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翻译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作品出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扩展资料:分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翻译:要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要详细地提问求教,要慎重地思考问题,要明确地辨别,要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的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节选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就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意思是什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哪里
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出自哪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学习要广泛涉猎,要学会针对性地提问请教,彻底搞懂,要学会慎重地思考,要形成清晰的判断力,要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的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节选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就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是什么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博学之,审问之全文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子思,该句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注释之:指问的对象。笃:切实地;坚定。思:思考。辨:辨别。行:行动,做;实行。弗:通"不",表示否定。措:搁置,终止。问:这里指求教。道:做到。审:仔细。慎:慎重。出处《中庸·第二十章》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分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文言知识释"审"上文"审问之"中的"审",指详细、仔细,句意为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又"疑事不可不审",意为对疑难的事不可不仔细地研究。又"审视之,则蛇也",意为仔细地看它,原来是一条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是什么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要学会周全地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断力,并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句话描述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
博学之审问之的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节选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就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的意思?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
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
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礼记》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的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意思是什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阐释: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译文: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扩展资料:本文诠释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犹如盛开的花朵,顺次拨开,直至花心显露,不禁让人在喜悦之余又多添了一份柳暗花明的快感——哦,原来如此。继而深思,感慨万千。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