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的个人简历
石毓智 1963年10月出生,洛阳人。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普通语言学硕士,华中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硕士,兰州大学中文系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enure),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淮学院兼职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美国2001年暑期语言学院教授。1995年到1999年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的研究。在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从事过教学或者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语言与文学的关系等。
石毓智的介绍
石毓智,男,1963年10月生,河南洛阳人,斯坦福大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enure)。在7家出版社出版过11本中英文学术专著;在37种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过去几年应邀在50余所大学做过100余场演讲,《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文汇读书报》、美国的Language、荷兰的Studies in Languages等刊登书评,予以高度的评价。
文学是什么意思?
1、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为社会经济服务。 2、 相关书籍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3、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4、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高等院校里一种学科,包括新闻与传播,汉语言学等小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普通学生要多读书,来培养自己的人文气质。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汉语言文学专业 必读书目 ,一起来看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 散文 发展史》 张梦新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分体文学史》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6.《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 陈兰村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诗史》 陆侃如,冯沅君著,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8.《中国诗史》 [日]吉川幸 郎著,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中国诗话史》 蔡镇楚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 胡从经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3.《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
14.《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15.《中古文学史论著》 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6.《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陈文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 尚永亮著, 文化 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18.《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19.《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20.《中国主平点文学史》 孙琴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1.《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辽宁 教育 出版社2000年版
22.《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明代小说史》 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4.《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中国古代接受诗学》 邓新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中国叙事学》 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8.《中国的神话世界》 王孝廉著(台湾),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29.《中国神话论文选萃》(上下) 马昌仪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30.《中国神话哲学》 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先秦叙事研究》 傅延修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2.《周易与中国文学》 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3.《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66年版
35.《魏晋玄学新论》 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6.《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 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
37.《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38.《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霍松林,傅绍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大历诗人研究》 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40.《唐宋词通话》 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1.《宋代词学的审美理想》 张惠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迦陵论词丛稿》 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迦陵论诗丛稿》 叶嘉莹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44.《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5.《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46.《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美]甫安迪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47.《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 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48.《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 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9.《红楼梦哲学精神》 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50.《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 马积高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51.《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 乐黛云,陈珏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2.《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 夏康达,王晓平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诗史》 陆侃如,冯沅君著,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分体文学史》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散文发展史》 张梦新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 陈兰村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8.《中国诗史》 [日]吉川幸 郎著,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中国诗话史》 蔡镇楚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 胡从经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3.《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
14.《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15.《中国主平点文学史》 孙琴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6.《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陈文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 尚永亮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18.《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19.《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20.《中古文学史论著》 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1.《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明代小说史》 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4.《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中国古代接受诗学》 邓新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中国叙事学》 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8.《中国的神话世界》 王孝廉著(台湾),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29.《中国神话论文选萃》(上下) 马昌仪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30.《中国神话哲学》 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先秦叙事研究》 傅延修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2.《周易与中国文学》 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3.《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66年版
35.《魏晋玄学新论》 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6.《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 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
37.《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38.《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霍松林,傅绍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大历诗人研究》 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40.《唐宋词通话》 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1.《宋代词学的审美理想》 张惠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迦陵论词丛稿》 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迦陵论诗丛稿》 叶嘉莹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44.《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 乐黛云,陈珏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5.《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46.《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美]甫安迪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47.《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 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48.《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 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9.《红楼梦哲学精神》 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50.《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 马积高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51.《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2.《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 夏康达,王晓平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学入门要看什么书
1、如果你要看英语的书,近年来读的人最多、用作考研参考书最多的应该是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不知道现在是第几版了,比较经典和全面,体例也比较适合中国读者。
如果你觉得胡壮麟的这本趣味性不够,也可以读Yule的Study of Language,好像也是第n版了。这本写的很有趣,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略感兴趣的人当个闲书看。
2、如果你要看中文的书,那应该是比较多了,我当初读的是20年前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语言学基础》,挺经典的,但现在可能没有了。不过新书很多,你可以去书店或当当、亚马逊上浏览一下类似的名字,然后筛选一下适合自己的。
注意:如果看中文书的话,就找个中国人写的,不要翻译本,一方面,有些西方经典的语言学基础教程可能已经是100年前的了,对今天的语篇分析理论没什么指导,但还有当代的出版社会重新印刷出版,你作为初学者,不大好分辨,另一方面,语言学有些部分理论性很强(比如句法学),翻译得不好很可能影响理解。
仅供参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的师资力量
外语系自建系以来,秉承“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校训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校风,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学位、年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外语系现有教职员工77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系教师总数的67.5%;常年聘请外籍教师2名。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2人次获湖南省课堂教学一、二等奖。《综合英语》课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英语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系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先后获得院级一、二等奖各一次。
石毓智这个人肚子里有多少货
在韩寒这个风头人物造狙击的历史时刻,很多人都想趁机上位,但是看来只有方舟子还战斗力强些,其他人基本都成了笑话。张放的抄袭陈案被揭露了出来,肖鹰对反智主义牛头不对马嘴的解读足以证明此人肚子里货色极少,“青春不再出发”连真名和其著作都没来得及广而告之就被打回原型,现在又跳出来一个石毓智,看来也是急于上位的。 我对此人原来一无所知,出于好奇,在网上随便一搜,发现此人原来草包得连其学生都看不起他。网上有一篇文章《学问不可作假——详评石毓智的讲座》,讲此人的草包故事,挺好玩的,摘录如下: 1、“有教无类”。这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他故意曲解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说孔子压抑学生的个性,想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子的人。这是缺乏基本的常识!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对这句话的解释说: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423页三联出版社)。传统儒学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基本都是这个意思。而且孔子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不仅仅孔子,传统的儒家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道不远人”也有这样意思。朱子的学生中有吃不上饭的,有朝廷的大官;王阳明后学中有六部的尚书,也有砍柴的樵夫。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精神。这不仅仅是个理论,中国古代的私塾、义学都是有这样的精神的。 2 、他对“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曲解。 石先生根据这话说孔子讨厌两种人,一种是爱说话的(巧言),一种是长得漂亮的(令色)人。听了这个解释,实在瞠目结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是说故意说讨好人的话,所谓油嘴滑舌讨好人;所谓令色,就是装出和善的面色来讨好人,也就是平时所谓的谄媚像。这当然是孔子所讨厌的,不独孔子,今天有谁喜欢么?当然,你也可以觉得谄媚人很好,这是你的自由,但是这个解释你得知道,这是个知识点。 这些解释都是有文字训诂的根据的,在文献中有相互的印证,这不是说可以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的问题!这是死知识点!没得商量。可见他真是没有好好读过《论语》! 3、关于“肉麻”的“子在,回何敢死”。出于《论语·先进第十一》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石先生以为颜回是故意讨好孔子,这话极其肉麻! 孔子和颜回的感情是师生,而又情同父子,(“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论语·先进十一)(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的!)师徒在周游列国中,遭遇危险,走散了,离散之中,对各自的担心和牵挂可想而知。然而又忽然重逢,死里逃生,恍如梦寐,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位置,如何感想?这句话是饱含了怎样的深情、悲凉而且又自信!怎么是肉麻呢? 4、宰我问丧制。 石先生说,孔子不赞同宰我把三年之丧改为一年,他给孔子总结出的理由有两点:1、母亲给你喂过三年奶。2、天下人都这样做。 这话原文如此: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石先生竟然把孔子的话改造得如此粗糙。天哪!如果没有读过《论语》的同学,真的会被他误导啊! 5、“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他以为这是孔子批评颜回的。这是完全没有文献根据,无端的猜测!这话在《论语·子罕第九》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跟颜回哪里有关系!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扩展资料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3,关于教学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
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
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为先"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