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县的著名人物
毛苌毛苌,生卒年不详,西汉时饶阳县南师钦村人。《汉书》儒林传载:“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太平寰宇记》载:“苌,饶阳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饶阳县志》载:“毛苌宅,在今饶阳县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 刘献之刘献之,生卒年不详,北魏时博陵饶阳(今留吾村)人,经学家,被称为“儒宗”。《北齐书·儒林传》称:“魏齐以来,通毛氏学者,多出献之之门。”刘献之著有《三礼大义》4卷、《三传略例》3卷、《毛诗序义》1卷,这些著作当时颇为流行。当他正注《涅磐经》时,未完成即去世。 李义府李义府(614-666),唐代饶阳人。后迁永泰(今四川盐亭)。李义府曾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并收天下旧志焚之。唐太宗时曾受诏与他人共修《晋书》。唐高宗时,又3次受诏监修国史《唐史》。李义府有文集30卷传于世,又著《宦游记》20卷,未完成即亡。唐中宗即位后,封李湛为赵国公。 田唯嘉田唯嘉(1581-1648),字陆海。明代饶阳人。祖籍口外小兴州,明初逃兵荒到北歧河村居住。其父田茂春死后葬于饶阳城东。田唯嘉幼年跟随父亲学习,万历年间先后中举人、进士。初任河南省项城知县,任职不到一年又调祥符县。后来历任江西道御史、山东道御史、监察御史。他“弹劾不避权贵,”因此曾被削职。崇祯初年,又被起用为应天府巡按,后来一直升到吏部右侍郎。在都城戒严时,因守正阳门有功,升任吏部尚书,加从一品服色,不久辞官回家。李自成起义军进京后,曾派兵攻占饶阳,委派了县令。农民政权在饶阳存在40余天,县令便被田唯嘉等人杀害。清朝初年,曾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但他托病推辞。不久病故,葬于饶阳城东留吾村。 李旭初李旭初(1898-1940),饶阳县官佐村人。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饶阳县委委员、民运部长、县农会主任等职。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他参加领导了有名的“小堤暴动”(亦称小堤飞行集会)。
组工干部应具备的几种能力
一是学习能力。作为组工干部,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得向群众学习,工作中才没有官话、套话,了解群众心,知道群众苦,才会潜心为群众工作;向实践学习,一切好的工作经验来源于实践,这样工作推进才不会“走样”。 二是协调能力。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是组工干部完成工作任务的推进剂。因此,组工干部需要广积人脉、敢于联络,在综合协调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胜任“急、难、险、重”任务。 三是执行能力。一定程度上说,组工干部是后备领导干部,既需要坚决贯彻上级精神、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也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独挡一面的能力,因此,有较强的执行力很关键,必须勤奋工作,遇事多思考,工作做到“日事日毕”。 四是合作能力。组工干部有良好的合作能力非常重要,这需要摆正心态,处理好同志间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出成果、出成绩,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
《红旗谱》的作者是谁?
《红旗谱》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梁斌。梁斌(1914~1996),是中国作家,蠡县梁家庄人,毕业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原名梁维周。其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红旗谱的作者是谁?
目前,央视正在热播电视剧《红旗谱》,这让人想上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作者梁斌。
梁斌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考入保定二师。1932年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保定二师学生宣传抗日活动踊跃。国民党当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12名党员、1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史称“七·六”惨案。梁斌曾说:“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不谙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梁斌曾这样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作。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午餐晚餐无不如此。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那时候,他脑子里除了《红旗谱》,什么都没有。夏天和人聊完天,总忘拿扇子,一个夏天丢了100多把扇子。夏天,武汉黏稠的空气令人燥热,梁斌写作的地方没有避暑降温的设施,低头写作,汗滴常会打湿稿纸。为此,梁斌想出了一个“湿被单降温法”。他把被单沾上凉水,挂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块毛巾,实在热了,就用冷毛巾擦头、擦洗身上;还热,索性把冷水盆搁到桌下,把两脚放在凉水里。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梁斌坚决回答:不是。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不是。
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入会条件
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入会条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评论能力和水平,拥有一定的文艺作品或评论文章发表经验;2. 熟悉本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3. 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文艺创作和宣传方向,认同协会的宗旨和目标;4. 无违法违规行为记录,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不良行为。当然,具体的入会条件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需要根据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章程和规定来确定。
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发展状况
河北省文联注意依法维护作家艺术家的合法权益,并积极想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遇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家的团结和友谊,推动了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河北省文联及各文学艺术家协会重视对外文学艺术的交流活动,不断组团出访或接待海外文学艺术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友谊和合作。河北省文联的经费来自省财政拨款,会员会费,社会文化活动收入和社会捐助等。该会的英文全称是“HEBEI PROVINCE FEDERATION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缩写为“HBPFLAC”。
梁斌的《红旗谱》,共有几部,分别于哪年出版,曾得过什么奖?
红旗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作者:梁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梁斌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他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曾任全国政协委贝、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小说,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
1937年春天,梁斌回到故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十一大队政 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会文艺部长等职。这期间他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中篇小说《父亲》,还写出了《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 等剧本,在冀中地区演出数百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革命斗志。
1948年秋天,梁斌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传部长、《湖北日报》社长等职。为实现多年 的宿愿--把冀中人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写成长篇小说,1953年他调回河北。他在高阳、蠡县走村串户访问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充实自己的生活,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创作境界里。在50年代中期,他 开始在省文联院内的一间小平房里,后来搬到枣胡同的“创作之家”,专心致志进行创作,他每天早晨3 点起床,一直写到中午。早饭没顾上吃,赶到食堂吃中午饭,结果是开中午饭的时间也过了,他只好到街上买点吃的。冬天,他常常因写得上劲而忘了火炉添煤,冻得他手脚发麻。经过三个酷暑和寒冬, 他终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农民朱老忠的典型形象,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
梗概:
小虎子15岁那年,恶霸冯兰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小虎子的父亲朱老巩代表锁井镇48村村民与冯兰池斗争,被活活气死。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
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帮他安了家。严志和是严老祥的儿子,当年严老祥曾和朱老巩一起斗争冯兰池。现在冯兰池已60多岁,人称冯老兰,家产比当年更大,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他拉起民团抢逃兵的车子和白面,逃兵请回一个团,架起大炮,强迫他赔偿5000块大洋,他却把这笔钱分摊到锁井镇的贫苦百姓头上。朱老忠串联28家穷人告状,官司从县里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钱人,冯老兰的儿子冯贵堂又念过大学法科,会打官司,结果穷人输得一塌糊涂。朱老忠赔了5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冯老兰听说当年的小虎子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后悔当年斩草未除根,留下了祸患。一次,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和大贵带着几个少年朋友捉到一只名贵的鸟,冯老兰来要,他们不给。冯老兰怀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贵。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他热恋着的春兰还把“革命”二字绣在衣襟上去赶庙会。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这时运涛的弟弟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也由贾湘农介绍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那年春天,在贾老师的鼓励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涛考入了具有革命风气的官费学校保定第二师范,认识了正直知识分子严知孝和他女儿严萍。
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得到这个消息,运涛的奶奶当场身亡,严志和也病倒了。等待运涛回来结婚的春兰甚至想自杀。严家要去济南探监,但没有路费。冯老兰趁火打劫,只用80块钱就买去了严家视为命根子的宝地。严志和悲痛欲绝,在一天晚上带着江涛来到宝地上,趴在地上张开大嘴啃着泥土。严志和因病不能远行,江涛和朱老忠为了省钱徒步到济南,看到了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运涛。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这年秋天,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快过年的时候,江涛、朱老忠、张嘉庆和一群贫苦农民偷偷带着标语传单和刀、梭标等去赶城里的大集,在闹市上突然召开反割头税大会。农民、市民齐声响应,包围税局子、县政府,打败保安队,强迫当局放弃割头税。他们还趁热打铁,组织了农会。在火热的斗争生活里,严萍深深爱上了江涛。锁井镇的穷人过了一个欢乐的胜利年,冯老兰恼羞成怒,控告贾老师、江涛、张嘉庆是共产党。贾老师决定自己留下从事合法斗争,让江涛带张嘉庆回保定。张嘉庆本是一个大财主的儿子,因为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带领佃户造了他父亲的反。父亲登报和他脱离父子关系,他成了职业革命者。到保定后,江涛和严萍帮助他考入了第二师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涛、严萍、张嘉庆和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受其影响,保定市13所学校同时罢课,要求当局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省政府为了瓦解学潮,于第二年夏天宣布解散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为了保卫二师这个抗日堡垒,江涛和老夏领导同学们开展护校运动。反动军队包围了学校,市党部主任刘麻子带着一个军官来逮捕老夏和江涛,张嘉庆踢掉他们的手枪,与同学们一起赶走了刘麻子和军官,紧紧关上校门。当局切断他们与校外的联系,对他们实行“饥饿政策”。他们吃树叶,最后连学校的狗和池塘里的鱼、藕都吃了。严萍和工人、市民们支持他们,从校墙外往里扔烧饼。在饥饿中,张嘉庆仔细研究了二师附近的街道和商店布局,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武装抢粮。严知孝担心学生的安全,劝学生们暂时撤出,保存力量。消息传到锁井镇,冯老兰喜气洋洋。朱老忠和严志和急忙来到保定,巧妙地把一车油、盐、面粉运到二师校门口,让学生“抢”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老夏和江涛意识到这样与敌人硬抗太冒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火种,他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冲出包围圈,到广大的农村去继续斗争。但就在他们准备行动的那天夜里,敌人开始了凶残的屠杀。老夏和十七、八个学生在与敌军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张嘉庆身负重伤,江涛等人被抓进了监狱。得到这个消息,严知孝怒不可遏,严萍失声痛哭,朱老忠和严志和决定与敌人战斗到底。张嘉庆在一家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里养伤,有敌兵看守。后来他和一个名叫冯大狗的士兵交上了朋友。冯大狗本是锁井镇上的无业游民,因为仇恨黑暗社会而同情学生。在军队进攻二师的时候,他开枪打死了几个追杀江涛的士兵。一个炎热的中午,装扮成车夫的朱老忠拉着张嘉庆逃出了保定城,看守张嘉庆的冯大狗也背着长枪跟他们离开了反动军队。
“梁斌《红旗谱》”当代文学作品分析
《红旗谱》在创造民族化的艺术风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无论是在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实现了作者把《红旗谱》写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这一宏伟的艺术追求。同时,作品在充分重视民族化的又注意吸收中国现代文学乃至西方小说的一些表现技巧(如心理刻画等)。因此我们说,《红旗谱》堪称一部真正体现文学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所展示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艺术成就,堪称体现文学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红旗谱》的民族化成就首先表现在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上。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生活。从“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反割头税斗争”“高蠡暴动”的描写中,看到的是中国农民革命特殊的斗争道路和斗争方式。
一群群农民,迈着有力的步伐,学生们唱着《国际歌》,站满了一条街。……(江涛)把哨子一吹,人们 唿噜地挤上去,挤了门子,砸了窗户,闯进税局子。吓得冯老兰变貌失色,跳过墙头逃跑了。
红旗谱中的反面人物是谁
冯老兰。在《红旗谱》小说内容中,作者为冯老兰塑造的形象是恶霸地主、好色、古板、巧取豪夺等,所以红旗谱中的反面人物是冯老兰。在《红旗谱》对冯老兰的重点故事是脯红鸟事件,运涛逮住一只脯红鸟,准备拿到集上去卖时被冯老兰看见,一辈子喜欢养鸟的冯,开出比别的买主都高的三十吊钱想买下,运涛已有意卖出,大贵却为和冯老兰斗气,宣称扔到臭水坑里沤了粪也不卖给他,最后鸟被猫趁夜吃掉。
《红旗谱》的作者梁斌的作品还有哪些?()
《红旗谱》的作者梁斌的作品还有《播火记》、《烽烟图》《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播火记》讲述了河北保定朱老忠等农户在共产党人贾湘农的引导下,抛弃狭隘的农民思想,投身于抗日的革命洪流中。当地主官僚冯老兰、陈贯义之流以卑鄙的手段残酷镇压时,贾湘农毅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农民和学生的安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烽烟图》本书讲述了以“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平、津、保地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 为背景,描写了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面貌。
红色故事有哪些
红色故事有《狼牙山五壮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刘胡兰传》和《长销枣征的故事》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故事。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小说书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颤帆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刘胡兰传》:描写了刘胡兰从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当上了区妇女干事,15岁便牺牲在铡刀下的短茄斗雹暂而光辉的一生,叙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英雄的故事。《长销枣征的故事》:精选了发生在长征路上感人、心酸、惊险的故事,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在当时困苦的环境下,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红色故事的意义学习昨天的历史是为了走好明天的路,同样我们学习先辈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强军兴军的铮铮誓言。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书写的红色故事,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代代流传的红色基因,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前行做先锋。
红色经典人物简短事迹有什么?
1、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2、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六岁,特务们才勉强同意让他上学,由一位叫黄显声的伯伯教他读书。“小萝卜头”很爱学习,他还利用和黄伯伯学习的机会,为监狱里的党组织传递情报。就在革命胜利前夕,他的美好愿望连同他那年仅九岁的幼小生命和爸爸、妈妈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的杀害了,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他的英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3、“小嘎子”小嘎子是徐光耀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人物,名字叫做张嘎,这部小说被拍摄成抗战电影和电视剧,讲述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张嘎与游击队员、红军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倔头犟脑却又聪慧勇敢的人物形象。4、李向阳 中国的土地,李向阳绝不让横行霸道,面对日本鬼子,李向阳的这句话说出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决心。5、董存瑞1929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参军,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河北省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既定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却突然遭到敌军一座拱桥型暗堡的拦截。一些战友在枪声中倒下,两组被派去炸碉堡的战友也先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