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2007年,马未都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担任“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 马未都被邀请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正是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与奥迪不断突破自己的品质如出一辙。奥迪品牌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标准以及高强劲动力也契合了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奥迪英杰汇成立于2005年2月,汇集了来自艺术、文化、商业及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社会精英,是高品质的主流精英联盟。 英杰汇成员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激情、进取而富有品位;他们引领着社会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是奥迪“尊贵、进取、动感”品牌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奥迪英杰汇”是奥迪用户形象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向世人展示奥迪用户的优秀形象,并使奥迪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俬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俱、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俬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著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地第一家俬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2007年,马未都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担任“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
马未都被邀请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正是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与奥迪不断突破自己的品质如出一辙。奥迪品牌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标准以及高强劲动力也契合了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奥迪英杰汇成立于2005年2月,汇集了来自艺术、文化、商业及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社会精英,是高品质的主流精英联盟。
英杰汇成员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 *** 、进取而富有品位;他们引领着社会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是奥迪“尊贵、进取、动感”品牌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奥迪英杰汇”是奥迪使用者形象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向世人展示奥迪使用者的优秀形象,并使奥迪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马未都:我收藏过一幅名画,奉为镇馆之宝,为什么专家鉴定后皱起了眉头
马未都是我国当下“网红鉴宝专家”,他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在短短数十年间积累起了价值亿万的文物。早期的文物,基本上没花什么钱,有时候帮别人搬个煤球,就能得到成色,不错的乾隆官窑。除此之外,马未都还广泛涉猎玉器、家具等。不过,我们却很难见到马未都收藏书画。其实马未都此前收藏过一幅名画,还将其奉为镇馆之宝。后来经过故宫专家的鉴定,人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皱起了眉头。这可就坏事儿了,马未都知道自己打眼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马未都这件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古董行,有两个专业词汇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是捡漏,另一个就是打眼。捡漏也好,打眼也罢,背后都是需要掏学费的。马未都简陋的段子很多,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添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马未都捡漏的本领相当的高超,什么东西在他的面前晃一下就知道真假。马未都曾经有一个朋友让他看自己的瓷器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拿着包袱让他看。结果马会都没怎么去看,透过包袱就知道他的东西不真。这是为什么呢?马未都在多年的捡漏经验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件东西他听了朋友说了之后,再去看大致的形状就知道朋友所带的东西体格过大。按照文物鉴定中的说法,这东西就不对。所以,你是不得不佩服马维度的眼光实在是毒。马未都自信可以捡漏不失手,他曾表示“我收藏过一幅名画”,这幅画正是他早年在机缘巧合下,收藏的东晋名家顾恺之的画。马未都对这么一幅名画,那是视为珍宝,将其奉为镇馆之宝。由此可见,没怎么涉及书画收藏的马未都,对于自己相中的顾恺之名画还是很中意得。此去经年,他带着一棒子故宫专家来自个的观复博物馆参观,有意无意的让故宫专家开开眼看看自己收藏的名画。故宫专家看真东西多了,感觉往往都是下意识的,路过顾恺之名画,一棒子专家鉴定后皱起了眉头。马未都自个儿就是做这一行出身的,这皱起眉头可不是什么好事。马未都就想问个所以然,故宫专家承情让他知道自己死在哪儿。故宫专家收起皱起的眉头,呵呵一笑:你也有今天啊!马未都心中一个激灵,铁定是打眼了。马未都表示自个儿很是无奈,听人家说说怎么个打眼法。原来,故宫专家对于书画仿品很敏感,是真是假过一眼就知道了。专家表示,这幅画是清朝仿品。马未都一听,也没说什么,只是淡定的说家里客厅有什么摆放了。至于这幅画花了什么价位,马未都再也没说,只是以“很珍贵”为由搪塞过去。马未都对文物的感情多深,这“很珍贵”的字眼里头,潜台词可是多了去啊!马未都自此以后不再怎么接触书画,也成了观复博物馆一个不成文规定。
为何马未都的博物馆珍宝那么多,他却规定不收藏任何字画呢?
收藏字画需要具备雄厚的财力,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本,根本谈不上收藏字画,所以马未不是不想收藏字画,而是因为他没钱,无法与有钱的人向竞逐,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其实当时的器物收藏,就算是也算是空手套白狼,当年马爷所处80年代,人们对于器物的重视度并不高,而且研究的程度也不深,这个空子就被当时的马爷钻了,眼光加上下功夫研究,还当真让他在器物这块搞出来一些名堂。只要你拥有超前的眼光再加上在器物上下的功夫,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收藏之路。马爷的出身并不像名门或者是书香门第,祖上都跟文化扯不上太大的关系,之所以走上收藏这条道路,也都是个人的眼光所致。书画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一直是一种不曾没落的收藏,即便是在战乱年代,很多人对于名人字画的追逐从不曾停止,但是收藏字画一方面需要具备雄厚的财力,如果不是小有资本的人,根本谈不上去收藏一些名家字画。尤其那些名人字画,历来价格不菲,并且,字画保存不易,流传下来的很少,一名书画大家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也都有文字记录在案,总体稀少,这就更助长了价格的坚挺。还有就是其一,他术有专攻,不打没把握的仗。古董这玩意是实打实的东西,什么年代就有什么样的形制、风格、材质和做工,因此,只要研究好这几点,就不怕收到赝品。其二,字画比古董更难保存。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字画,由于快接近宣纸的寿命极限,纸张变得脆弱不堪,而且怕光怕潮,怕虫蛀,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工具和措施,很难有效保护。
古董的节目有哪些
古董的节目有哪些
《收藏马未都》、《天下收藏》、《鉴宝》、《华豫之门》、《国宝档案》等。【摘要】
古董的节目有哪些【提问】
古董的节目有哪些
《收藏马未都》、《天下收藏》、《鉴宝》、《华豫之门》、《国宝档案》等。【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您可以对我进行一次追问,希望您见谅。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古董是什么节目
这个词语不是古典,而是大型古彩戏法,是横店影视城的经典演艺节目。古彩戏法,通俗点说就是民间杂耍,江浙一带的方言中有“变戏法”一说。除了变戏法之外,还可以欣赏到由“中国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杂技团的专业演员现场演出的精彩杂技节目,生动地再现昔日大宋汴梁古都的繁荣及民生百态。节目中的“拌空竹”表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资料《汴梁一梦》节目不单独售票,包含于清明上河图景区门票中。明清宫苑门票110元/人免票:1.2米以下儿童;半价票:1.2米—1.5米儿童、持现役军人证或军官证的军人、持残疾人证的残疾人;7折老人票:持老年证或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身份证的老人;8折教师票:持国家教育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可购挂牌价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汴梁一梦
马未都是什么出身?
出身如下:马未都就在于成长时段,没学可上也无书可读。11岁那一年,他就无端辍学,且很快下到乡下务农、混社会。在工厂做机床铣工近10年,待大风大浪过后再拿起书本时,已是临近30岁的大龄老青年,最好的进学时光一去不复返。当然肯吃苦,谦虚好学,脑子聪明绝顶,人情练达皆文章,江湖经验浑身都是,这是马未都的看家本领,也是后来居上的秘诀。简介: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马未都是什么出身?
马未都出身具体如下:马未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不仅如此,他还登上过百家讲坛,还跻身作家排行榜,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马未都的真实学历,其实只有小学四年级,当时他赶上了那段纷乱的时期,从此辍学下乡,成了一名光荣的知青,后来动乱结束,高考也恢复了,马未都却没了兴趣,转行当起了工人。人物特点:马未都人称马爷,文物鉴定专家,媒体人。这些年来他一直活跃于多种节目。即展现自己的才华,又突出自己的智慧。本行自不必多说,其他各门各类无不如数家珍。他博览群书,精通历史,识得人情,游戏于世故。懂得进退,一言一行莫不暗藏生机。他的文物收藏,主要集中在早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物质追求远远大于精神追求。当时潘家园一个品像好的官窑碗也只五元一个。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现在每天光从全国各地拿物件给他掌眼的,就高达上万。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目录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lhvPJy6AzNs0plksz2gqw 提取码: vgg6马未都说收藏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观众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马未都精心选配的近30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增色不少。
收藏马未都的人物介绍
小说集《今夜月儿圆》,1992年出版的《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门窗》,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2008年出版【百家讲坛系列】《马未都说收藏》共五本,分别为《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马未都说》系列三本。分别为《马未都说 枕上篇》《马未都说 车上篇》《马未都说 厕上篇》都已出齐。
求音乐: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 片尾曲
醉文明
演唱:纪敏佳
作曲:张亚东 作词:马未都
琵琶半抱 心曲一首
玉碗斟满葡萄酒
雾里看花 欲说还休
千呼万唤总是愁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疑惑重重何时休
几千年文化层层积累
为什么我却总也看不透
置一桌坐一椅摆一花瓶 如对美人
挂一画佩一玉吟一情诗 尽得风流
商鼎周彝 和璧随珠
战国错金玉带钩
秦俑汉陶 晋帖唐画
宋瓷缂丝漆器秀
竹木牙角 花梨紫檀
天工开物件件优
灿烂的艺术古今享受
凭借我巧匠良工来铸就
置一桌坐一椅摆一花瓶 如对美人
挂一画佩一玉吟一情诗 尽得风流
禹夏殷商 西周春秋
战国七雄秦朝收
西汉东汉 三国两晋
南朝江水北朝丘
隋唐五代 辽宋金元
明朝冬夏清朝秋
这样的历史谁能拥有
唯有我们中华民族万古流
置一桌坐一椅摆一花瓶 如对美人
挂一画佩一玉吟一情诗 尽得风流
置一桌坐一椅摆一花瓶 如对美人
挂一画佩一玉吟一情诗 尽得风流
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