床技能型实用人才。该学院是湖北省首批获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格的医学院校。 湖北医药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北省及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中心。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结合部重要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湖北省全科医学与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 湖北省医药学校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北省及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坐落在“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之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世界卡车之都”湖北省十堰市。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稳居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湖北省全科医学教育和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湖北省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承认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湖北省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校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交通便捷,环境幽静。学校占地面积38775平方米,建筑面积21942平方米,教学楼、办公楼、医学实训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培养医药护技专业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以上是5所武汉护理专业大专学校,除此还有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学校。护理专业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需求很高,可是也是一个要求很严格,门槛很高的专业,所以毕业以后能否顺利就业,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优秀的服务态度,真心真意地为病人服务。
武汉有哪些专科学校有护理专业
1、湖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学院创建于1986年,1987年开始招收中医护理专业大专生 ,2000年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是国内中医院校第一批开办高等护理教育的学校之一;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是中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等学校医学院之一。
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专科学校,实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管理体制;
4、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综合类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同济大学医学院怎么样?
很牛。在新世纪之初,医学重新扎根于同济大学,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此后同济大学的医学专业成为重点建设的学科,走上复兴之路。同济大学医学院通过"分段要求、贯通培养、坚持标准、合理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能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医学院由医院管理处、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护理系、康复治疗学系等院系组成。学院是有口腔医学专业的。学院简介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聚焦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周年之际,基于附属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的关系
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但从历史上追溯,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是同宗同源,前身都是德文医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大整改,同济大学医学院迁至武汉,成立为同济医科大学,到了2000年与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合并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也就是同济医学院。目前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上海的同济大学拥有共同的前身,为始建于1907年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不久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又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随后历经几十年发展成为当时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我国知名学府,而医学就是其当家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