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08

时间:2024-09-08 16:09:26编辑:揭秘君

怎么用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工业增加值,就是要用哪些数据?

岁末年初,各种统计数字纷纷见诸报端,而GDP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我们说的经济要达到8%的增长目标,指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要比去年增长8%。

GDP是经济学家为了反映我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而提出来的经济指标。如果大家自问一下,今年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去年如何?你可能会说“好了许多”。因为你从小平房搬进了两房一厅的楼房,银行里的存款也增加了,等等。也就是说,你的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是以你所取得物质产品与服务的多少来衡量的。同样,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使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进行调整。因此,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即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有国民的收入相加,便可以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GNP指的是一国国民所取得的收入,而不管这种收入是产生在境内还是境外。比如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并不包括在我们的GNP之中,而是属于美国的;而青岛海尔在国外开厂的收入则可以算在我们的GNP中。与GNP不同的是,GDP只计算在中国境内产生的产值,而不管它属于哪国人。所以,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就包括在中国的GDP中,而在海外的青岛海尔的收入,就不算在中国的GDP中。过去,人们在谈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时,主要用的是GNP数据,现在则越来越多地使用GDP数字。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准确地计算哪些产值是属于哪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有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因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一样,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出于以上原因,在把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全面尺度时,必须予以正确理解,辩证看待和使用。特别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不能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数量相统一,发展与资源环境要协调,把工作质量放在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

服务化的发展服务业 加快三产化的建议

1、发展服务业 加快三产化中国发展第三产业,关键在于政府高度重视,关键在于政府正确引导,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支持,关键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我们要提出:“发展服务业,加快三产化”的口号,召开国家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全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大会,号召全国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三产化的局面,中国的服务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三产化进程将会得到明显加快,中国的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将会迅速缓解,中国的失业率将会明显降低。2、三业并重 三业鼎立农业及农村、农民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国发展改革稳定的基础。许多地方政府非常热衷于投资多、污染重的重化工业项目的投资,一些重化工业发展过快过猛,出现了用污染和能源换外汇的现象。第三产业虽然受到中央的重视,但许多地方政府热衷投资大的重化工业,相对农业、工业经常忽视第三产业。因此,在三次产业中,要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重视,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振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要三业并重,三业并举,三业鼎立,使三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举起中国经济这个巨“鼎”。3、既发展现代服务业 又发展传统服务业农业应该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应该发展高新技术,进行新型工业化,服务业不仅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没有污染,可以解决许多就业,许多传统服务业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服务业不论是现代服务业,还是传统服务业,都能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要改变歧视传统服务业的现象,不仅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4、既发展生产服务业 又发展生活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实质关键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工业的振兴和农业的提高关键是工业和农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核心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业和农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仍然属于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要切实加快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加快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解决好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5、既加快二产三产化 又加快一产三产化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出现了明显的三产化趋势,出现了新型工业化与三产化的相互促进,实质是微笑曲线底端的工业制造向两端的生产服务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延伸,实质是中国制造拉长产业链,向中国创造发展。二产三产化就是工业三产化,实质是加快工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也出现了明显的三产化趋势,出现了农业产业化与三产化的相互促进,实质是农业生产向两端的生产服务业--农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延伸,实质是农业生产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一产三产化就是农业三产化,实质是加快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既加快二产三产化,又加快一产三产化;既加快工业三产化,又加快农业三产化。6、既加快城镇三产化 又加快农村三产化城镇三产化就是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例在城镇生产总值和就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我国城镇已掀起三产化的浪潮,许多城镇特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由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已开始大规模的第二产业退出城市市区,第三产业进入城市市区的“退二进三”;已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退出城市市区,进入方便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处理的开发区和工业区的“退城进区”,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三产化迅速加快。农村的发展不仅依靠农业的发展,而且依靠农村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当前,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许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小企业属于国家禁止的“七小”企业,贫困的农村地区在加快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只能主要发展服务业。农村要发展必须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农村交通、商业、旅游、金融、通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既加快城镇三产化,又加快农村三产化。7、城镇化与三农的战略措施--县域中心的三产化县域中心(包括城市人口100万以下的地级中心)是以城促乡的有效环节,是以工补农的关键环节,是以商补农的有效环节。县域中心是我国吸引农村人口集聚的最佳环节,是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战略措施。县域中心相对农村的村、乡、镇投资具有规模大效益高的规模优势,是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建议集中大量资金,加快对全国县域中心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投资,加快对全国县域中心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资,推动县域中心三产化的进程,增强县域中心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县域中心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县域中心及其所属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2007年至2011年中国CPI的指数各是多少?以及CPI指数是由哪些数据的组成的?

2007年 4.8%
2008年 5.9%
2009年 - 0.7%
2010年 3.3%
2011年 5.4%

中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   
2011年最新调整为 :   
1 食品31
2 烟酒及用品3.49%   
3 居住17.22%   
4 交通通讯9.95%   
5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   
6 衣着8.52%   
7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   
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拾遗补缺:中小型企业在满足顾客对某些产品的少量需求或特殊需求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2、就业蓄水池:中小型企业对于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像大型企业那样严格,因此能吸收大量劳动力。3、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竞争的压力促使中小型企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占领各种市场缝隙,从而使不少中小型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搞好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规避风险,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航信软件与国家涉税系统进行信息传递与要素延续,对企业经营过程涉及的诸多税种(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出口退税等)进行业务处理。既可准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进行申报纳税,提高财税人员工作效率,也可对企业账务、票证、经营、核算、纳税情况进行评估,更好帮助企业正确执行国家税务政策,进行整体经营筹划及纳税风险防范 ,为企业管理决策献计献策,为创利打下坚实基础。扩展资料:中小企业的特点:1、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2、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3、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企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可分为明显的二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在 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实际上实行 的是大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轻纺工业六优先”的政策指导下,我国 工业化开始走向正轨,相应的实行的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又面临着未来大中小型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关系到今后我国经济长 期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 虽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实行的大企业发展战略,但这并不排除历史上 的曾经有过的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历。 加上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 这其 中虽然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们认真地总结。 1 .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是在激进的“赶超’战略(超“英”赶“美” )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以重工 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大企业发展战略仍然不能满足“赶超”要求的情况下,不 顾一切地让不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到重工业化进程中来而发生的,它 给我国刚刚走上建设之路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中 小企业发展的事例,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首先,重工业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不易采取中小企业的形式,而“大 跃进”时期先后出现的所谓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严重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 其次,中小企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稳定经济、活跃市场、保障就业、促进技术进步 等,而当时人们完全忽视或根本就没有这种认识和概念,中小企业成了实现某种政 治目的的工具。 第三,这次失败给中小企业造成了所谓“分散化”的坏名声,破坏 了中小企业应有的声誉,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误解,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 2 .第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文革”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和为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再次兴起了大力 发展重工业型的地方“五小”工业的浪潮。 并在各地经济“自成体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结构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闭式的国民经济体系。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造成的影响虽然没有上次大, 但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与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相同的经验教训之外,还带有如下几个 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各地中小企业 不仅具有重化工工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重复建设、结构雷同、 “小而全”等特征, 从而引起了地区间的资源争夺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②没有解决当时日益严 重的就业问题。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上的失误,当时城市就业形势已非常严峻。 然而,重工业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吸收的就业量有限, 因此没有起到其应有的解决就业的作用。 从而导致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的解决就 业问题的方式 --" 上山下乡” ③中小企业成为复制古董,重复旧技术的典型,完全有 背于中小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上起中坚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重”向“轻”的战略转变,走上了正确的道 路。 在“轻工业六优先”的政策引导下,在农业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 过程中,压抑已久的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迅速以兴办“乡镇企业”的形式迸发出来, 城市则出现了大批的个体户,迎来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第三次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与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带着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经济发 展阶段要求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正确的产业选择,给长期处于徘徊中 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人民生活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业问题得到极大的缓 解,农民进城办工商企业的愿望也得到大的满足。 之后,中小企业一直在我国国民 经济中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应该说是经验多 于教训。 从经验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以重工业产业为主的违反经济规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业走向了以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由于产业选择正确,这次中小企业的兴起保持了长久发展的势 头,道路也是越走越宽,彻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现象。 ②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避免了“上山下乡”的作法;同时还为农村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路,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③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外围优先”改革战 略的重大成果,给我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略的重大成果,给我 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这次中小企业发展的教训主要有:①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各地中小企业 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这一方面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大战, 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 的影响。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有些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领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炼焦、炼油等领域出现了过多的中小企业(煤炭和石油开采 业中有些零星矿点让中小企业去开采是可以的,但这些小的资源开采企业实际上在 开采的后期都严重地违反了开采范围的限制,对只有大企业才能有效开采的富矿、 大矿进行违法开采) ,它们的过度发展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国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宝贵资源,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简单历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又面临新的抉 择。 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化的任务又重新摆在了我们 的面前,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已显示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 革的深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现。 因此,如何选择下一步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显得尤其事关重大。 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两者在国民经济中有许多密切的关 系,又都有彼此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企业 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颗树:大企业是树的主干,中小企业是树的枝叶。 目前我国整个企业体系的现状是:主干不强、枝叶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发展。 只发展主干(所谓关键的“少数” ) ,让枝叶枯萎不行;只发展枝叶,没有主 干的强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 问题就在于如何兼顾,让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 优势,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企业体系这颗“树”繁荣昌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确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放小”如何做,还有待我们认真的 思考。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 展好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我们将提出如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 展的对策建议。


求: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统计数据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888.24万辆和879.15万辆,同比增长分别22.02%和21.84%,其中乘用车总销量超过了629.75万辆,同比增长21.68%,比起2006年多出了157.6万辆;商用车总销量为249.40万辆,同比增长22.25%。这意味着,中国在去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  值得欣喜的是,去年销售的472.7万辆轿车中,大约超过80%由私人购买,私人消费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  另外,统计数据还显示,在2007年全国完成的880万辆汽车产销中,排量小于1.3L的车型共销售164.3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量总量的26%,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滑5.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预计,今年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中国市场将向全球第一市场迈进。


统计年鉴在哪里找

统计年鉴可以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进行查看。打开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后点击统计数据进入,然后点击中国统计年鉴。在出现的页面中可以根据需要查看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具体查看方法如下:设备:联想小新pad Pro11.5英寸电脑;操作系统:win10专业版;浏览器:360浏览器13版本。1、在电脑百度上输入国家统计局,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2、进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后点击统计数据。3、页面跳转以后可以看到右侧的中国统计年鉴,点击进入。4、在出现的中国统计年鉴页面选择需要查看的年份进入。5、此时页面跳转以后即看到已经在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到了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了。

如何查找全国各市的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都是全国的数据,如果要查省级的年鉴统计数据,得去省级的统计局,比如某某省统计局网站,上面有的。不过因为各地方的电子市政系统上线时间不一定,所以很多都只有近8-10年的数据。实体书的年鉴可以去国家图书馆查阅。电子版的年鉴可以上数据圈论坛看看,上面年鉴相关的资料还蛮全的,省级的大部分都有统计到1980年左右的。《中国统计年鉴》是系统收录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多个重要历史年份和近年全国主要统计数据,以全面反映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一部资料性年刊。自1981年版第一部《中国统计年鉴》问世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现已形成了较科学、系统、完整的统计体系,成为了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大型权威性统计工具书。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一、传统文化归因论: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x0d\x0a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不同社会主体参与、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程度,包括政府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意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热情,职业教育管理者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其中,学生、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是衡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晴雨表和试金石。今天,职业学校正在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正在沦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为何对公众失去吸引力了呢?\x0d\x0a有人认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包括社会主导价值观与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和角色弱化、以及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限制等因素。其中,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是时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1]\x0d\x0a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首先是与我国伦理性的人文文化传统以及‘官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2]\x0d\x0a也有人在分析了中职免费政策对农民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后认为,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难以转化为农户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性投资需求,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是农户不喜欢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该研究者断言“从学术史上来讲,几乎没有任何研究会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并据此认为,要在长期内促使农户形成一个稳定的对于中职教的投资偏好,需要利用正规的教育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3]\x0d\x0a还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人们选择学校类型和职业类型构成了极强的思维定势,影响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原因的分析上,应当“深入到文化层面,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4]\x0d\x0a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于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或者“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视为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这种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视角,笔者称之为传统文化归因论。在传统文化归因论看来,传统文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成因、决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根本原因;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根本的是进行观念的转变,文化的改造[①]。\x0d\x0a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就这样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x0d\x0a二、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吗\x0d\x0a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对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传统文化归因论找准原因了吗?\x0d\x0a“世界历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要让文化承担那么多的东西。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5]依笔者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决定因素,甚至根本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x0d\x0a首先,传统文化归因论不能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曾经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下滑—稳步发展”的曲折过程,职业教育曾经是有吸引力的。在笔者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能上中专和技校还是很大的光荣。据统计,1990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即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所谓“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文化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去决定,当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x0d\x0a其次,传统文化归因论已被连年高烧不退的“艺考热”所证伪。本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美人迟暮,魅力不在,而同期的艺术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电影影视学院四个专业招生,报名人数达到7000多人,其中播音主持专业招生30人,有2000多人报名。考生人数如此急剧增加,甚至招办主任都始料未及。[6]在传统中国社会演员地位低贱,有所谓下九流和五子等说法。然而,近乎疯狂的“艺考热”背后,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归因论得不到我国教育发展史的验证。\x0d\x0a可见,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决定论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社会变迁的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与意愿、认可与接受,不是由所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所决定,只能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只能由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上的传统文化归因论,套用朱学勤的说法,不过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x0d\x0a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经济学透视\x0d\x0a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指出,人们用有限的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筹款来支付教育费用,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得金钱和非金钱的汇报。[8]公众对受教育水平的追逐和教育类型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x0d\x0a不言而喻,教育在现阶段还不是纯粹的消费型商品,它是需要国家和个人投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投入是有回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即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非经济的收益。教育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就是教育的效益。就个体而言,教育能够带来收益,受教育程度与其收益成正相关关系,这已被国内外诸多实证研究所证明。研究发现,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9]在中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所得工资收入也就越高。[10]在影响居民收入的十个因素中,教育的权重变化仅次于地区和职业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11]社会经验观察也可以发现,接受教育是中国的低收入居民实现向更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最主要依赖方式。教育是抛开家庭背景实现人们就业理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被相对平等利用的途径。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得更高的文凭,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x0d\x0a然而,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益现实,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院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个人成本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收益偏低,体现在:\x0d\x0a(1)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工资收入低。教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起薪有1/4不足1000元,有45%的学生处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24%的学生达到1500元至2000元,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工业化程度最高最快的上海,80 %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9年初次就业工资也只是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徘徊,与上海市同期1120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相差无几。[12]不仅如此,接受职高、中专教育的群体平均收入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群体平均收入的79.76%,大大低于同层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收入。[13]\x0d\x0a(2)就业质量低,权益得不到保障。技术工人身份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就业培训、健康安全、人格尊严、休假、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政治参与、民主选举、话语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都和“干部”、“白领”存在明显差距,一旦成为技术工人,在目前的社会格局下难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到本田、现代等相关企业的“加薪门”,彰显出“权益荒”的“技工荒”实质。\x0d\x0a(3)发展空间受限,未来收益低。一方面,目前沟通普职教育的立交桥以及衔接中高职教育的直通车并不通畅,职业教育极易成为终结性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追求更高文凭获取更高收益的愿望。另一方面,眼下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安排导致职业不平等,技术工人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由于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尽管蓝领工人有机会、有可能转变为白领职业,但是,他们只占小部分,初职为蓝领职业的调查对象流向白领职业的比例仍然比较低。[14]目前,我国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最大的不平等,许多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蓝领劣势群体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劣势。[②]\x0d\x0a技术工人收入低的状况,源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由于分配调整过程中非劳动要素剥削劳动要素的存在,以及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发展”效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步向资本、企业和政府倾斜,形成了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15]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2%,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增加到29.6%。劳动和劳动者在分配过程中的权重被稀释,造成了劳动力价格过低的局面。\x0d\x0a投入高,回报低,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低下。由此,便不难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教育之所以门庭若市,就在于能够满足毕业生高工资就业的需要,“艺考热”之所以高烧不退,就在于演艺界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成为新社会阶层。当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在于其个人效益低下,公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取的收益有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接受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资本、更高的社会资本以及较高的文化资本。[16]远离职业教育,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全球共性问题

  “职业教育不能不断地被边缘化,迫切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5月14日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开幕式上说。

  5月14~16日,来自11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和72个国际组织的800多名代表齐聚上海,探讨如何转变和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份额,以确保所有青年和成年人均能获得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技能。

  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就业需求的变化、保护传统的需要等因素,全球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大量增加。但是,“这种需求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年轻人不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过上独立、尊严与体面的生活。”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已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欧盟委员会副总干事Xavier Prats Monne分析说,欧盟成员国共同的特点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这些青年离开学校时间比较早,技能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另外,在南欧一些成员国,近20年来大力发展的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感觉低人一等。”Xavier Prats Monne说。

  据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Young-bum Park介绍,在韩国,受东方儒教文化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管政府鼓励青年学生先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再上大学,但还是有75%的青年第一选择去上大学。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浙江大学留学生茜茜表示,她们家乡的情况也差不多,70%的青年人选择上大学,20%上职业院校,10%直接就业。

  澳大利亚TAFE模式,是被我国职业教育界公认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但据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总裁Tom Karmel透露,该国职业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还是很有限,40%左右的青年学生第一选择上大学,30%的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30%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直接就业。其中,职业院校经济类专业50%的学生两三年之后,又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Tom Karmel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会上各国代表都一致认为,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只有职业教育充分发展起来,才能改善民生与人力资源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上一篇:有房网

下一篇:2012湖南跨年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