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庆怎么死的
呼延庆离开金人军前,日夜奔驰,从行的人,有裂肤堕指者。第二年正月,才回到京师。呼延庆把金主所说的事情详细的上奏给皇帝听,并将金国的国书交给了朝廷,要求朝廷再派使臣去金国商议。二月,皇帝派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忠训郎王瑰出使金国。金国也派遣锡刺曷鲁和大迪乌来到登州。两国达成了一些协议。八月,金国使臣曷鲁、大迪乌向宋徽宗告辞,皇帝派遣呼延庆送他们归国,把国书交给了曷鲁等人,不再派使臣过去,遂呼延庆年老终于家中。
呼延庆,字夏都,并州太原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在宋徽宗时期任平海军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
呼延庆怎么死的
呼延庆离开金人军前,日夜奔驰,从行的人,有裂肤堕指者。第二年正月,才回到京师。呼延庆把金主所说的事情详细的上奏给皇帝听,并将金国的国书交给了朝廷,要求朝廷再派使臣去金国商议。二月,皇帝派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忠训郎王瑰出使金国。金国也派遣锡刺曷鲁和大迪乌来到登州。两国达成了一些协议。八月,金国使臣曷鲁、大迪乌向宋徽宗告辞,皇帝派遣呼延庆送他们归国,把国书交给了曷鲁等人,不再派使臣过去,遂呼延庆年老终于家中。呼延庆,字夏都,并州太原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在宋徽宗时期任平海军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
呼延庆是哪部小说里的人物?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呼家后代全传》《金鞭记》,是一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全书四十回,作者名已佚,目前保存版本为清代乾隆年间的金阊书业堂刊本。《呼家将》以描写北宋名将呼延赞后人呼延得模一门英杰,于宋仁宗时代与国戚庞氏家族之间的抗争为故事主线。这些故事和人物早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群众的喜怒哀乐;其情节结构与叙述方式,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其内容始终能够激动人心,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大书。《呼家将》与《薛家将》《杨家将》构成了中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呼延庆的介绍
呼延庆(有些史书称“呼庆”):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在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世,1100~1125年在位)时期任平海军(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称平海军)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海上之盟)。
乐亭大鼓的解释
乐亭大鼓的解释又名乐亭调。曲艺的一种。 清 中叶起源于 乐亭县 (今属 河北省 )。表演者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另一人以三弦伴奏、以唱为主,有时插入说白。后来因流行地区 不同 而分成两派:一派以 唐山 农村为中心,也叫唐山大鼓,有说有唱,小段,长篇并重,一派流行于 北京 天津 ,也叫铁板大鼓,只唱不说,专演短篇。 词语分解 乐的解释 乐 (乐) è 欢喜 , 快活 :快乐。乐境。乐融融。乐不可支。 其乐无穷 。乐观( 精神 愉快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 信心 )。 乐天 (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 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乐。逗乐。 对某事 甘心 情愿:乐此不 大鼓的解释 ∶最大和发音最深沉的军乐队和管弦乐队用鼓 ∶曲艺的一种,表演者连说带唱,以鼓、板、三弦等伴奏。由于地区和方言、曲调的区别,分京韵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等详细解释. 打击 乐器。大型鼓类的俗称。常指我国
乐亭大鼓历史渊源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
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
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
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
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
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
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
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
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
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
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
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呼延庆的主要剧情
您好亲,我来为您解答您的问题,根据您的问题给您的答案是:呼延庆的主要剧情: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八月,徽宗下诏让登州守臣王师中选用将吏共七人乘坐平海军指挥兵船同高药师出使女真,想以买马为名,打探女真部落的虚实。高药师等人到达女真境内后,看到岸上女真族巡海士兵很多而不敢让船靠近,好几次差点被女真巡逻者所杀害,于是坐船返回。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高药师等人回来向徽宗上奏说已经到达女真境内,但岸上女真士兵太多不敢靠近所以返回了。徽宗大怒,将这些将吏发配到边远地区,又委派王师中选一些才学过人的能吏再和高药师过海,到女真军前商议买马之事互通友好。【摘要】
呼延庆的主要剧情【提问】
您好亲,我来为您解答您的问题,根据您的问题给您的答案是:呼延庆的主要剧情: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八月,徽宗下诏让登州守臣王师中选用将吏共七人乘坐平海军指挥兵船同高药师出使女真,想以买马为名,打探女真部落的虚实。高药师等人到达女真境内后,看到岸上女真族巡海士兵很多而不敢让船靠近,好几次差点被女真巡逻者所杀害,于是坐船返回。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高药师等人回来向徽宗上奏说已经到达女真境内,但岸上女真士兵太多不敢靠近所以返回了。徽宗大怒,将这些将吏发配到边远地区,又委派王师中选一些才学过人的能吏再和高药师过海,到女真军前商议买马之事互通友好。【回答】
政和八年(1118年)四月,王师中上奏说武义大夫马政可以担当使臣,平海指挥使呼延庆通晓外国语,又博学多闻善于辨谈,也可以委派。于是皇上派马政和呼延庆以及将校七人士兵八十人,同高药师一起出使女真,让他们以买马为幌子,商议联合女真(金国)夹击辽国之事。他们于闰九月下海,刚到达北岸,就被女真巡逻者抓住,抢夺了他们身上所有的物品,并多次想杀害他们。后来女真士兵把他们捆起来送到阿骨打(完颜阿骨达)的住所,碰到了阿骨打之侄。阿骨打之侄盘问他们为什么大宋要从海上派遣使臣过来,马政以实相告。阿骨打和部下商议了好几天,于是扣押登州军校王美、刘亮等六人作人质,派遣渤海人李善庆、熟女真散都、生女真勃达三人,带上国书和北珠、生金、貂革、人参、松子等物品同马政等人一起去大宋,十二月他们到达登州。被送往朝廷。【回答】
主角叫呼延庆的小说
呼家将作者:限量版超
类别:修真武侠
大宋朝仁宗年间,爱国名将呼延赞之子呼延得模(又名呼延丕显、呼延必显)被奸臣庞文陷害,居家满门三百余口被杀。呼延家二位公子逃出。呼延守用在大王庄招亲,得子呼延庆。呼延庆得知家仇国恨,立志长大报仇雪恨。后随王敖老祖习文学武,练就一身高超武艺,冒死至肉丘坟祭亡灵,三次大闹东京汴梁,吓得庞文寝食不安心惊肉跳。
呼家后代呼延庆、呼延平、呼延明等在包拯、寇准、杨家将等保国忠臣的支持下,与奸党展开了曲折、激烈、长期的斗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家乡著名戏曲剧种有哪些,作品代表有?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评剧、粤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
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居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爱粤剧。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的声腔,有的高亢活泼,有的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了这个剧种。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沪剧源出“小山歌”。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 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吕剧:是中国山东省地方戏。以前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演变而来。
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
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西藏——藏戏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二黄、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湖剧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四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地方戏曲有哪些
1、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2、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居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爱粤剧。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3、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的声腔,有的高亢活泼,有的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著名演员有陈素真、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5、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了这个剧种。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扩展资料:地方戏要摆脱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还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我们知道,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藉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连销匿已久的昆曲都能藉“一出戏”来救活,以至于留下了“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就要从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组织生产出发来变革我们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并发展我们的艺术生产力。地方戏剧团,即便是那些有悠久历史剧种的剧团,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态度来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工程”保护的是剧种,是剧种仍能在今天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自救”的剧团,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资助下胜任剧种的保护。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地方戏,是一种仍在传承、可以激活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强调的“原汁原味”。生产自救的理念还包含着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是一种发展中的生产自救。我们相信,地方戏只有追求发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发展着的建设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方戏曲
常用歇后语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歇后语经常用哪些?
解析:
heyuan031.photo.163 zgma/wxtd/xhy1
上面的是网站,给你一点现成的!↓赖婆娘的裹脚 又臭又长
瞎子点灯 白费腊
盲人剥蒜 瞎扯皮
老虎打架 劝不得
茅房的石头 又臭又硬
丈二的和尚 摸不着头脑
秋后的蚂蚱 蹦达不了几天
头顶长疮,脚底流浓 坏透气了
盲人上大街 目中无人
张飞吃豆芽 小菜一碟
野猫跳到钢琴上 乱弹琴
狗脸上长毛 翻脸不认人
进屋跳窗户 门路不对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缺一(衣)少十(食)
歪嘴和尚 念不了好经
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
正骨大夫 拿捏人
半夜和面 瞎鼓捣
买了便宜柴,烧了夹生饭 想占便宜反吃亏
屎壳郎戴面具 臭不要脸
吃棒子面大呵欠 开黄腔
常用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场空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毛不拔
关于学习、做人、语言的谚语、格言、歇后语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